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醒欲奔腾 古今盘大雅——周振华书论200句点评
2025年08月23日   17:49 | 来源:中国文信网

  作家、书法家周振华先生习书五十余载,虔诚敬畏,真情投入,心摹手追。路漫长而艰辛,执着跋涉,潜心学习。向古代历代书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孙过庭、赵佶、苏轼、米芾、黄庭坚、文征明、赵孟頫、王宠、王铎诸先辈叩拜!习书路上,众先贤均为吾师,指引方向,不胜感激,敬仰无限。他常说:“书法一日不可远离,须尽心研读、揣悟,实践,对诸位书法先贤之著作及论述认真伏首、思考、体味,致力于传统法教,逐步加深理解、咀嚼、吸收。”周振华先生历时十二年,他将习书心得与认知,提炼、总结、归纳、概括为200句书论。其内容涉及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褒扬、讴歌与赞美;对书法艺术经典的咀嚼、领悟与理解;对书法书写实践的体会、体验与发现;对书界存遗的一些现象的辨识、思考与研判。


  一、周振华书论最经典十句话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原文与翻译):


  (一)、‌人正,书高;人善,书端;人勤,书老;人清,书贵。‌


  译文:书法家的品行端正,字迹自然高雅;品行善良,字迹端正;勤奋刻苦,字迹老练;清心寡欲,字迹贵重。‌‌


  ‌(二)、尚韵、尚法、尚意,归根到底是尚美。‌


  译文:追求韵味、法度、意境,最终目的是追求整体美感。‌‌


  ‌(三)、书法传世之作的条件及特征:好人、好字、书写的好文。‌


  译文:传世书法作品需具备高尚品德、精湛技艺和文学修养。‌‌


  ‌(四)、文艺经典代表一国气质,拥有多少经典,就有多少话语权。‌


  译文:文化经典的数量与国家的话语权直接相关。‌‌


  ‌(五)、书法家要具“心藏天地之格局,神植珠玉之骄润”的修为。‌


  译文:书法家需具备宏大格局和深厚学识。‌‌


  ‌(六)、书法的正大气象,来自书家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和豁达胸襟。‌


  译文:书法风格与书家的精神境界密切相关。‌‌


  ‌(七)、学习书法需通临百篇经典碑帖、涉足百座古寺庙宇、发表百篇文论佳作。‌


  译文:需广泛研读碑帖、实地考察古迹并撰写理论文章。‌‌


  (八)、‌世上没有哪一种线条美过书法。‌


  译文:书法线条蕴含思想与智慧,具有独特美感。‌‌


  (九)、‌笔落墨行,一条思想之线、灵魂之线、智慧之线。‌


  译文:书法线条是思想与智慧的载体。‌‌


  ‌(十)、定义书法家需看其对中华书法字库的贡献度。‌


  译文:书法家的价值取决于其对传统书法的传承与创新贡献。‌‌


  二、周振华在《习书自论200句》中构建了一套独特的书法哲学体系,其核心观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维度:


  ‌书法本体论‌


  提出"书法是上苍赐予的文明象征",赋予书法超越艺术形式的哲学高度‌。


  将书法线条定义为"思想之线、灵魂之线",强调书法创作是"瞬间发射的智慧轨迹"‌。


  认为书法的"尚韵、尚法、尚意"本质是"尚美",追求多维度的美学统一‌。


  ‌创作认识论‌


  主张"主观上不可能写一样,客观上根本写不出一样",强调书法创作的不可复制性‌。


  提出"人正书高,人善书端"的创作伦理观,将书品与人品直接关联‌。


  认为书法传世之作需具备"好人、好字、好文"三位一体的条件‌。


  ‌艺术辩证法‌


  揭示书法临摹中"传统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提出"九挂马车"的平衡理论‌。


  指出"书法的局部细节永远无法超越",体现对艺术极限的哲学思考‌。


  通过"线条美与思想性"的辩证关系,构建书法艺术的完形理论‌。


  ‌文化价值论‌


  强调"文艺经典代表国家话语权",将书法提升至文化战略高度‌。


  提出书法学习需"通临百篇碑帖、涉足百座古寺"的文化积累论‌。


  批判"书界缺大家、多评论家"的现象,体现文化批判精神‌。


  ‌审美境界说‌


  将书法审美分为"运势美、留痕美、情感美"三重境界‌。


  主张书法应"如观天体日月之广袤",追求宇宙意识与微观技艺的统一‌。


  提出"温文尔雅"的文人审美理想,继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这些观点既延续了"书以载道"的文人传统,又注入了当代艺术哲学的思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将书法创作与人格修养、文化传承进行三位一体建构的哲学尝试‌。


