人民网成都10月16日电(袁曼倪)医疗费用关乎参保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有哪些举措可以促进群众享受到医保政策的福利呢?在今日四川新闻发布厅举办的《关于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政策吹风会上,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邓萱表示,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推动医保政策红利精准落地,减轻老百姓看病就医负担。
聚焦群众需求,提升就医服务体验
线上,2024年2月,省互联网总医院正式运行,提供在线咨询、复诊开方等服务,重点满足慢病患者复诊需求,提升群众医疗服务可及性。线下,着力推进医疗机构社保卡“一卡通”应用和门诊、入出院“一站式”服务中心建设,减少群众往返跑。截至2025年9月,省互联网总医院已接入14家部省属医院和18个市(州)互联网分院,累计提供网络咨询1073.5万人次、网络复诊865.7万人次,开具电子处方943.5万张。今年底,90%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建成门诊和入出院“一站式”服务中心。
规范诊疗行为,促进基金合理使用
开展为期三年的专项行动,通过强化医疗费用监测和预警、有序扩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等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检验和收费,引导医疗机构规范诊疗行为,促进合理使用医保基金,减轻群众诊疗费用负担。2025年,全省已抽查医疗机构12693家,处罚1192家。川渝地区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扩至222个,今年1—8月全省互认达528.63万例次,1255家医疗机构已完成检查检验项目组套清理。
强化全程监管,严守质量安全底线
依托医疗“三监管”系统,统筹实施医疗行业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覆盖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加强与医保部门的信息共享,推进形成部门监管合力,筑牢医疗质量安全底线,让群众就医更安全、更放心。截至9月,全省已动态监管5900余家医疗机构和近20万名医务人员,有效遏制不规范医疗行为。今年起,将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也纳入常态化医院巡查范围,推动医疗行为更加规范、科学,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完善分级诊疗,优化资源配置格局
建设紧密型医联体,推动连续性医疗服务;通过人员、技术、服务、管理下沉基层,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建设转诊中心,标准化转诊流程,建立转诊目录,确保患者能够及时、有效转诊。截至目前,已建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39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92个。2025年全省已选派超过5000名医疗专家支援县级及以下医疗卫生机构。今年底,全省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部设立独立转诊中心,二级以下公立医疗机构可独立设立转诊中心或指定相关职能部门承担转诊工作,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转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