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维谈艺术》艺术批评的黑洞
2025年09月18日   14:43 | 来源:《艺文品读》

  艺术批评本质是构建审美的最佳途径,是修复艺术创作上存在的瑕疵与缺陷,是审视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梳理。事实上,当下艺术批评不仅存在诸多问题,应该引起学界的警醒和在理论层面的反思,艺术家更需要自省。尤其艺术批评的分化落入了两个极端,从而批评的独立性和学术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就像一股逆流旋转着变成了黑洞。乱象丛生的书画圈如同名利的角斗场,书画家与批评家的苟且与合流,让名利的狂欢逐渐掩盖了良知和审美的光线。纵观当下大大小小的书画展览,开幕式之后那些必备的研讨会,往往沦为了人情互捧和表扬的盛宴。所谓的学术批评在利益的交换中变得很魔幻,套路化的吹捧词句让人分不清东南西北。当纯粹的艺术批评让渡给自媒体,在流量为王的网络浪潮里,就会四处流窜出各种怪论,且会制造着尖锐的对立和矛盾,让情绪宣泄替换了理性判断。一波一波非专业艺术批评卷入这股暗流,狂热的自媒体评论更加扭曲,以极端的方式消解艺术的纯粹性。实际上,正常的艺术批评是客观而中立的,首先是对作品技艺上的分析和判断,其次是看精神层面与境界的美学价值,以及作品的学理成分和艺术段位。多年以来,艺术批评基本陷入媚俗的窠臼化危机,因理论与实践的不对称,批评与艺术成了两张皮。尤为“八股”语境的倾向正逐渐蔓延整个评论圈,复制古人论说套用名家艺谈词句,成了“表扬”评论流行的经典。再看当下对书画作品评判,大部分以技术的好坏去评判艺术,而不考虑作品背后的人文与哲学理念,折射了艺术批评对创作生态的强势规训。


90001.jpg


  艺术发展进入瓶颈期,艺术批评是疏导创作走向的唯一坐标,如果批评落入幽暗的黑洞,就会滋生出各种奇谈怪论。从而改变了对艺术的审美趋向,那些无厘头的抽象绘画,猜谜式的乱书和笔墨游戏,竟然被一帮所谓的“学家”推崇上了云雾。加上传统媒介的变革和名利化的圈子文化,艺术批评蜕变成“表扬”和“陪衬”的道具,体制内媒体几乎不敢涉猎真正的批评。严谨的学术评论变得异常冷清,甚至到了谈虎变色的境地。因此,清一色的“表扬”如同克隆出的模板,频繁覆盖在专业性纸媒的各种版面,套印在任何艺术家身上都恰当。传统媒介批评的声音缺席,自媒体批评就会裹挟着调侃引领潮流,在追逐流量和利益的弄潮中,深度的学理阐释逐渐在传播中移位成情绪化标签。他们借着艺术批评的外衣,让批评语境的形态迅速被重塑,多数批评落入人身攻击的黑洞,随之而来的是艺术与批评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复杂和微妙。正常情况下,良性的批评是促进艺术繁荣与发展的助推器,艺术家与批评家属于相互滋养的共同体。艺术家是通过感性认识去捕捉人生画面,以思想调动情感而倾注到作品技艺上。而批评家则从理性的角度以美学做依据,从审美的视角和学理逻辑评判艺术创作,帮助梳理艺术本身的优劣。实际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同样可以运用自我批评的思维,去构建作品的创作走向,寻求传承和当代与未来的审美路径,让批评思维内化为创造美学的桥梁。


90002.jpg


  现实生活中艺术与批评又往往被人情所束缚,多数情况是艺术家与批评者的合谋,让无底线的“表扬”评论蔚然成风。批评因某种诱惑与艺术家形成利益绑定,沦为艺术家的吹捧工具,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实质,溢美的表扬评论一旦超出了艺术本身,对艺术家而言,有害而无利。反而从另一个角度观察,艺术家们多数都对批评存在抵触心态,他们特别在意自己的羽毛和声誉。担心批评会影响自身的影响力和作品价值,顾忌批评会削弱了在书画界地位,其实,大可不必则忧其名累了心境。单从艺术创作来审视批评,批评不仅是对艺术审美的挖掘,而且会深入创作的核心寻求技艺的长短,去梳理创作中被忽略的艺术美学与时代性。艺术批评会探索到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给艺术家和作品铺平进入历史与艺术价值留存的通道,使优秀的艺术作品成为文明的瑰宝得以流传。一幅作品,在艺术批评的推崇与深刻解读中,让作品的审美和技艺能够体现出艺术价值。丢弃糟粕而去创新渐进,不仅是对作品的解析与评估,更是对民族精神与文明传承的一种守护。


90003.jpg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艺术批评无法回避社会交流与情感的关系。关键是,艺术批评不单纯面对艺术家,他主要服务于欣赏艺术的大众观者。善意的批评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是一种正常的美学和艺术平等对话。切勿演变成人情合谋的吹捧,以及无原则的利益互换。更不能借批评成为人身攻击的出口,玄幻式和调侃的艺术批评终究会失去灵魂,甚至会把艺术家的创作引入歧路。纯粹的艺术批评应在人情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能够给予艺术家善意和真诚的建议,又能坚持学术且客观公正的指出作品的不足和问题,促进艺术创作从技艺到审美的提升。如果想彻底改变当下艺术批评的现状,首先在传统媒介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推动自媒体批评的理论转化,构建健康与学理性的艺术批评语境。同时去寻找数字化时代批评的恰当话语,让艺术批评回归学术本质。艺术批评是链接艺术家与观者和鉴赏的纽带,在传承中探索出创新与发展最佳捷径,在人情与理性的平衡中以学术面目引领艺术走出误区。(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图片选自张培中先生摄影作品)


90004.jpg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