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刚|世遗福地是南川
2025年11月14日   23:45 | 来源:新华网

  


  调研采风和探亲访友加在一块儿算,我的重庆南川之行已有一周。临别之际,当地朋友征集南川文旅宣传品牌口号,我的建议是:世遗福地,大美南川。


  自以为这个创意不错,可细加思量,问题来了:定性相对容易,怎样作定量描述呢?金佛山的“福”究竟在哪里?大美南川的“美”究竟在何处?


  是她与珠峰、玛雅文明、古埃及金字塔同处相近纬度的自然禀赋造就的溶丘洼地、落水洞、穿洞、石林、岩柱、峡谷、悬谷、单面山、险峰、绝壁等气象万千的地貌景观,还是她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以仅占全国万分之一的面积孕育出全国六分之一的种子植物物种?


  是斜阳普照之时,金佛山南坡坐佛、北坡睡佛、西坡龟倚佛等天造地设的山体佛像因太阳光反射、云霞缥缈,金光似佛光、金山如佛山,“金”“佛”“山”合为一体的上苍眷顾,还是那发轫于唐、兴盛于宋,于“北有峨眉、南有金佛,东朝普陀、西拜金佛”西南地区佛教渊源流变中,隐于青山的燃灯古佛道场金佛寺的晨钟暮鼓?


  是那雄踞悬崖绝壁之上,于宋末川渝山城防御体系中与合川钓鱼城形成南北掎角之势的“南方第一屏障”龙崖城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壮怀激烈,还是八百年前南川先民依托富含硫酸盐和硝酸盐沉积物创立的规模庞大、保存完好、举世无双,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制造及早期化工发展提供重要证据的三大洞穴系统制硝遗迹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是于大山深处驿站古道、悬岩天梯观僚人古风、赏摩崖石刻,于见证中西文化播迁的石碉楼、洋房子中翻拣历史遗篇发思古之幽情,还是沉浸式领略南川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区的红色文化、“三线”文化、楹联文化,抑或逛东街老城、吃刨猪汤、喝小咂酒,在大有山歌、南平苗舞、板凳龙舞和金山打闹中,在大树茶节、杜鹃花节、冰雪节、踩山节等节庆喜乐里领略别样民俗的洋洋大观?


  是作为药用植物占到全国已知药用植物三分之一以上的“中华药库”,拥有二战时期因生产抗疟疾良药常山为抗战胜利作出独特贡献、当年列入“抗战国策”而建立的常山种植实验场和全国最早的药物种植研究所,还是在“南药金佛山、北药长白山”中医药文化背景下,知名度和美誉度日益彰显的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和越来越多的人艳羡向往的山王坪康养胜地?


  是这片森林生态上佳,空气富氧、土壤富硒、水源富锶的全域风水宝地,还是作为主城核心都市区“后花园”的南川以山为骨、以城为底、以乡为脉,成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振兴示范、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向世界自然呈现的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时代画卷……


  这些都是萦绕世遗福地重庆南川的福气和美丽吗?是的。有无大的漏项或存在以偏概全的现象?完全可能。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品读南川这本底蕴深厚的大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打开方式和阅读习惯,我走马观花的印象仅是一家之言,相信读者诸君若亲临南川、亲近金佛,一定会有不尽相同、属于自己的观感和认知。


  而我想表达的是:冥冥之中,天佑南川,金佛山是南川人数千年来生存的基座、生态的基座、文化的基座;南川人对金佛山世代尊崇景仰、悉心珍爱呵护,赋予了金佛山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性温暖;南川人与金佛山和谐相处、天人合一,传达的是中华文明的精髓神韵,映照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当那一帧帧福气绵长的美丽风景迎面而来又一一退去之际,刹那间,我灵感乍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的一切福报和美好,造就了这座以深绿为本底的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创业之城、宜居之城,她属于南川、属于重庆,也属于中国、属于世界。


  


  初识金佛山,始于那天早晨登顶路上当地朋友对我的地理常识的纠错。


  一直以为大名鼎鼎的金佛山应属于大巴山脉或武陵山脉,实际却属于云贵高原绵延入渝的大娄山脉;一直以为大娄山脉的最高峰该是声名远播的娄山关,实际却是北端的南川金佛山主峰、海拔两千余米的风吹岭。


