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秋分,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秋分时节,阴阳之气由夏外散转为秋收藏,人体的气血亦同。因此,如何在秋分时节科学养生,大有学问。
习俗“竖蛋说秋”
“寒暑平和昼夜均,阴阳相半在秋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是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后,暑气渐退,秋意渐浓。
秋分当天,我国很多地区的农村有吃汤圆的习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天,农民除了吃汤圆,还会带上煮好的汤圆到户外,用棍子或细竹叉子扦起来,放置于田间地头,俗称“粘雀子嘴”。如此做法,是希望用汤圆粘住麻雀的嘴,让麻雀等鸟类不再到田间啃食粮食,破坏庄稼,以保收成。
俗语说“秋分到,蛋儿俏”。在我国的传统习俗中,同春分一样,每年秋分到来之际,我国很多地方都要举行“竖蛋”的游戏比赛。该游戏简单易行、富有趣味,即挑选一个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轻轻地在桌子上把它立起来。人们认为,春分、秋分两个节气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处在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的状态,这时鸡蛋最容易立起来。
秋分到来,我国很多地方还保留着独特的习俗。据公开资料显示,在我国岭南地区的一些地方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又称“秋碧蒿”。每逢秋分这一天,当地人都会采摘秋菜。此外,一些地方还有送秋牛图的习俗。所谓秋牛图,是一种用黄纸或红纸印上全年节气并画有农夫耕种
饮食温润为主
众所周知,秋季是适宜进补的季节。对此,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冯大夫表示,现在由于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疾病种类的改变,人们盲目“进补”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秋季饮食有很多注意事项。
冯大夫说:“秋高气爽的气候容易让人胃口大开、食欲大增,很多人习惯于在秋分节气前后进食各种营养丰富的滋补佳肴,‘进补’成为人们秋季餐桌上的主题之一。殊不知,这一美食滋补季,也被称为各类基础病人群的‘多事之秋’。因为各种肉类、菜肴的营养各不相同,适宜人群也各异,盲目‘进补’反而适得其反。”冯大夫认为,为了弥补夏季出汗和身体活动所消耗的营养,在秋季可适当“进补”,但不可大补。随意大口吃肉、盲目进补,对于本就喜好“大鱼大肉”,或是体重超标、有慢性病的人群来说,很可能引“火”烧身。
此外,秋分时节还要“少辛增酸”。冯大夫表示,少吃辛辣食物,以防肺气太盛伤肺;少辛增酸,可增强肺脏功能,抵御过剩肺气侵入伤肺。因此,葱、姜、韭、蒜、椒等辛味食品要少吃,可多吃一些酸性蔬菜和水果。(武玲芳)
起居顺应自然
民间有云,“一场秋雨一场寒”。连日来,接连的降雨天气消除了人们的暑意,天气变得凉爽而惬意。秋分过后,昼夜温差加大,气温下降,对这样的气候变化,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中医认为,进入秋季后,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转向收敛,人体的生理活动应顺应自然变化。秋分过后,夜晚寒气越来越重,熬夜太过易寒气入侵,宜早睡;早起可顺应自然,使肺气舒展。
俗话说“伤春悲秋”,秋天容易让人情绪低落。因此要尽量消除不良情绪,以免影响身心。比如,要多想一些开心的事情,看看喜欢的节目、喜剧等;多到户外走动,呼吸新鲜空气,有助于恢复情绪。
此外,秋季气候变凉,很多人会因为温度变化,患上季节性疾病。对此,市民岳芳介绍了自己的秋季养生法。她说:“秋季寒热交替,这时候保养肺经和大肠经对身体有益。拍打经络让其畅通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养生方法。”岳芳表示,拍打肺经,可将右手握空拳,自左腋窝前发力均匀敲打,沿手臂偏外侧一直敲打到拇指指尖。拍打肺经尤其适合经常在凌晨3至5点醒来的人群,坚持拍打会有所改善。拍打大肠经,用右手握空拳,自食指外侧沿手臂外侧,一直向上敲打到手臂上端,可通便润肠。(张颖)
锻炼循序渐进
秋分时节,秋高气爽,正是锻炼的好时候。不过,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如果不掌握正确的锻炼方式,很容易导致运动损伤。因此,在秋季锻炼时,一定要科学运动,避免误区。
9月23日清晨6时许,记者在位于市城区文苑街的玉湖公园看到,打太极拳、舞剑、慢跑……人们晨练方式可谓五花八门。“自从退休后,我一直坚持晨练”,63岁的张大爷告诉记者,他周围的很多老年朋友都有晨练的习惯,大家每天早晨6点左右相约到公园锻炼,强身健体。谈及秋季应该如何科学晨练时,张大爷表示,秋季和夏季不同,清晨气温降低,外出晨练千万不能一起床就穿着单衣到户外活动,很容易感冒。
那么,秋季锻炼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学校体育教师孙丽霞介绍,秋季昼夜温差大,运动有助于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但是,人的肌肉和韧带在秋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关节的活动幅度减小,韧带的伸展度降低,锻炼前若准备不充分,很容易导致拉伤。孙丽霞建议,秋季运动应由小到大,循序渐进,适度才好。(张凯鹏)
编辑:赵永平
审核:卫奎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