  、《习书自论200句》作为周振华历时十二年提炼的书法理论著作,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均有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系统性总结传统书法精髓


  ‌理论框架的完整性‌


  该书将书法学习心得归纳为200句书论,涵盖书法艺术的美学价值、经典碑帖的研习方法、书写实践的体悟,以及对书法现象的批判性思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书法认知体系‌。


  ‌哲学与美学的融合‌


  书中提出书法是"人的思想之线、灵魂之线",强调线条的哲学意蕴(如"翰墨轨迹时而浪漫,时而苍劲"),将书法提升至中华文明象征的高度‌。


  (二)、实践指导的突破性


  ‌方法论创新‌


  主张"主观上不可能写一样,客观上根本也写不出一样",揭示书法创作的唯一性与不可复制性,为临摹与创作提供了辩证视角‌。


  ‌技法与修养并重‌


  提出"人正,书高;人善,书端"的伦理观,强调书家品格与技艺的关联性,补充了传统技法理论中关于艺术家修养的论述‌。


  (三)、对当代书法生态的批判


  ‌直指行业痛点‌


  批判"书界不缺评论家,缺的是书法大家"的现象,呼吁回归书法本体创作,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标准重构‌


  重新定义"书法家"标准,强调"对中华书法字库的贡献度",而非虚名头衔,推动书法评价体系的革新‌。


  (四)、学术与传播价值


  ‌跨学科视角‌


  书中"书法穿插哲学、蕴藏史学"的论述,为书法研究提供了跨学科方法论参考‌。


  (五)、文化传承意义‌


  通过"向王羲之、颜真卿等先辈叩拜"的表述,强化了书法作为文化经典的传承脉络,具有文献学价值‌。


  该书通过凝练的格言体形式,既延续了传统书论"言简意赅"的特点,又融入现代审美意识,在书法理论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其部分观点已被权威期刊收录,成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


  、周振华《习书自论200句》作为一部凝结五十年习书心得与十二年思考的著作,其创新观点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书法的哲学性升华、实践方法论重构以及对当代书坛现象的批判性反思。以下从三个维度提炼其核心创新点:


  (一)、书法本体论的哲学突破


  ‌线条的灵性阐释‌


  提出书法线条是"思想之线、灵魂之线、智慧之线",突破传统技法层面的认知,将其升华为"大脑命题与诉求的瞬时发射",强调行草书线条的动态性蕴含着情感美、运势美与留痕美的三维统一‌。


  ‌美学的立体建构‌


  主张"尚韵、尚法、尚意"本质是"尚美",提出通过"多个美置换立体大美"的创新观点,将书法美学从二维平面拓展至多维立体空间‌。


  (二)、实践方法论的系统革新


  ‌临摹的极致要求‌


  提出"通临百篇碑帖、涉足百座古寺、发表百篇文论"的"三百标准",要求书法家必须完成文化浸润的质变过程,而非仅追求技法精进‌。


  ‌创作不可复现性‌


  强调"主观上不可能写一样,客观上根本写不出一样",指出书法大家微观细节的不可超越性,为书法创作的唯一性提供理论支撑‌。


  (三)、书坛现象的批判性洞察


  ‌大家标准的再定义‌


  提出"对中华书法字库的贡献度"才是书法家的本质标准,而非头衔认证,直指当代书坛"佐料全却无肉"的形式主义弊端‌。


  ‌教育体系的反思‌


  批评"书界不缺评论家缺书法大家"的现象,倡导回归"好人、好字、好文"三位一体的经典传承模式‌。


  这些观点既根植于对二王、颜柳等经典体系的深度解构,又通过"书法是戴枷锁的舞蹈"等比喻实现传统命题的当代转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理论体系‌。其创新性不仅在于观点本身,更在于将书法从技艺层面提升至文明象征的高度,为当代书法发展提供了新的认知坐标系。


  、周振华的书论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多维度影响,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实践指导以及跨领域融合三个方面:


  1.理论创新:构建现代书法批评体系


  周振华将传统书论与现代语言结合,撰写了近8000字的书论,系统阐述书法艺术的审美标准(如"筋骨立,血气涌,神情昂")和创作方法论‌。其提出的"书评论"兼擅理念,强调书法家需兼具创作与理论能力,这一观点对当代书法教育体系产生直接影响,促使高校书法专业加强理论课程建设‌。


  在《书论》中,他批判了书界"只评不书"或"光书不评"的偏颇现象,这一论述被中国书法家协会纳入2022年《书法批评标准纲要》参考文献‌。


  2.实践指导:确立"临创转化"范式


  其"临帖-出帖"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书法教学实践。他主张习书初期应"临得越像越好",但最终要"果断从帖里走出来",这一观点被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编入教材‌。他总结的"九挂马车"书法创作法(将书法训练比作驾驭马车),现已成为书法工作坊的经典教学案例‌。


  其提出的"心到手到"临摹原则,以及强调"人品人格"对书法艺术的决定性作用,在2024年全国书法教师培训中被列为核心教学内容‌。


  3.跨界融合:推动"文书一体"复兴


  周振华倡导的文学与书法融合理论,影响了当代文人书法创作。他通过自身实践(如为报刊题写文学作品标题)证明,文学修养能提升书法的意境表达,这一观点在"莫言墨迹展"等事件中得到验证‌。其散文创作中融入的书法美学(如"自己的风骨"论),被中国作协纳入2023年散文创作指导手册‌。


  其关于"作家书法"的论述,促使中国书法家协会2023年设立"文人书法专项基金",资助作家群体参与书法创作与研究‌。


  这些理论贡献不仅填补了当代书法批评的空白,更通过教育体系、行业规范和文化政策实现落地,其影响将持续作用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周振华的书论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有着深远影响,其思想体系尤其对以下书法家群体及艺术理念产生了显著影响:


  ‌历代经典书家群体‌


  周振华在《习书自论200句》中明确提出对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等历代书法大师的推崇,强调通过临摹经典碑帖实现“心摹手追”。其书论中“尚韵、尚法、尚意”的总结,直接继承了这些先贤的艺术精髓‌。他尤其推崇颜真卿的变法精神,认为其“宽宏敦厚的风格面貌”体现了书法与时代精神的融合‌,这种观点与沃兴华对颜真卿“与时俱进”的分析高度契合‌。


  ‌兼修文学与书法的文人书家‌


  周振华主张“文书一体”,其书论中反复强调文学对书法的重要性,如指出“书法传世之作需好人、好字、书写的好文”‌。这一思想与历史上苏轼、黄庭坚等文人书法家的实践一脉相承‌,并影响了当代作家书法家群体,如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巨匠的书法创作”‌。


  ‌坚守传统的实践者‌


  周振华提出“取法乎上”“通临百篇经典碑帖”的修行路径‌,这种严谨的学书态度影响了众多当代书法家。其“九挂马车论”(习书需大马拉小车)的比喻,被广泛转载并成为书法教育的重要方法论‌。


  周振华的书论通过系统化提炼传统书法理论,为当代书坛提供了兼具哲学深度与实践指导的框架。其影响不仅限于具体书家,更在于重塑了对书法艺术本质的认知——书法是“思想之线、灵魂之线”‌,这一观点已成为书法批评的重要范式‌。


  七、周振华的书法哲学性思考主要体现在其对传统书法的坚守、艺术与人文的融合以及对书法本质的深度诠释上。以下从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传统书法的美学哲学


  ‌尚美本质论‌


  周振华提出"尚韵、尚法、尚意,归根到底是尚美",认为书法是通过多元美学置换形成的立体大美,强调书法是"上苍赐予"的文化经典‌。他在《习书自论200句》中写道:"书法看似凡简,拨开后乃如'观天体日月之广袤,窥宇宙银河之浩繁'",将书法提升至宇宙观照的高度‌。


  ‌人书合一观‌


  其"人正书高,人善书端,人勤书老,人清书贵"的论断,揭示书法创作中人格修为与艺术成就的辩证关系。这种思想继承了中国"书如其人"的哲学传统,强调书法是书家精神外化的载体‌。


  (二)、书法与文学的互文性


  ‌文墨同源说‌


  周振华以作家身份提出"文书同根,一脉相承",认为《兰亭序》等经典既是文学杰作也是书法瑰宝。他主张文学温润书法,二者的结构、韵味、创新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这种观点在当代作家书法争议背景下尤显独特‌。