  这雨后初晴的早上我已“找不着北”,不敢再主观主义想当然了,遂专心致志地聆听起导游的讲解来。


  在地质学家的眼里,金佛山曾是一片汪洋,经中生代燕山造山运动形成,再经喜马拉雅山脉运动几度抬升、断裂与陷裂以及长时期的演化才发育成了现有的地貌。从地质构造上看,除缺少震旦系外,它脉络清晰地分布着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堪称地质史上的一绝。


  听着精彩的讲解,我们来到了金佛山索道。这里的索道最大倾角近45度,垂直落差525米,被誉为亚洲第一陡峭索道。


  我们选择从西坡乘坐轿厢式索道向山顶进发,2700米长的旅程,海拔高差达900米。轿厢沿索道不疾不徐地稳健攀升,蓝天白云之下,苍莽森林之上,金佛山特有的高山绝壁与低山峡谷完美交融,令人心旷神怡、兴奋莫名。


  从高空俯瞰,依稀可见森林里陡岩崖壁与飞瀑流泉间的山路上有人行走,似乎还有老人和小孩。朋友说那是充满挑战和惊喜的“金佛天梯”徒步路线,十余公里间,要爬升1500米,现正值徒步旺季,云集了世界各地的徒步爱好者。


  挑战者们沿着时隐时现的山路斗折蛇行、不断攀登,山路崎岖陡峭,似乎还错综复杂、望不到头,那需要怎样的体能、更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智慧呢?我不由得对他们强大的心理和坚韧的毅力肃然起敬。


  这时,我们已行至距山顶约200米处,忽见巍峨山巅有团团云雾陡然下泄,如排排巨浪汹涌而出,瞬间淹没了层叠的山崖峰峦和索道轿厢,一时间惊得我们目瞪口呆。好在只是擦肩而过,我们很快得以穿云破雾,目睹着那些如梦似幻的云雾顺着脚下的条条幽谷扬长而去,倏忽间不见。


  朋友一脸喜气地说,这是金佛山难得一见的“云瀑飞湍”,有幸邂逅的人一定会好运连连。闻听这番话语,我们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也庆幸自己运气不错与金佛山结了善缘。


  索道终点站建在金佛山最高峰风吹岭所在的巨大喀斯特台原山地上,是金佛山的制高点,有金龟朝阳、绝壁栈道、灵观洞、燕子洞等著名景观,可以俯瞰金佛山的原始森林。站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处,全视域打量金佛山的伟岸和雄阔,任思绪随森林的浩瀚而浩瀚,真是一桩养眼养心的美事。


  可惜,云雾再一次铺天盖地般涌来,瞬间覆盖了林海,几座高耸的山峰成了海面上形单影只的小岛。


  等了一会儿,仍不见云开雾散,那就留下一丝遗憾继续赶路吧,也许换一个视角更能够由表及里地看山识城,能够更好地认识金佛山、记住福南川呢!


  


  云雾弥漫间,于金山绝壁千余米悬崖栈道上凌波微步,穿过闻名遐迩的灵观洞和燕子洞,我们来到世界上已知海拔最高、地质年代最古老的喀斯特溶洞古佛洞,开启了一段梦幻般的由内而外看金佛、识南川的神秘之旅。


  我们从东南入口启程。进洞后左转,便开始在宽窄不一、高低各异的石缝间绕行,最窄处仅可容一人勉强通行。嶙峋怪石间,经过回环曲折、一路惊奇的“七十二道拐”,我们终于踏进了“天下第一佛洞”古佛洞。


  想象过它的雄浑和神奇,但想不到它竟如此雄浑神奇。


  古佛洞是形成于650万年前的古潜河河道遗迹,分上下两层,我们进入的是上层,宽阔空间足以容纳上万人。洞顶潜河水流冲击形成的龙脊形波纹和天然碳酸钙画壁相互辉映,时而如绵延不尽的草原,时而如浩渺无边的大海,时而如九天银河的星辰,令人在陶醉中生出无限遐想。


  更为奇异的是洞厅奇迹“天降石佛”。高阔的洞顶坠落一块巨石,浑然天成一尊慈眉善目、栩栩如生、高达十二米半的神秘佛像,且刚好位于金佛山绵延数十公里的天下奇观——山顶睡佛的心脏位置,而天然石佛与顶部缺口的大小尺寸完全吻合。


  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和无从解释,可它就有这么如梦似幻的精准和神奇。传说这天然石佛是万佛之祖燃灯古佛的化身,系金佛山整尊山顶睡佛的精髓神韵所在,古佛洞因其得名,它也成了古佛洞的镇洞之宝。


