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与品行
——书法家梁锋印象侧记
2021年09月06日   03:18 | 来源:中国发布网
  我与梁锋君相识多年。因太熟之缘故,每每提起笔来,洵然不知从何写起。或许,这正应了两句古诗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曾记否,每隔一、两个月,我便与文友管喻先生(著名作家、“赵树理文学奖”获得者)、杨建斌先生(著名文化学者)等拜会梁锋君,每次当以时令中的一个字为主题(比如“荷”、“菊”等),各自拟联一幅或赋词一条,让梁锋君题写。写毕晾干,遂聚餐小酌,尽情畅聊。
  
  说起梁锋君的名字,无论圈内还是圈外,可谓好评如潮。尤其是他的“榜书”,在运城、在山西、乃至在全国许多地方,叹赏褒扬者有之,夸赞推举者有之,津津乐道者有之,啧啧称羡者有之。
  
  要不然,许多名胜景点,诸如永乐宫、关帝庙、鹳雀楼、普救寺,怎肯邀请他题写匾额?要不然,“梁锋榜书艺术作品展”怎能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举办,且参加开幕式的不乏书坛大伽与鸿儒宿将。
  
  的确,梁锋的榜书堪谓“河东一绝”。其融古博今、力承传统之气势,其运笔雄浑、点划遒劲之坚毅,其阳刚正大、峻拔奔放之稳健,无不令人击节叫好。
  
  倘若追溯梁锋君的习书之历程,我对“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诗便有了更深切的理解与体悟。
  
  且说梁锋君出生于关公故里解州镇。其老家的院落与关帝庙隔户为邻。关帝庙内的钟鸣鼓吟与崇宁殿翘的风铃摆奏,无数次注入他年少清纯的梦。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与千里赤兔马,在他幼小的心灵,早已播下一粒种子,长出一株灵苗——书法之苗。
  
  梁锋君早在三岁开始,便跟着父亲起早贪黑,习帖练字。其父的严格要求,加之他天资聪敏、心有灵犀与勤肯苦学、坚持不懈,十岁左右的他就开始为左邻右舍书写春联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汉隶唐楷晋行草、魏碑宋帖明清匾,梁锋君都逐一精读细研,认真品悟。特别是关帝庙内悬挂的康熙、乾隆、咸丰、慈禧等的御笔,他不时在下面流连忘返,用心揣摩,用指临描。
  
  或许是这闪烁的金字点亮了梁锋的心灯?抑或是这御书震撼到他的魂灵?多少次,他秉烛达旦,为临好一幅帖;多少次,他心无旁焉,为练好一个字;多少次,他毕景忘餐,为写好一撇勾。就连邻居大妈有一次曾对我说起,村里的同龄小伙子都忙着谈情说爱的时候,梁锋却每天钻在屋子里练写毛笔字。
  
  真乃“功夫不负有心人。”梁锋君的书法,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于是,他又遍访名师,先后得到书法大师徐文达、刘炳森、周志高、王镛、丛文俊等先生的亲传指教。特别是二OOO年,梁锋欣幸被国学大师、书法宿儒姚奠中先生纳为入室弟子。姚先生的一次次耳提面命与点拨启悟,使梁锋的书法艺术渐臻佳境。二OO六年,梁锋君负笈京都,研修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高研班,奋发砥砺,书艺日趋老到稳健。二O一三年,他再度赴京,就读于清华大学联墨高级研修班,孜孜钻研,书艺愈发娴熟苍毅。
  
  如今,梁锋君虽身为中国楹联学会书艺委员会委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军事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奥组委以及多国大使馆收藏,但他从不骄傲自满,固步自封,仍一如继往地每天早晨五点钟起床,研墨铺纸,操笔练字。他常对我说:“书法艺术,永无止境。一天不练,就会感到手软心悚。”
  
  再说梁锋君的品行。他心地善良、实诚厚道。对上门求字者,来者不拒,尤其是普通百姓,他更为热情对待。他常说:“写幅字又不费啥劲,老百姓开次口不容易。”难怪他的榜书被誉为“四通”,即“与古人通、与今人通、与大师通、与百姓通”。
  
  民谚有云:“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在四里八乡,老百姓都知道解州镇有个叫梁锋的人,不但字写得好,品行更好。
  
  而我这几年,前前后后让梁锋君书写的字竟不下百幅。有外地朋友慕名托我索要的,有来运城的外地朋友上门索要的,有运城本地熟人让引见写字的,有同事孩子结婚让写贺联的……反正,理由多多,但梁锋君次次态度温润,善气迎人,有时还专程送至家里,足见梁锋君为人之厚道,处事之实诚。
  
  最后,试作一首短诗,献给梁锋君。
  
 挥毫泼墨未知年,
  
 书艺钟情万虑殚。
  
 老马无疲习撇捺,
  
 长鸣有志向前贤。
  
 手执神笔臻佳境,
  
 胸有成竹颜柳篇。
  
 笃静致虚堪为境,
  
 浑然一体自荣鲜。
  
 作者:秦建华
(责任编辑:周建设)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