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只为一个约定》后记
作者:周光远
2022年02月18日   13:28 | 来源:中国文信网

  看到摆放在眼前的这一摞书稿时,我喜悦的同时也有些紧张。


  算起来,我已许久没有正经八百地书写文稿了。虽偶有约稿,平日里也不断为朋友们的各种摄影作品撰文,但终究都是个玩儿。早年因宣传工作经常发稿,之后因繁重的工作和责任将文字搁浅了多年,又加之退休后终日痴迷于摄影与钓鱼,就更没有时间精力去好好写东西了。然而,我今天之所以破例为这本散文集书写后记,是因为向我约稿的并非旁人,而是我的女儿。我也是第一次因“父亲”这个身份接受这种文字邀约,内心的欢喜自然是不言而喻。


  女儿的散文集《前世今生,只为一个约定》付梓在即,这个书名非常有韵味,取自她书中的一篇散文。我知道她之所以坚持用这个书名,其实是源于她心目中一直崇尚的一种理想境界,一种难言的情愫。这份情愫与推崇来自于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再和黄鲁直》一诗:“丹青已是前世,竹石时窥一斑。五字当还靖节,数行谁似高闲。”


  女儿受了我的影响,从小便经常看我临帖苏东坡的诗词,所以对先生也一直很崇拜,更是盛赞苏东坡与黄庭坚二人之间的友谊。《再和黄鲁直》这首诗,让她感受到苏东坡对黄庭坚的诗画评价甚高,也极为推扬。女儿一直认为:苏黄二人对文学艺术的共同喜好、对人格和情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博学与思辨都尤为相似,这一切都成为他二人“亦师亦友”的那份情谊的坚实基础,不管世事如何变幻,始终至死不渝。互为知音的文人都是极为珍惜今生,更期盼来世,就像黄庭坚之于苏东坡;再比如子期之于伯牙,管仲之于鲍叔牙,李白之于杜甫,元稹之于白居易……种种君子之交、同道为朋的情谊,也是我与女儿一直所向往和追求的。


  在《前世今生,只为一个约定》这篇文章中,女儿甚至把这份美好的情愫,以一个空灵唯美的女子姿态展现在文字里:“在这样的夜色中,我素手书笺,笔墨情浓,只为你书写这无尽的缱绻缠绵。”“我站在这日与夜的轮回处,永久地等待,任相思如雪,在苍白的指尖任意流走,纷纷落下,任窗外清冷的秋风,轻轻地拂过我薄凉的衣衫。”……通篇以深情的基调、抽象的宿命与轮回,以及最真挚的爱情故事来比喻她对那份“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良久渴望与诉求。就像她在结尾处的落笔:“因为我知道,此刻你正在来时的路上,穿越浮华的迷惑与痴缠,来赴我今生的约定。”


  熟悉我们家情况的亲朋好友,每每聚餐时都会问起我,姑娘的文学水平现在有没有赶超她老爸?每每听罢,我都是哈哈一笑、低调处之,其实内心却无比欣慰。


  说实话,之前没有认真读过我家闺女的文字时,我还真不知道她的古诗词达到了什么境界,也不知她的写作水平究竟进入到了哪个层级?虽然她是我唯一的孩子,我一直关注着她的成长,她的任何变化亦逃不过我的双眼,但我这个人平日里一贯粗枝大叶,时常不修边幅,也从不去拘泥于那些细节。关于这一点,闺女倒是随了我。美丽善良如她,虽为女儿身,却有着很多男儿都不及的豁达心胸与率真性情。别看她的很多文章笔触精致又细腻,可是人却不很细腻,时常是冒冒失失、不拘小节,憨直且洒脱。你若看到她曾大碗喝洒、大快朵颐的憨态,便很难将她与文字里的那个“娇羞未解论心事”、“三千青丝绾君心”,与那个呤风弄月、多愁善感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


  许是遗传因素吧,女儿与同龄人的喜好一直有所不同。我一直都知道,她热爱文学,热爱阅读,热爱音乐与曲艺,尤其最爱散文。她只要一读起散文来,就如入无人之境,在那个世界里,只有散文和她自己。以前时常听她说:“唯散文是最具灵性的,它是古琴上的那七根弦,弹得人心灵震颤;它是心中‘高山流水’的诉求,让人们不远万里,去赴一场与文字的约定。”她说:“散文是纯美的,是抒情的,是温暖的,是人间一切真善美的融合,是一切诗意的栖居地。”她爱散文,就像爱着她身边的人,就像爱着她自己一样。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女儿的一篇散文在“丝路新散文”全国征文大赛中摘得桂冠,应邀前去文化大省——陕西,参加颁奖典礼与采风活动。在大会现场就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回到家后又被本地的媒体采访报道,相继上了《淮河早报》和淮南电视台的一档栏目。在荧幕上,在那些报道中,她就曾提到过,散文应该具有明净而富有诗意的语言美。散文是语言艺术,它感染读者的就是语言美。散文的语言要简洁、干净、透明,同时又富有诗意,而散文创作更要有真性情,要有做人的格局,胸中有万千沟壑,笔下才会有万丈豪情!


  我想,更可能是长大后的女儿受了周围环境的影响,受到她那些前辈、师友们的鼓励与支持,而一改年少时活泼外向的性格,整日闭门,坚持阅读、努力创作。热爱文学的她,放弃聚会,谢绝交友,自律与自持使得她在文学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了下去。两三年的时间,她充分利用业余的空档写就了二十几万字,散文、古诗词、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的文章如泉水般涌流。这些文字部分被报刊发表,部分参加全国性竞赛获奖,最核心部分的十几万字散文被她选出,结成了这本集子,这也算是对她这几年散文创作的一个小结吧。


  在当下的多元世界里,在浮躁而喧嚣的氛围中,身为年轻人的女儿,却能够不改初心,一如既往地坚持散文创作,热衷传统文学,这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其间的种种困难与艰辛,不多赘述。


  这本书中的很多篇文字都是女儿这几年来参加各种征文、各类大赛的获奖作品,在阅读这部书稿之前,我已经读过,如今再读,心中依然感慨万千。


  这部散文集里的四十多篇文章,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锦瑟啼春》,用手指捡拾时光之花,以古典诗词为针,以诗意情怀为线,编织成一件件梦的霓裳。第二章《烟雨行舟》,选自曾获得过各类征文奖项的游记,记录着女儿背起行囊、踏上旅程,寻幽探胜,游览古今,造访文化胜迹,拜谒那些屹立在内心深处的“文学景观”,从而组成的生动剪影。第三章《人间滋味》,洋溢着温情大爱与文化饮食的文字,收录了她在日常中的细琐趣事,和那些慢煮生活的印记,让读者去体味不一样的生活情态。第四章《光影漫步》,是她在成长经历中,通过观看和学习不同时代的电影,聆听的美妙音乐,阅读不同的书籍,而产生的对艺术、对人生的理解与体味。


  一路走来,女儿由衷的感谢那些给予她关心与提携的前辈们,感谢那些支持与鼓励她的朋友们。她感恩遇见文字,温暖同行,真诚相伴。看取莲花尽,应知不染心,心之所向,无怨无悔。衷心祝愿女儿能够在今后的时光里,更加坚持不懈地阅读写作,脚踏实地的做人处世,在文学的道路上一直坚持走下去。(周光远)

(责任编辑:周建设)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