  洞内还有包括南宋观音像等佛教造像千余尊,还有明代以来南川先民创下的全球最大地下采硝工场遗址,还有由两组交叉溶蚀裂隙形成的“凤凰指路”的美丽传说……


  约定下山的时间快到了,朋友半开玩笑地说“坚决不走回头路”,便领着我们向北端出口前行。


  穿过释迦牟尼讲道的法坛,一边走一边欣赏明清时期的佛文化浮雕和那些活灵活现、气势宏阔的千余尊罗汉像,走过数百米,见前方有阳光透射入洞,再拾阶盘旋而上向前走,即抵达新月形的北端出口。


  北端出口开在金佛山主峰北面的千仞绝壁上。朋友说绝壁下面的原始森林齐集了“金佛山五绝”:植物界“大熊猫”野生银杉、珍稀物种“笋中之冠”金佛方竹、一片叶子可泡一杯浓茶的乔木型大茶树、全球唯金佛山独有的“世界六大奇葩杜鹃”以及世界已知年轮结构最完整、跨度最长、植株数量最多的野生银杏林种群等,而它们似乎都与金佛山上有山顶睡佛、山顶睡佛“心脏位置”有古佛洞、古佛洞内有天降石佛存在着神秘的“因果关系”。


  朋友的爱乡之情我感同身受、颇为感动。我不确定他的“因果关系说”是即兴幽默还是言之有据,但我相信金佛山与福南川千百年来的相依为命、相互成全,相信古佛洞独占鳌头的地球地质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东方审美价值。


  此时,阳光灿烂、天空湛蓝,立于洞口极目远眺,层峦叠嶂千峰翠的林海深处,南川市区的轮廓线依稀可辨,上苍之手把她轻轻地安放于绿水青山之间,巍峨雄奇的金佛山拱卫着她,苍莽辽远的大森林呵护着她,这座拥有1300多年厚重底蕴的绿色城市,仿若一艘蓄势已久的巨轮,正向着远方扬帆起航。


  


  返回渝中半岛,当晚与老友小聚,听我说起南川印象,长期从事“三农”研究的孙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南川资源禀赋确实优异,乡村振兴也做得很好,还重点讲了金佛山上一个姓唐的养蜂人,“蜜蜂虐他千百遍,他待蜜蜂如初恋”,“蜂华正茂”的小帅哥如今成了南川返乡创业带动众乡亲共同富裕的典型人物。


  有这样的人物?我很快打听到小唐的手机号,立马加了微信,按其所给位置,次日一早自驾去了南川区头渡镇柏枝村他的家里。


  1988年出生的小唐热情诚恳,见面握手后就带着我们参观蜂场,然后来到他们家西侧几十米远的广场。广场小巧有特色,周边石壁上间或镂刻有他的原创金句:“与蜂共舞”“蜂富人生”“山山有蜜源,年年有蜂收”等,与他豆绿色T恤上的“蜜蜂相伴甜蜜启程”相映成趣,透出的是主人对自己事业的自信和对人生的热爱。


  小唐高中毕业后即去广东等地打工,修过摩托,养过海鲜,做过酒店服务员,当过网吧网管等。有一年春节回家,与其父算账权衡后,他选择了回乡养蜂创业。


  在有关部门的帮扶和专家的指导下,他历经艰辛翻越缺资金、缺技术、缺经验“三座大山”,科学养蜂渐入佳境,还在高山无人居住区发现了金佛山独有蜜蜂和野黄柏蜜、水青树蜜、南川石栎蜜等新的蜜源,养蜂规模和实力连年攀升,蜂场被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评为“重庆试验站示范蜂场”和“成熟蜜生产优质示范场”。


  小唐说,今年的目标是“代养中蜂”拟由去年的150箱增至500箱,力保全村蜂农增收50万元以上,同时要建设全国首个蜜粉源植物大观园,讲好金佛山蜂农从“人养蜂”到“蜂养人”的故事,讲好“我们不生产蜜蜂和蜂蜜,我们只是金佛山大自然的搬运工”的故事。


  真是“蜂”景如画、这边风景独好啊!


