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南方散文》办得好,是因为它在商海波涛奔涌最壮观的地方,用实践充分证明了其在坚守散文理想、文学价值等诸方面的耕耘中,所拥有的信念与定力,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进一步深言,我关注的焦点还在于:近年来中国文坛上出现的吸人眼球的“新南方写作”。“新南方写作”是近年来中国当代文学领域提出的重要概念,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及周边区域文学创作现象,强调突破传统地域文学局限并融合全球化视野与本土经验,其构建“跨越、逾越、穿越”三重维度理论框架,突破传统地域文学创研局限,成为当代中国文学探索新变的重要路径。这一文学现象是以其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底蕴来构筑营造的,且“圈粉”众多。
我以为,“新南方写作”是指那些以中国南方地域为背景,关注南方社会变迁、文化传承与汇通融合、人性探索等主题的文学创作。当作品打上了鲜明南方特色和浓郁地域文化气息烙印之后,笔下就凸现出南方独特的山川风貌和人文景观。正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区域文化日益繁荣,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等现代生产生活进程的加速演进,为“新南方写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广阔舞台,很多作家将笔触伸向南方,挖掘这片土地上的精彩故事和动人情结。
“新南方写作”在全球化、全球史语境中拓展,尽管没有一个划定的明确的空间边界,但被纳入其中的许多地方,确实存在一座座尚未得到充分挖掘的文学富矿。如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宗教具有独特性,近现代岭南是中国跟西方、东南亚诸国跨文化交流的一线区域,这些“历史文化”在当下不段构成“文明互鉴”,如若“请君入文”,效果不会一般。南方诸城市还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优势,往往能得风气之先,产生新经验、孕育新素材。由此涌出的打工文学、新城市文学、科幻文学等等,都是对中国颇具现代流行新经验的直接表达;加之这些写作中具有宽广的世界性视野,是一种面向世界的文学写作,是当下散文创作的一个不错的参照系。
“新南方写作”最显著特点在于其强烈的地域性。作品往往以某个具体南方城市或乡村为背景,通过细腻描写、生动刻画,展现该地域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和历史传承。这种地域性呈现,重构乡土叙事,一方面增强了作品真实感、可信度,另一方面则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文化体验、快乐阅读感。
南方地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又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新南方写作”在展现本土文化之同时,也注重到描绘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这种文化多元写法能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也顺“势”而为表达出南方地域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新南方写作”关注社会变迁脉络和历史文化源流,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深入探索和人文关怀加持。创作出的作品通过讲述普通人平凡事,揭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抗争、追求、开拓,从而引发对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如果想在写作语言上也呈现独特风格,可将南方方言加之巧妙运用、辅以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富有节奏感的叙述方式等等,都能为作品增添独特韵味和无穷魅力。
一直以来,我常常思考,新时代散文亟需突破传统审美形态的固化,毋庸质疑,“新南方写作”对于文体创新与跨学科融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与“推手”。通过“破界融合”,吸纳史论、小说等文体手法,推进新时代散文跃升发展。由此举一反三,新时代散文应具备更强烈的现实人文关怀与情感表达,反映当代人的生活情绪与时代精神,通过记录描摹家国意识,将自然环境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深度展现对民族记忆的探寻与仰视。譬如,结合自然环境书写展现时代快速变迁,将偏远山乡作为感知社会巨变的“比照窗口”,通过山水草木承载民族基因符号和文化密码。在艺术品格与语言创新方面,强调“南国风”、“中国情韵”,注重语言质朴、典雅、清新、自我的艺术表达,通过创新表现手法和文体风格,进一步增强作品的生命力与“磁吸场”。
“新南方写作”是流动的,《南方散文》是生机盎然的,它们都是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的。文学和读者都需要这样的创作概念、这样的作品园地。殷切祈盼作家、散文家同仁们怀揣初心,勇于担当,以笔耕耘,不吝汗水,不断推出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的精品佳作,为历史多多奉献有着美好记忆的珍贵留存。(作者:王晋军,系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