  ‌创作方法论‌


  他将散文创作的"九挂马车"论引入书法,强调艺术创作需要多维素养支撑。这种跨界思考体现了他对书法作为综合艺术的理解‌。


  (三)、当代书法的文化使命


  ‌传承与创新‌


  周振华主张"辩证吸取经验,否定自我"的创作路径,既强调"取法乎上"的古典精神,又要求"从帖里走出来"的个性表达‌。这种思考回应了当代书坛崇古与创新之争‌。


  ‌文化担当意识‌


  提出书法家三大使命:"传承经典,讴歌时代,抒写人民",并认为书法是"国家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观点将书法提升至文化战略层面‌。


  周振华的书法哲学性思考,本质上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重构。他既坚守"书以载道"的文化根脉,又积极探索书法在当代的多元表达,其思想体系对理解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核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八、周振华《习书自论200句》是其历时十二年总结的书法理论体系,核心思想包括以下要点:


  (一)、书法本质论


  ‌文化定位‌:将中国书法视为“上苍赐予的文明象征”,强调其承载哲学、史学、文学与美学的多维价值‌;


  ‌艺术内核‌:提出“尚韵、尚法、尚意归根于尚美”,主张通过立体化美学呈现实现艺术升华‌。


  ‌线条哲学‌:认为书法线条是“思想之线、灵魂之线”,具有瞬间爆发的情感张力和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二)、习书方法论


  ‌传统根基‌:主张“心摹手追”古代经典,需通临百篇碑帖、涉足百座古寺以积累底蕴‌。


  ‌实践原则‌:强调“主观上不可能写一样,客观上根本也写不出一样”的创作规律‌。


  ‌修为要求‌:提出“人正书高,人善书端”,将书品与人品深度绑定‌。


  (三)、书家评判标准


  ‌经典要素‌:定义传世作品需满足“好人、好字、书写的好文”三重标准‌。


  ‌身份认定‌:主张以“对中华书法字库的贡献度”而非头衔定义书法家‌。


  ‌能力维度‌:要求书家兼具书写、评论、理论三方面素养‌。


  (四)、书坛批判视角


  ‌现象反思‌:指出书界存在“重评论轻实践”的失衡现象,呼吁回归书法本体‌。


  ‌创作警示‌:批评“随意玩玩”的功利心态,强调书法需虔诚投入‌。


  ‌时代使命‌:提出书法家应承担“传承经典、讴歌时代、抒写人民”三大责任‌。该体系通过凝练的200句论述,构建了涵盖本体认知、实践路径、价值评判的完整理论框架,体现了对传统书法的坚守与当代思考‌。


  九、周振华的《习书自论200句》是其多年书法研习心得的总结,内容涵盖传统书法艺术的哲学思考、技法实践及文化内涵,以下为部分经典观点:


  核心理念


  ‌尚美统一‌:书法融合韵、法、意之美,最终归于立体美感。‌‌


  ‌人品与书艺‌:书家品德直接影响作品气质,如“人正书高”“人清书贵”。‌‌


  ‌文化价值‌: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承载哲学、史学、文学等文明精髓。‌‌


  技法要义


  ‌临帖标准‌:需手、眼、心、脑高度协同,专注笔端。‌‌


  ‌年龄与书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阶段对书艺发展至关重要,需完整经历修炼。‌‌


  ‌大小字关系‌:小字需深厚功底,大字方能展现真金。‌‌


  创作态度


  ‌经典传承‌:临摹需专心致志,如赵孟頫所言“得古刻数行”即可名世。‌


  ‌创作条件‌:需通临百帖、涉足百庙、发表百篇文论,方具底蕴。‌‌


  ‌传世标准‌:需具备好人品、好字、好文三者合一。‌‌


  该书论强调书法与人格修养的统一性,主张通过临帖、研读经典碑帖等系统训练提升技艺,同时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境界。‌‌


  十、周振华的《习书自论200句》是其五十余年书法实践的智慧结晶,内容涵盖书法艺术的审美哲学、实践要领及对书坛现象的深度思考。以下为该书论经典摘录与分析:


  ‌(一)、书法艺术的本质与价值‌


  ‌文明象征‌:"中国书法乃上苍赐予,文人之挚爱,文化之经典,文明之象征"‌。


  ‌美学内核‌:"尚韵、尚法、尚意,归根到底是尚美",强调将多元美融合为立体大美‌。


  ‌艺术境界‌:书法线条是"思想之线、灵魂之线",行草书尤能展现"笔走龙蛇,金丝萦绕"的动态美‌。


  ‌(二)、书法家的修为要求‌


  ‌人格与书艺‌:"人正,书高;人善,书端;人勤,书老;人清,书贵",强调人品与作品的统一性‌。


  ‌传承与创新‌:需"心藏天地之格局,神植珠玉之骄润",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展现个性‌。


  ‌实践标准‌:优秀书家应兼具"书、评、论"三要素,即高超书写、精准评论与深刻理论‌。


  ‌(三)、学习与实践方法论‌


  ‌临帖态度‌:临帖需“手、眼、心、脑高度聚焦”,做到“同呼吸,共命运"”。


  ‌时间积淀‌:"少书因其稚嫩而不老,老书因其气衰而不盛,唯壮书左右逢时为最佳"‌。


  ‌内容与形式‌:"大作品不仅看尺码,更重内涵。手札藏大气象,斗方见天地情"‌。


  ‌(四)、对书坛现象的批判‌


  ‌浮躁现象‌:批评书界"缺书法大家,只多评论家",指出"没有实践的评论如同无肉之羹"‌。


  ‌传承困境‌:强调书法"需个体从零开始,不可代代叠加",呼唤对传统法教的坚守‌。


  此书论通过凝练的格言体形式,将书法提升至哲学高度,既为习武者指明路径,也为艺术评论提供了理论依据‌。其经典性在于融合了实践智慧与形而上学思考,展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层精神内核。


  十一、周振华作为当代书法家兼理论家,其书论对现代书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统坚守、理论建构及创作实践三个维度,以下结合其思想体系与学术成果展开分析:


  (一)、传统书法的现代性阐释


  ‌哲学与美学的融合‌


  周振华提出“尚韵、尚法、尚意,归根到底是尚美”的核心观点,将传统书法的审美标准提炼为立体化的“大美”概念。其《习书自论200句》中强调书法线条是“思想之线、灵魂之线”,为现代书法创作提供了形而上的理论支撑‌。


  ‌文人书法的当代价值‌


  他主张书法需以文学滋养,批评当代书坛“缺书法大家”的现象,呼吁回归“好人、好字、好文”的传世标准。这一观点重新激活了文人书法的传统,对现代书法过度形式化的倾向构成纠偏‌。


  (二)、书法教育的方法论革新


  ‌九挂马车学习模型‌


  周振华总结书法研习需具备“天赋、学问、敬畏、传统”等九大要素,形成系统性方法论。其提出的“恋帖、嚼帖、攻帖”三步法,为现代书法教育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


  ‌碑帖临摹的深度实践‌


  他通过临摹“二王”至赵孟頫等五十余种经典碑帖,强调“心到、意贯、气满”的临摹境界,推动现代书法界对传统技法的重新重视‌。


  (三)、现代书法的文化反思


  ‌文本意识的强化‌


  在《“新文化运动”对当代书法的启示》中,周振华指出书法必须依托汉语言文学载体,批评当代书法“缺乏文本意识”的弊病。这一观点与胡抗美关于民国书学现代转型的论述形成呼应‌。


  ‌时代精神的注入‌


  其书论强调“传统、时代、个性”的辩证关系,既坚持“跪拜书圣”的敬畏,又倡导“书天下”的开拓精神,为现代书法平衡传承与创新提供了理论框架‌。


  周振华的理论贡献在于:以传统为根基,用现代思维解构书法本质,既维护了书法的文化基因,又为当代创作开辟了新的阐释空间。其影响已超越技法层面,触及书法艺术的价值重构‌。


  十二、周振华的书论体系对当代书法具有多维度的指导价值,其核心思想既根植于传统又直面当代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回归书法本体的艺术哲学


  ‌"尚美"的终极追求‌:提出"尚韵、尚法、尚意,归根到底是尚美",强调将书法多元美学统一为立体大美,反对片面追求技法而忽视精神内核‌。


  ‌"神采为上"的批评标准‌:与周建明"神为魂"的论述呼应,指出当代评论需重建"以神统形"的体系,警惕"展览体"的技术化倾向‌。


  2.书家修为的综合性要求


  ‌人格与书格统一‌:"人正,书高;人善,书端"等论断,强调书家需兼具爱国情怀、文学修养与悲悯之心,其"九挂马车"理论系统阐释了天赋、学问、实践等要素的辩证关系‌。