  循着养蜂人的“甜蜜事业”步步深入,我们在返回途中顺访了位于大观镇的南川中医药科技产业园区,进一步感受到了当地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个性魅力。


  蜂蜜既是食品也是传统中药材,而“南川金佛山中华蜜蜂”与“南川天麻”“南川玄参”等国家地理标志中药材一样,正成为南川推动中医药一二产业联动、发展中药材产业的重要内容。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玄参种植的面积和产量占到全国的一半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玄参药材产业之乡”。目前,以金佛山为中心的南川及周边省市区县常年种植中药材达到100万亩。


  步出园区时,不知咋的,养蜂人T恤上“蜜蜂相伴甜蜜启程”的字样在我的眼前不断浮现,依稀仿佛间,我看见这片蜂飞蝶舞、生机盎然的沃土上,一个更加丰硕美好的秋天正向着我们走来。


  


  即将返程之时,孙教授打来电话,老朋友惦记着我们呢。


  “在哪里?”他问。


  “在大观镇上。”我答。


  “走过金佛山‘178’环山趣驾精品线吗?”他又问。


  我说:“听说过,没走过。”


  他旋即再问:“没走过‘178’,算到过今日南川吗?”并建议我,“果断改变行程,感受一下‘178’。”老友待人友善,说话幽默不打诳语,好吧,恭敬不如从命,“178”环线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和收获呢。


  时近中午,我们来到有南川生态门户之称的大观原点。200亩的面积,山水林田石等自然本底保持完好,超大圆形钢结构依山顺势而建,建筑与环境巧妙融合,设计者表达的是“内观青山、外观花海”的景观理念。


  匆匆吃过重庆小面,从导览图示获知,近年来声名鹊起的“178”环线,是南川以金佛山核心景区为依托,整合相关14个镇、68个村和社区的优质资源,以串联沿线约178公里的公路为主轴,创新打造的农旅融合发展的精品旅游线,目的是串联大环线、铺就共富路,创出一个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南川模式”来。


  公路两侧平丘相间、林木苍翠,间或可见精细耕作的各类花卉果蔬生态园区,几分钟后,黎香湖小镇映入了我们的眼帘。山峦耸翠、湖水清澈,岸线颇为优美,凉爽的风从森林和湖面吹来,黎香湖国家湿地公园让人满眼满心都是欢喜。一片片墨绿色的森林连接着蓝天白云和波光粼粼的水面,也不知是因为车在移动还是风的作用,阳光时而在湖面上如鱼跃清波,时而在森林间如鸟儿般欢呼跳跃,撩拨得人心痒痒的,让人舒爽惬意。


  特别令人高兴的是,这片重庆中心城区周边生态条件优越、植被水质上佳、交通最为便捷的田园风光式休闲胜地,没搞大规模的拆迁外迁,目力所及,随处可见渝南乡村黑瓦白墙的农家小院,对传统建筑的这般尊重,也保住了乡村的原生态风貌和民风民俗的自然传承,保住了这一派秀山丽水温暖迷人的人间烟火气息,这才是最宝贵的。


  沿着线型优美、标识清晰的公路盘旋向上,山势渐趋陡峻,森林越发茂密,山风掠过,阵阵林涛仿佛在欢迎我们,哦,全国首个喀斯特国家生态公园、“中国首批森林氧吧”之一的山王坪到了。


  山王坪位于金佛山东麓,海拔1300~1400米,森林覆盖率在96%以上。这里有全国最大的生态喀斯特石林,“石在林中、林在石上”,形态各异的石林景观与树木及藤蔓错杂丛生,造就的千姿百态的自然美景令人流连忘返。可于我而言,印象更深更美的,是历经近半个世纪以来几代人的接续奋斗,这里由石漠化的荒山变成莽莽苍苍的万亩林海,成了全国生态修复和石漠化人工治理的一处典范。


  初秋晴日,漫步于林海深处的景观大道,左侧是千亩水杉,右侧是千亩柳杉,水杉正泛出轻黄,而柳杉仍是一片翠绿,阳光随风在轻黄和翠绿间自由嬉戏,未曾见过的视觉奇观让我产生了不知所以的幻象:在这深褐色的路面上,我是在从浅黄初春向青翠夏色过渡,还是在青翠夏色与金黄秋天间徜徉?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优哉游哉乐享着山王坪的极致美景,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创造这片梦幻森林的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造林人。


  林海观景塔上,我向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毕恭毕敬地各行了一个深深的鞠躬礼。


  六


  日头偏西,我们继续赶路。


  拜见了德隆镇那棵树龄2700余岁的世界“茶树鼻祖”,晋谒了那片拥有多个“世界之最”的野生银杏林,我们顺利抵达金佛山南麓头渡镇的金山湖驿站,同已等候多时的小高和他的好友小李见上了面。


