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维谈艺术》书画收藏之我见:简评黄永玉/韩美林作品与收藏
2025年09月25日   17:00 | 来源:《艺文品读》

  黄永玉先生与韩美林先生都属于当代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他们作品一直备受收藏界的青睐。但在某种情景下学术界也曾出现过争议,有关审美与绘画的另类表达。事实上,从学术层面去看黄永玉先生作品,观察他从趣味与幽默的视角转换艺术笔墨的审美适度上,是否创建建中国画的多元艺术特征。其实,黄永玉的绘画艺术和他的人格魅力一样,追求一种激情和幽默与乐观的态度,展示出自由奔放的人生价值观。但他的绘画形式与其思想深度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落差,有时会流于肤浅的笔墨困境。因此,不能因“大家”而回避作品的美学元素,更不能因收藏价值忽略了对艺术的判断,从而掩饰住他在绘画结构与笔墨层次上的薄弱性。再说韩美林先生的绘画和艺术实践,放到大美术视野,精湛的工艺设计和创造性变革可以堪称工美大家。但深入进厚重的美学与绘画艺术的内核中,作品工艺倾向会落入民俗的技艺,所谓的艺术设计也会成为俗美的标签,而让绘画主题表达与形式探索上存在附庸化。韩美林的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设计性,尤其表现到笔墨语言和创作审美层面,展示出明显的优劣之分。从学术视角看,他的作品因被广泛传播在装饰艺术上具备一定美学价值,但在艺术与思想深度和审美意识上却显露出短板。韩美林先生作品优劣势并存的面目,不仅仅是他个人艺术创作的出现的问题,而是当代艺术发展落入浮躁态势所面临的普遍现象。


  实际上,书画作品在艺术品收藏领域占据了很大份额。收藏的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价值上,更多蕴含了厚重的美学和历史传承及文化审美。从艺术品收藏的视角观察,书画收藏主要是看作品的技术水平高低上,以及作者的文化底色与品格和德行,才能去权衡收藏的投资潜力。而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时代印记是书画收藏的核心,真正具有收藏价值的作品首先是技艺精湛,且具有独特的风格与个性化语言表达。如果去检索当代具备收藏价值的名家作品,不难发现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着明显的创新语境,作品烙印了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个性符号。艺术的独创性与审美和境界之高度,会让作品成为收藏界很强的竞争力,也会在时间的检验中逐渐成为品牌。其实,书画收藏承载的是历史文化与艺术传承,一幅优秀的书画作品不单纯是学术和技艺借鉴,而是考证作者思想与修养及精神境界的标识。它反映了一个时代对人文社会的回望,以及对哲学观与审美价值取向的认知。收藏者通过对作品的鉴赏与研究,能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可以直面与历史的深度对话。真正值得收藏的作品,应当兼具高超的思想和艺术性,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持久的影响力。


  首先鉴赏黄永玉先生的绘画作品,他的绘画艺术在大众审美上备受喜爱。他作品多以幽默风趣和墨色随意呈现,极具强烈的独立风格而进入大众化欣赏视野。但从美术史的深层结构与美学本体的角度进行审视,作品内质的趣味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学术的延伸,甚至在艺术表达展示出弱化和局限性。纵观黄永玉先生的绘画幽默与嘲讽特点,本质是借助写意的内核去转译幽默与讽刺效果,而且是对传统水墨的一种解构与拓展。他试图打破反常规化的幽默,让民间生活符号与现代语境结合,以夸张而变形的造型创造讽刺的张力。如他捕捉生活情景的系列创作图景,多数表现出戏谑与荒诞的姿态,虽然保留中国画的笔墨质感,却又注入对现实的调侃和趣味性。实际上,他作品是让中国画从笔墨意念转向受众群体的一种视觉引力。尤其是他的绘画语言趣味化表达,又让版画的线条劲力和漫画的夸张与象征性融入创作,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意象化的边界和社会介入性。作品显现出的墨色与线性表达上的强烈对比,让讽刺和情感植入生活某个瞬间,且在画面中加入直白的文字题跋而强化了幽默感。是的,文人画尤其强调思想与情感的个性表达,黄永玉先生却赋予作品视觉冲击与情感的直接性,正契合了受众观者的普遍审美意图,从而推进了中国画向大众欣赏的转型。从美学逻辑上受西式现代艺术的影响,将西式现代艺术的形式解构与民间艺术的质朴和通俗融入画面。例如从他的荷花系列作品中,能够感触到厚实的墨色堆叠出的荷叶,又衬以鲜艳色彩点缀了明快,打破了水墨尚雅的色彩禁忌,形成雅俗同辉的幽默与夸张。这种跨文化的融合效果,给予传统国画的当代活力和突破。