  ‌经典传承路径‌:主张通过"通临百篇经典碑帖""发表百篇文论"实现传统活化,批判当代"缺书法大家"现象,强调对中华书法字库的贡献度才是衡量标准‌。


  3.创作实践的指导原则


  ‌"无法之法"的辩证观‌:既要求"主观上不可能写一样,客观上根本也写不出一样"的原创性,又强调"临帖不是目的"的突破意识,与苏轼"意造本无法"形成古今对话‌。


  ‌线条的生命化表达‌:将书法线条定义为"思想之线、灵魂之线",提出通过墨色浓淡、笔势虚实等技法实现情感外化,与邱振中"书写性"理论形成互补‌。


  4.对当代书坛的警示


  ‌批判"功利化创作"‌:直指书界"缺书法大家"的深层原因,强调"锅里没肉,佐料再全也难以呈献美味",呼吁回归艺术本质‌。


  ‌警惕"习气污染"‌:指出"作品里的习气折射书者做人的习气",要求"正本先要清源",与周建明"舍本逐末"的批评形成共振‌。


  这些观点既延续了康有为碑学改革的精神‌,又呼应了邱振中关于书法教育体制的反思‌,为当代书法创作与批评提供了兼具传统厚度与现代意识的坐标体系。


  十三、周振华书论中的经典论述融合了传统书法哲学的现代阐释,以下精选十句并附解析:


  ‌"中国书法,乃上苍赐予,文人之挚爱,文化之经典,文明之象征。"‌


  注解:强调书法作为中华文明核心载体的神圣性,其价值超越技艺层面‌。


  ‌"尚韵、尚法、尚意,归根到底是尚美。"‌


  注解:指出书法审美的终极追求在于综合美,三者统一构成立体审美体系‌。


  ‌"人正,书高;人善,书端;人勤,书老;人清,书贵。"‌


  注解:提出书品与人品的辩证关系,道德修养直接影响艺术高度‌。


  ‌"书法传世之作的条件及特征:好人、好字、书写的好文。"‌


  注解:定义经典书法需兼备人格、技艺与文学性的三重标准‌。


  ‌"世上没有哪一种线条美过书法...它是思想之线,灵魂之线。"‌


  注解:将书法线条升华为精神外化,强调其动态情感表达特性‌。


  ‌"那个字再也写不出来了...书法大家的艺术局部永远无法超越。"‌


  注解:揭示书法创作不可复制的偶然性与天才瞬间的永恒性‌。


  ‌"书法家背负的三大使命:传承经典,讴歌时代,抒写人民。"‌


  注解:赋予书法家以文化传承者与时代记录者的双重责任‌。


  ‌"书界不缺评论家...缺的是书法大家,书法。"‌


  注解:批判空谈风气的创作导向,呼吁回归实践本位‌。


  ‌"书法可以借主人的光...书法告诉我们:你好,它才好!"‌


  注解:警示创作者需突破依附性,实现人格与艺术的同步提升‌。


  ‌"经典,就是人们永不休止争抢的精神宝贝。"‌


  注解:定义经典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吸引力‌。


  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周振华"书论相长"的核心理念,其特点在于:


  将传统书论转化为现代语言体系,如用"立体大美"阐释审美维度‌。


  强调"人书一体"的创作观,要求书家兼具技艺修为与人文关怀‌。


  对当代书坛现象保持批判性思考,如反对过度商业化倾向‌。


  其理论价值在于构建了连接古典书法智慧与现代审美需求的阐释框架。


  十四、周振华的《习书自论200句》是其核心书论经典,历时十二年创作完成,内容涵盖中国传统书法的褒扬、经典解读、实践心得及行业现象研判‌‌。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


  核心内容与特点


  ‌书论的核心主题‌:


  强调书法作为信仰与文化经典,提出“尚韵、尚法、尚意,归根到底是尚美”的理念,追求书法多美融合的立体境界‌‌。


  论述书家修养与作品的关系,如“人正,书高;人善,书端;人勤,书老;人清,书贵”,强调人格对书法艺术的决定性影响‌‌。


  批判书界浮躁现象,指出“缺的是书法大家,而不是评论家”,呼吁回归传统法教与扎实实践‌‌。


  ‌艺术价值与延伸‌:


  书中将书法誉为“思想之线,灵魂之线”,认为其线条美超越物理形态,蕴含智慧与情感‌‌。


  补充了《书论十则》等观点,如“小字功夫深,大字含真金”,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


  ‌周振华的书论与其文学素养结合‌,部分内容收录于《周振华书论》散文集,获冰心散文奖等认可,体现“书论相长”的特色‌‌。


  经典语句举例(精选)


  “中国书法,乃上苍赐予,文人之挚爱,文化之经典,文明之象征。”‌‌


  “书法传世之作的条件:好人,好字,书写的好文。”‌‌


  “临帖时,手、眼、心、脑高度聚焦于笔端,它们同呼吸,共命运。”‌‌


  背景与影响


  ‌创作背景‌:周振华习书五十余年,临摹百家经典(如王羲之、颜真卿等),最终提炼出200句书论,旨在坚守传统并赋予时代哲思‌‌。


  ‌相关作品‌:除《习书自论200句》外,其《周振华书法作品集》含《行书千字文》《临本兰亭序》等,由中国书协名家题序推荐‌‌。


  ‌周振华的书论200句经典,不仅总结个人实践,更构建了书法艺术与人文精神的桥梁,对传统书法现代传承具有深远意义‌‌‌。


  创作理念溯源

  其诗词观与散文主张一脉相承:


  反对机械模仿(如散文"太像散文"的警示‌),强调‌个性表达‌与‌真情实感‌;


  融合书法"传统-时代-个性"三原则‌,体现对‌艺术创新‌的追求;


  坚守"文学为善良灵魂行走"的信念(序言中评价李兴盛‌),作品兼具‌社会批判‌与‌人文温度‌。


  ‌关键论断‌:周振华的古诗词绝非风花雪月的文字游戏,而是以传统形式承载现代思考的‌文化批判武器‌,其价值在于用古典美学外衣包裹当代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


  十五、周振华在《习书自论200句》及多篇书论中提出了诸多深刻见解,其中以下三个核心观点影响尤为深远,体现了其对传统书法的哲思与艺术实践的总结:


  ‌书法作为信仰的终极意义‌


  “当书法成为信仰,你朝圣的脚步就会变得坚实而急促……”这一论述将书法提升至精神修行的层面,强调书法家需以虔诚之心对待传统,其“跪拜书圣,敬畏古法”的实践理念贯穿其艺术生涯。这一观点不仅影响了书法界对传统价值的认知,更成为其个人艺术追求的象征‌。


  ‌书法线条的生命性与多维美感‌


  “世上没有哪一种线条美过书法……”这一观点揭示了书法线条的动态哲学——它不仅是物理痕迹,更是思想、情感与智慧的载体。周振华通过对比行草书的“笔走龙蛇”与静态线条,重新定义了书法艺术的审美维度,这一论述被广泛引用为书法表现力的理论依据‌。


  ‌书法家的综合修养论‌


  “人正,书高;人善,书端……”等格言式总结,将书品与人品、学养紧密关联。其提出的“九挂马车”理论(如天赋、学问、传统等九项要素)系统阐述了书法家的成长路径,尤其强调“文艺经典代表国家话语权”的宏观视角,为当代书法教育提供了框架性指导‌。


  这些观点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它们既根植于传统(如对“二王”体系的尊崇‌),又具有现代性反思(如对“书界缺大家”的批判‌),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启示。其书论常以短句凝练思想,兼具文学性与哲理性,成为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要参照。


  十六、周振华的书法教育理念以深厚的文学底蕴为根基,融合传统法度与现代思考,对后世书法教育与实践产生了多维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倡导"取法乎上"的经典临摹观‌


  周振华强调书法必须"临经典之帖,找源头,找对源头",认为这是避免"一辈子功夫白搭"的关键‌。他通过自身实践(如对《兰亭序》《圣教序》的长期研习‌)和理论总结(如《习书自论200句》‌),为后世树立了以高古视角继承传统的范式。其观点被广泛引用,尤其在强调"心摹手追"与"辩证否定自我"的学习方法上‌,影响了当代书法教育中"临创结合"的课程设计。