  小高看上去30多岁,中等个头,一身腱子肉,见面握手便给人做事“靠谱”的印象。十多年前,他在金佛山上承包了1000多亩方竹林,不久后邂逅进山考察方竹笋的孙教授,两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


  随两位帅哥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流,我们来到一家湖畔村咖“打望”风景。


  湖水碧绿,船帆点点,正前方高约百米的烛台峰从湖底突兀雄起,峰顶林木葱郁、藤蔓葳蕤,湖对面是刀砍斧劈般的喀斯特峭壁,峭壁之上,仿佛是上天压茬铺陈的森林台地,层层递进、气势沉雄,托举起自北向南绵延铺展的金佛山锦屏峰,台地与峭壁间,多处流泉飞瀑随风曼舞歌吟,呼应着绿水青山深处童话般的村庄、若隐若现的天路和凌空飞架的观景虹桥,神奇又灵妙,让人一时分不清这是人间天上还是天上人间。


  收回视线,看着周边一张张兴奋的面庞,我禁不住感叹如此稀罕美景咋就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呢!小李笑着回应说,“178”环线相关镇村现在共有近700户农家乐和民宿,“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旅游商品”,“178”环线还入选全国20条精品旅游线路,成为全国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示范案例和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地区。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以旅助农带来千家万户受益的“真金白银”,“178”环线成了世界遗产的风景线、乡村振兴的共富路,我们为南川的农民感到欣喜和振奋!


  时辰不早了,小高招呼大家上车,几分钟后,我们跟着他来到了俯瞰金山湖的玉台村半溪山庄。


  他的家是三间两进式平房,显得低调朴实,一如其主人的风格。平房左边是山庄入口,右侧是他家颇具规模的山泉池,房前视域开阔,近水远山尽收眼底。


  见夫人和邻家来帮忙的两位妇女正在忙活,他便领着我们去往临崖观景台。


  村庄小而美,石板小径串联着各家各户,蜀葵花艳,萱草萋萋,森林气息和百草味儿混合搅拌起的朴野清香,让人全身的每个毛孔都感到分外惬意。


  路过一户人家,房前屋后开满鲜花,门前的石榴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院坝上,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奶奶正在喂两个可爱的小朋友吃石榴。小高说这是他的姑奶奶,今年96岁了,至今还耳聪目明呢!我们趋前向她请安,她也向我们问好,还慢腾腾地试着把剥好的一小碗石榴肉递给我们,我赶紧扶住老奶奶青筋突兀的手谢谢她,老人家很是高兴,笑吟吟地问我们从哪里来,希望我们多玩一会儿,纯净可爱的笑容如两个小孩儿的笑容一般,让人倍觉温暖感动。


  辞别老奶奶,来到观景台,隔着清澈如初的一泓湖水,锦屏峰喀斯特峰丛景观的壮美景象近在眼前。


  一列海拔1800米以上、相对高差600米左右的单面山群,或矗而为峰,或横而成岭,或叠而为屏或缺而成壑,连绵数十里,千姿百态,蔚为壮观。时逢夕阳斜照,悬崖绝壁金碧辉煌、霞光满天,雄奇山体犹如天然屏风巍然矗立于天地之间,大自然的造化令人叹为观止。


  这时,小高的幺儿一路小跑着过来,说饭做好了,要开席了,我们返回入席,对慕名既久的方竹笋宴充满了期待。


  上菜间隙,小高介绍说金佛山方竹是珍稀竹种,因竹秆略呈方形得名。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记载:“笋皆四月生,唯巴竹笋,八月生,尽九月。”这里所说的“巴”,孙教授团队考证认定就是南川金佛山为主的地区。它“不发于春而茂于秋”,堪称一绝,自宋代起就是贡品,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不一会儿,三位贤惠妇女的厨艺摆满了大方桌:白油方竹笋条、纸包笋、笋衣养生汇、方竹笋炖猪蹄、糟椒方竹笋、手剥笋、炝炒方竹笋、方竹笋烧牛肉、方竹笋炖鸡汤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我们举箸品尝,大快朵颐。


  蜂蜜高粱酒醇香绵甜,酒过三巡,小高兴奋地说,今晚的菜就是以他家的方竹笋为主,辅之以牛肉、猪肉、鸡肉和时令蔬菜,用川菜的方法烹饪,确保在竹笋形状、本味和丰富营养不走形变样的同时,每个菜品还要做到色香味美俱全,今晚的菜算是基本做到了,三位妇女厨艺已经超过他啦。


