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2010年春节刚过,沈阳地铁建设指挥部将我请去,关于地铁中街站的文化建设我们进行了座谈。为宣传沈阳城的历史文化,欲寻找一篇古人讴歌沈阳历史的长赋,于是我滔滔不绝地向其推荐古人所写的与沈阳城历史相关的文章,其中有篇《陪都赋》,这篇赋是继承了清高宗乾隆帝的《盛京赋》所撰写的,由于《盛京赋》著录的版本很多,民国年间曾收录到《奉天通志》。经过研究《盛京赋》比《陪都赋》颇有名望,因此拟定用《盛京赋》来做地铁中街站的墙壁装饰。于是我回去查找资料,将《奉天通志》中的《盛京赋》作了复印件送到指挥部。
《盛京赋》是乾隆帝在1743年首次东巡时亲自撰写的一篇大赋,全文有3390余字,是历史上全面描写东北地区及沈阳城的辞赋。由于《盛京赋》文字量较大,不易来装饰墙面,经指挥部研究决定将《盛京赋》中最后的“颂”词部分摘出,题名“盛京颂”,即不失该赋的原貌,又概括了赋的全部内容,从文字的数量来计算,共计380字,加上题名和落款不到400字,作为装饰可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因此指挥部将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

我接了这项任务后,先寻找适合书写的长卷纸。为了更好的表现“盛京颂”的内容,让人们皆可认识其中的文字,我努力临习古帖中的行楷字体,使得书写不能过于潦草,但又不能写的刻板。当时,我的书法以王羲之为宗,又参于米芾和王铎,用笔出于法度而流畅。首先我草作了一卷,初见其大致效果,然后再作第二卷,在校对时发现卷中有落字数处,于是我又开始构思创作第三卷。为了使书写的字迹更加尽善尽美,我利用周末整天时间来书写此卷。第二天,在检查全卷时,发现一些文字写的不够完美,于是我又开始构思书写第四卷。数日后,经过努力我终于完成了“盛京颂”的书写任务,经校对无误,才将此卷送交指挥部,通过审阅后送去制作。

当沈阳地铁一号线开通之际,在中街站出站口的墙壁上,一面金碧辉煌的字迹格外引人注目,人们不停地举起相机摄影留念,这就是我书写的“盛京颂”。这幅巨大的书法作品采用金色铜板凸刻,长近20米,高近4米,每字大约在23厘米见方,文字开首“盛京颂”三个大字醒目可见,一些人还不时地念诵出其中的内容,从此这篇沉睡了数百余年的《盛京赋》随着地铁的开通才被沈阳广大市民所熟知。
不久,沈阳地铁建设指挥部与沈阳出版社合作出版《盛京赋》,还聘请著名学者为之作释文,由我来篆刻“沈阳地铁赠书”之印,并用于该书的封底。出版社还请我来协助他们寻找相关资料,同时让我用乾隆帝的书体集字书名。在出版社的努力下,使得《盛京赋》顺利出版,因此我应邀出席了首发式的研讨会,我就追寻“《盛京赋》的真品墨迹今何在”进行大会发言,同时还为大会送去楹联以示祝贺。

2013年夏,沈阳故宫博物院欲出版线装本书写体《盛京赋》,经院里研究由我来书写。通过以往为地铁书写的经验,我购得百米长纸,依照乾隆帝御笔风格来书写,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该赋的全部文字,使图书顺利出版。

2016年4月26日,沈阳市档案馆与沈阳出版发行集团联合举办《御制盛京赋(法汉对照本)》出版座谈会暨赠书仪式。我应邀出席了会议,会上我就法文翻译、传教士钱德明来中国的历程进行了发言,揭秘了清代传教士来中国的艰辛,之后记者还将我的发言刊登在《沈阳晚报》上。虽然《盛京赋》记述了东北及沈阳城的历史,透过往昔的辉煌,随着时代的挖掘和运用,它将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文图/沈广杰 作者系沈阳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编辑/刘永彬)
(责任编辑:沈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