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旁是让人敬仰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嘴里嚼的是一洲影院特别赠送的“土豆粮”。今天,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71周年之际,我们在影音俱佳的巨幕影厅,屏息凝神的看完了电影《长津湖》。
虽然身边的英雄已是老态龙钟,耄耋老人,已看不出当年那股勇往直前,气吞山河的气势;虽然咀嚼的土豆软硬适度、炉温尚存,远不如志愿军战士咀得那么津津有味。但电影《长津湖》那全景式的场面、史诗性的触角、令人目不暇接的战斗场景和志愿军血性胆魄的战斗精神,使我深深感动,进而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感激涕零。
不曾感动的人,不足以谈生命,而生命的高贵往往在于对历史的正视和对先人的敬畏。作为军人,我曾关注和敬重那场战役,甚至可以背下战役中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攻守线路、战斗过程。这不仅是抗美援朝最残酷惨烈的战斗,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拐点。志愿军将士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下,在与强敌拼杀的严酷战场环境中,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影片最让人震撼的是对这场残酷悲壮的史诗般战役的真实再现:铁道列车被炸的惨烈,七连在乱石阵上被敌机扫射的隐忍,击毁敌通信塔之战的紧张激烈,新兴里战斗的气壮山河。以及有血有肉的人性刻画:指导员梅生退伍了,一声召唤又怀揣小女儿照片重返战场;老兵雷公为吸引敌机,独自驾车冲入敌阵壮烈牺牲,临死他希望连队不要落下他一人;当阵地打的只剩下一个人时,连长杨根思庄严地履行对祖国的承诺:“人在阵地在!”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同归于尽;片尾战士被冰雪冻僵的群像,惊天地,泣鬼神,令敌人亦为之动容,等等。
影片对英雄的塑造很“普通”,也很人性,就是我们身边平平凡凡的基层指战员,他们有血有肉,有脾气有个性,可在国家和民族面对挑战的关键时刻,他们又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护佑着我们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最伟大的英雄也是最可爱的“人”,从“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到对复杂人性的刻画和塑造,这不光是电影叙事语言的转换,也是国产电影审美风格的不断更新。可感的电影艺术才能真正动人,这正是广大观众看完后红了眼眶的原因。
影片还有几个镜头很是夺泪,比如火车路过长城,当伍万里拉开车厢门那一瞬,落日长城,庄严神圣。朝霞映照在火车上,整车通红,让人想到万里长城万里血,万里长城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是保家卫国的象征,是家国精神的图腾,火车载着战士驶出家乡,去用他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雷公冒死开车那一幕,让人知道英雄既平凡又伟大。真正的英雄为信仰而无惧赴死门,英雄不是不会疼,正是因为他们会疼,会流血、会死亡,才显得在极端情况下精神意志超越肉体疼痛的可敬;那个叫平河的狙击手,每次杀敌后都在弹壳上刻下一个“平”字,这些剧情让人深刻。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以前不会,现在不会,将来更不会主动挑起战端。打仗,是为了让下一代人不再打仗,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这个道理不需要过多的阐释,就隐藏在电影的镜头语言之中。还有埋伏在雪地里的一个连战士被冻僵,在寒风暴雪中,至死依然保持着战斗姿势。他们可以选择走,选择生存,但他们保持伏击待命的姿势,完成了超越极限的任务。……这一切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惧强敌、敢于战斗、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英勇无畏、震撼天地的战斗精神。影片拍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让观众在大气磅礴、悲壮深情的叙事中,深刻感受志愿军指战员扛在肩膀上沉甸甸的家国责任,是志愿军的流血牺牲、无私奉献,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家国安宁。
今天的电影,是为了不能忘却的他们,也为了让更多不曾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了解,曾经有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选择了坚定不移的信仰,那是永恒的人性光辉,照耀今天在和平环境中的人前行,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他们。(撰文/肖红)
(编辑:徐蔼凡;校对:林建月;审核: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