  小李也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今晚的全笋宴是金佛山方竹人家所能给予客人的最高礼遇了。几年前,全笋宴曾亮相央视,赢得专家和评委普遍好评,成了“中国名宴”。自那以后,南川方竹笋产业进一步发展,迭代升级了干笋、清水笋、脆皮笋等20多个系列品种,成为人民大会堂的指定产品,还远销欧洲、日本和东南亚。如今,镇里每年举办方竹笋节,竹笋美食、竹林旅游、采笋体验、竹笋对歌、笋竹加工工艺观摩、方竹笋夜市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四海宾客。


  说到变化之大,小李感触颇深地说,以前有顺口溜挖苦头渡镇:“天晴落雨路不干,有女不嫁头渡滩,顿顿吃的沙沙面,脚杆烤起火斑斑。”


  我们问:“现在呢?”他顿了一顿,幽默地补充道,现在应该是:“天晴落雨不看天,女婿上门金佛山,方竹笋里文旅饭,乡村振兴好诗篇!”


  语气和眼神洋溢着头渡人的自豪和自信,我们颇为感动,情不自禁为他鼓起掌来。


  


  月上东山,我们随主人来到山泉池边小坐纳凉。


  月光溶溶,凉风习习,两棵百年香樟间,一根碗口粗细的水管导引的山泉哗哗流入分为饮用、盥洗、其他功能区的一鉴方池。


  小高从饮用池一角拎出一筐浸泡多时的甜瓜朱李,熟练地切好装盘后端上小桌供大家品尝。清风明月,泉水叮咚,瓜果爽口,清冽开怀,这般沉李浮瓜冰雪凉、心无挂碍满院香的场景和氛围,不正是城里人心向往之的诗意栖居吗?


  大家兴致勃勃,小高也分外开心。他自豪地说,我们头渡的水土是南川最好的,这里的物产品质好,山泉水特别好,孙教授团队做过检测,经过金佛山深层岩层的过滤和矿化,这里的泉水富含锂、锶、硒等矿物质,天然弱碱性,溶解性固体总量指标也很低。他指着饮用水池上方整齐排放的三个青花瓷碗说,村里的男女老少和来村旅游的人都是用碗自取饮用,从没听说过有人出现过肠胃不适。


  经不住诱惑,我也取碗舀水细品,确实是清冽回甘、柔润醇和。我问小高:“此等水源就是滚滚财源呀,你们家咋就不能当大自然的搬运工,开一家矿泉水公司呢?”


  小高笑了,接着讲了一个故事。


  他们一家五口,父亲、母亲和三个孩子,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他是老二。30年前,哥哥考上大学,可家里太穷无钱上学,是左邻右舍的乡亲东拼西凑全力扶助,才圆了哥哥的大学梦,奠定了在外打拼干出一番事业的基础。他们家的这股山泉是附近村寨中水量最大、品质最好也是最稳定的,他哥哥一直坚持说这水属于金佛山,属于大自然,见者有份,他们家可以用,全村、全镇和普天之下路过的人都可以用,这是对众乡亲帮扶他们一家人的感恩,也是敬畏天地、善待自己的必然选择,还说:“有些要钱的东西不要钱,这个世界才更有味道。”


  多少年来,小高一家都信服其哥所讲道理,始终坚持不搞商业开发,也多次谢绝了朋友投资合作开发的好意,山泉水完全免费供给有需要的人。每逢节假日,镇里、区里甚至重庆主城区都有人自带水箱来取水,一家老小都会热情招呼,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因为他们一家人都认为“被人需要的感觉很好”。


  月华星辉下,金佛山显得越发巍峨沉雄,金山湖则犹如一面巨大的银镜,映照着深邃神秘的苍穹。


  小高家的故事,让我陷入了良久的沉思。


  上善若水,万物不争。这里的人们生活的目标早已不仅是几千年来人们梦寐以求的吃饱穿暖和衣食住行,而是难能可贵的精神价值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他们崇尚自然,善待世界,感恩惜福,敬天爱人,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守护着岁月的静好和日月的悠长。


  南川此行未见着传说中的佛光,却真切看见了更明亮、更珍贵的光芒,它源自这方水土这方人拙诚的品质、美好的心灵和博大的胸襟,我借以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她辉煌的过去,了解她卓越的现在,展望她更加璀璨迷人的未来。


  金佛山、福南川,福泽绵延,深广无边。(张刚,土家族。)


  首发于《民族文学》汉文版2025年第11期


1762856490560398.jpg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