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树权在村口巡视汛情
雨后初霁,久违的阳光照亮村外浑黄的一片汪洋,也照亮如长龙般护住村庄的堰坝。
10月10日6时许,在祁县贾令镇北左村村南新筑起的护村堰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树权看看汪洋中七零八落的玉米,再回头望望堰坝守护下静谧的村庄,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天晴了,问题不大了。”话音落下,他紧蹙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
北左村地处晋中最北端,接壤太原,距清徐仅三里之遥。全村人口3500人,耕地1.1万亩,是祁县少有的万亩大村。该村属汾河灌区,村内农田基本靠汾河支流乌马河自流灌溉。
“北左村地势村外高、村里低,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形状像个倾斜的‘簸篮’(圆形的藤编农具,常用于晾晒粮食)。”张树权说,村里的地形不利排水。往年雨水少,村边四个角上开挖的蓄水池就能把雨水全“吃”掉,还常常“吃不饱”,可今年却成了例外。
10月2日至6日,祁县出现连续强降雨天气。时间长、雨量大、过程急的降雨,让北左村“内涝”“外涝”夹击、村北村南洪水夹峙。
“簸篮”形地势,导致村里的积水排不出去。“积水有20公分深,出门得穿高腰雨靴。占地面积10亩的4个蓄水池全满了。”村支委韩东生介绍,5日上午开始,张树权带领村干部,紧急动用4台抽水泵往村外的排水渠抽水。
乌马河水位持续急涨,河水漫过道路、田地,村外北面、南面、东南面一片汪洋,“外涝”环峙,“簸篮村”险象环生。
“乌马河上游开了口,河水灌进村北的退水渠,渠堰低洼处有水漫过来了!”6日11时许,就在村干部抽排村里积水时,负责巡堤的韩东生和村委程永志又带来一个坏消息。
一行人急忙赶到村北,看到水流正顺着渠堰低洼处,向村子方向漫延。张树权心急如焚:“渠堰离村只有七八百米远,一旦渠堰大面积决口,乌马河上游的河水就会倒灌进村子,那可了不得……”
情况紧急!张树权一边向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上报并申请援助,一边利用村里的广播动员村民提供挖掘机等器械。
很快,村民把4台挖掘机开到现场,该县县委、县政府支援的4台挖掘机也先后赶来。渠堰堵住了,但险情并未完全排除。暴涨的水位,意味着村子随时可能“失陷”。
为了免除后患,村“两委”班子紧急召开现场会,决定在退水渠和村子间修筑两道护村堰。21时,两道800米长的护村堰在退水渠前高高矗立,将村子牢牢护在身后。
7日上午,修建在乌马河边大堰上的村路被冲断,村南“失守”!张树权又一次带领村民开着挖掘机、带着沙袋,一起修筑护村堰。15时,村南耸起一道850米长的护村堰。
当晚和村干部巡视完毕,张树权这才感觉腿脚疼痛难忍。恰好手机没电了,为了方便联络,他赶到附近的村民李宏明家中。手机充电不过十几分钟,又一个紧急电话打来了。
“是不是乌马河又有口子开了?鸡窝进水了……”在村口东南开养鸡场的村民畅建忠,语气里是掩饰不住的焦急。
张树权一边联系其他村干部,一边急忙赶往现场。到了现场,只见之前建的护村堰已被冲毁,鸡场进水、周边庄稼也被泡在水中。所幸村干部带着村民及时赶来,连夜垒起100米长的护村堰,第二天又进行了加固……
2550米长的护村堰,守护了“簸篮村”全体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防汛抢险的四天四夜,张树权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让他坚持下来的,除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有县、乡党委政府的强力支撑,以及村民们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
村党支部副书记高建亮的父亲中午出殡,下午他就赶到抢险现场,晚上积极要求守堰;韩东生的老婆瘫痪在床,他克服困难坚持冲在抢险一线;70多岁的老党员闫玉萍(女)、张树珍主动报名守堰、巡视,打探乌马河上游汛情;村民薛利斌把准备卖掉的两台挖掘机贡献出来,村民畅素星、畅振彪多次把自家柴油桶搬到抢险现场;村民张军强、高绍勋自己开车去县城拉回2000个沙袋;退伍军人、党员陈吉龙、程世昌、韩连狗,事事冲在前头……
风雨过后,阳光驱散阴霾。团结一心,“簸篮村”全体村民投入汛期后的家园重建中!(文 / 张莉芬 图 / 张浩亮)
编辑:赵永平
审核:卫奎狮
审核:卫奎狮
(责任编辑:晋中发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