  从收藏学的普遍规律观察,书画收藏的意义远超于物质层面的价格增减,它本质上是对精神文明的守护与延续。黄永玉先生作品艺术性毋庸置疑,只是在画质的学理存在技艺上的欠缺痕迹。他的笔墨语言虽具幽默之趣,却往往以趣味优先的形式降低了审美内核的尺度。他的作品游走于传统艺术技巧边缘,缺乏笔墨内在的厚度以及对美学知识的深入和挖掘。他的创作经常以简括线条与夸张的造型呈现,尽管强调了含蓄蕴藉与趣味的融合,虽然在处理上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性和趣味感,也很容易落入浅层的调侃游戏。他的笔墨经常游荡在调趣性的浅层艺术,往往让智慧远离了深刻的哲学基调。他的绘画虽能让观者引目和共情,却难以承载更为深厚的精神重量,也无法进入“澄怀观道”的深层意境,而作品面对严肃的美学叩问显得底气不足。另一方面,在造型与结构上经常表现出对造型的随意和形变,弱化了空间的审美逻辑和境界。尽管他善于捕捉生活的情趣,而以漫画式的技艺强调了讽刺意趣,却失去了“以艺载道、薪火相传”的文化厚度。放入收藏价值上,黄永玉先生以独特的幽默感和激情活力,同样是丰富了一种另类的艺术面貌。但若将其置于更远阔的美术史坐标考量,因艺术本体语言的僵化与困境,在构建艺术深度和深入美学层次上具有明显的短板。从学术角度,他的核心价值在于破而非立,他打破了水墨画的幽静和高雅认知,却没能实现趣味与审美之间建立新的平衡。他的作品具有保值性,也许会存留进未来的艺术文明,在收藏者不断接力中保持长青,却难以进入收藏领域的经典序列。


  如何看待韩美林先生的作品和艺术实践,这需要从绘画的本源与美学理念评判。因他的创作涵盖了绘画与雕塑及书法领域,尤其是他的设计美感表现突出。事实上,韩美林先生属于纯粹的工美大师,他的工艺动物系列和所谓的“天书”可以体现所追求的审美取向。他善于以凝练的线性去构建物象的萌动感,除了强调动态的夸张与节奏外,这种技法在平面绘画与立体雕塑中都能表现出强烈的装饰性。他在技艺层面融合了古老的雕刻纹饰与民间剪纸效果,又以岩画线条与现代装饰造型语言呈现,形成了一种精美的程式化视觉范式。他的绘画创作无论从技法和美学观念,都与传统绘画的艺术表达上相差甚远,本质说是一种借笔墨转化为工艺美学的特质语言。从学术与工艺美学视角出发,韩美林先生具有对传统资源的发掘能力,他以熟练的工艺技巧和重复性演化为模式倾向。实质韩美林构建了一种融合童趣和浪漫的审美体系,尽管增强了艺术创作上的视觉审美张力,同时也会掉进形式化倾向与文化符号的空转。正如他对动物系列的形象设计,往往赋予拟人化的情感色彩,展示出了活泼可爱与生机烂漫的视觉气象。他的作品企图奠定民族文化的图腾和意境,所以经常借用象征性的物象符号和意义,逐渐在美学上建构了一种独特的浪漫式范本,体现出强烈的文化与艺术改良诉求。


  单从收藏价值去评估韩美林先生作品,也许受多元的审美驱动和创造出新价值观影响,他的创作和文化表达偏移了绘画艺术的基本学理。作品往往停留在符号化挪用层面,缺乏对传统笔墨与结构上的深度反思。在艺术表现上虽具有民族色彩的特性,但作品因形式替代绘画本质,思想让渡于情绪,符号遮蔽了艺术语境。在美学层面上他作品缺失了绘画语言的自律性,少了画质内在的叙事结构和笔墨情感。艺术创作简化为符号的演变和实践,物象表达虽生动与新颖,但长期停留在""装饰性"的审美维度,缺乏对生命本质与人文社会的深层思考。再看韩美林先生所创造的“天书”文字,貌似重构汉字的审美怀旧,实质是借助对古文字的混杂重组,形成了一种拼贴式的书写游戏。这种混合性的汉字解构与重组,严重消解了汉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实则切断了民族与历史传承交流的根脉。书法艺术一旦脱离了识别语境,就会陷入一种无厘头的搞怪和杂耍行为,甚至会让真正的书写艺术推向断裂的焦虑。因此,对韩美林先生作品的收藏价值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首先是他的绘画作品难以在学术层面得到认可。即便他的创作面貌展现出秀美特质,但浓重的工美设计无法转化为心境之美。他作品不仅是对传统绘画元素的符号化变异,更意味着对传统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一种变革,也是对艺术精神的另类解读和创造性的转化。


  对黄永玉和韩美林先生的作品价值考量,是为当代书画收藏提供一种间接的警醒和参照。收藏的本质从来不是追逐“名家”的攀比,而是对艺术本体价值的坚守。黄永玉以“破”为核心的趣味探索,韩美林以“工美”为基底的符号创新,虽在大众传播与形式创新上各具千秋,却均因未能在传统绘画与美学深度之间形成平衡,难以跻身收藏经典。这恰恰印证了书画收藏的核心逻辑——真正具备长久价值的作品,必然是技艺精湛、思想深厚、传承有序的统一体。既要在传统文脉中深耕,又要在时代语境中创新,更要经得起学术审视与时间的沉淀。收藏者唯有跳出市场的浮躁,回归艺术本质与文化内核,才能实现对艺术精神的真正守护,也让收藏行为本身获得超越物质的文化意义和价值。(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


88j.jpg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