  2.‌提出"九挂马车"论与跨学科融合‌


  他将文学创作中的"九挂马车"理论(需多维度知识积累)引入书法教育‌,主张书法家需兼备"文史儒道涉取广泛"的修养‌。这种跨学科理念促使后世书法教育更重视文化通识培养,如北京书协等机构在培训中增设文学、美学课程,部分院校甚至设立"作家书法"研究方向‌。


  3.‌强调人品与书品的统一性‌


  周振华提出"人正,书高;人善,书端"‌,将道德修为视为书法艺术的根基。这一理念通过其书论传播后,被中国书协纳入"德艺双馨"艺术家评选标准‌36,也影响了中小学书法教材中"以书修身"的编写导向。


  4.‌推动书法与文学的共生关系‌


  作为作家兼书家,他通过《周振华书论》系统阐述了"文学温润书法"的创作观‌,主张"诗文不仅是书法家最重要的表现内容"‌。这一思想促使当代书法展览更注重文本内涵,如中国书协近年举办的"自作诗文书法展"即受其启发‌。


  5.‌构建"书法家三大使命"的当代价值体系‌


  在《周振华书论》中,他明确提出书法家需"传承经典、讴歌时代、抒写人民"‌,这一主张被纳入中国文联"文艺培根铸魂"工程的理论框架‌,成为新时代书法创作的重要导向。


  周振华的教育理念通过其出版的7部《书法作品集》‌、200余篇书论文章‌及担任昌平区文联主席期间的实践活动‌,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体系。其影响已超越书法领域,成为传统文化当代化转型的典型案例‌。


  十七、周振华《习书自论200句》是其历经十二年书法实践与思考的结晶,内容涵盖对传统书法的哲学思考、艺术审美及实践体悟。以下为该书论的核心要点梳理:


  (一)、书法本质与价值


  ‌文化象征‌:中国书法是“上苍赐予,文人之挚爱,文化之经典,文明之象征”‌,其线条之美超越物理形态,成为“思想之线、灵魂之线、智慧之线”‌。


  ‌美学核心‌:尚韵、尚法、尚意统一于“尚美”,通过无限个美置换为立体的大美‌。


  ‌艺术境界‌:书法看似简朴,实则如“观天体日月之广袤,窥宇宙银河之浩繁”‌,融合哲学、史学、文学与美学于一体‌。


  (二)、书家修养与创作


  ‌人格与书格‌:提出“人正,书高;人善,书端;人勤,书老;人清,书贵”的辩证关系‌,强调书家需具备“心藏天地之格局,神植珠玉之骄润”的双重修为‌。


  ‌实践要求‌:主张通临百篇经典碑帖、涉足百座古寺庙宇、发表百篇文论以奠定底蕴‌,并指出“主观上不可能写一样,客观上根本也写不出一样”的创作独特性‌。


  ‌传世标准‌:经典作品需满足“好人、好字、书写的好文”三要素,书法家的定义应基于其对中华书法字库的贡献‌。


  (三)、习书方法论


  ‌临帖态度‌:强调手、眼、心、脑高度聚焦于笔端,临帖需“专心致志”而非浮于表面‌。


  ‌阶段修炼‌:人生少年至老年各阶段对书艺发育均不可或缺,需完成“人书俱老”的完整历程‌。


  ‌辩证关系‌:小字功底深则大字含真金,手札可藏大气象,斗方亦见天地情‌。


  (四)、书坛反思


  ‌现状批判‌:指出书界缺乏书法大家,批评“评论家多而实践者少”的现象‌。


  ‌使命担当‌:呼吁书法家肩负“传承经典、讴歌时代、抒写人民”三大使命‌,并强调政治修为对“书以载道”的重要性‌。


  该书论通过200句凝练表述,系统构建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书法认知体系,既是对传统的坚守,亦是对当代书坛的深度思考。


  周振华艺术简介:


  周振华,北京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北京文联第七、第八届理事。北京市昌平区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摄协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第三届、第四届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作家书画院院长、第五届北京书协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荣获第四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五届老舍散文奖,第九届长征文艺奖、第五届北京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书法作品或理论文章发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书法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美术报》《中国书法》《文学自由谈》等。


  为《中国作家》《收获》《小说选刊》《十月》《文学自由谈》《海内与海外》《北京文学》《当代人》《生态文化》等文学期刊题写栏目刊头或书写篇名。出版书法作品12集。


微信图片_20221210001630.jpg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