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华|“加油”源自安龙
2025年08月01日   15:10 | 来源:中国文信网

  先用“浣溪沙“词牌,写两阙文字。


  加油典故出安龙,


  学子披星借月空。


  只惜微银延油灯。


  知府张锳懂百姓,


  自掏腰包解民情。


  学子报国倍用功。


  “加油”二字,每个国人都熟悉。我为他人“加油”,他人为我“加油”,以此相互鼓励,可谓司空见惯。可就是这么一个再熟悉不过的词汇,很多人竟不知道源自“安龙”。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汉字不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还肩负着承载历史和文化的重任。深入探究,每一个汉字或词汇的背后,都蕴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它们或源于古人的生活实践,或来自对自然现象的深入探究,又或是基于深刻的哲学思考。“加油”一词就很典型。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一生不知为自己,为他人,为个体,为集体,有声的,无声的,大声的,小声的,激昂的,低沉的,喊了多少回“加油”。当下,人们不仅为学子们,为体育健儿们喊“加油”,各行各业追逐梦想的人都需要我们为他们喊“加油”。我们的祖国同样需要全体中国人为她加油!


  中国人习惯性的喊的“加油”,到底有没有实际意义,究竟能产生多大多少效果?答案是肯定的,效果是一定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加油”不白喊,“加油”可以喊出精气神,喊出生产力,喊出中国人应该有的样子和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善意的真挚的建设性的语言激励或鼓励,能够明显增强对方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当被激励的人的正面情绪得到激发时,会快速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使其注意力集中、效率提高,可缩短反应时间和强化肌肉协调能力,从而优化个体表现‌,提升士气‌,从而接近或达到理想预期。在人们最需要鼓励的时候,这时送上一句简单的“加油!你可以的!你真棒!你绝对没问题!祝你成功!加油!”,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惊喜,这样的鼓励能在人们心中激起波澜,激发他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信心与勇气‌。


  “加油”一词的初衷,是为向上向善向好的事情做出的一种最直接的喝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向来都是甘愿为好人好事助威加油,倡导君子成人之美,通过发自内心的呐喊,祝福周围的人越来越好,事情越来越尽如人意,直至实现人们心中所期盼的那个最接近完美的目标。


  这次应《中国作家》杂志社的邀请来贵州“安龙”采风,首先由衷的要为“安龙”加油。因为“加油”这一典故就来自安龙,别看就这两个字,这对中国,对世界,乃至对整个人类都是一种巨大的贡献。“加油”这一潜在的文化力量,是强大的,张力十足的,喊起来具有排山倒海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油”一词会不断得到放之四海的有效传播,因它的助力可能会有更多的人间奇迹创造出来,有更多的精彩在这个地球上产生或问世。于是我要尽最大努力做好两件事情,一是为安龙写好一篇小字,再为安龙书写几个大字,以此表达对安龙的敬意,也为安龙加油!


  中国贵州安龙,可以说是汉语“加油”一词的“老家”,这是一份有形和无形兼具的文化财产,更是安龙人自己修来的福分。就是说国人为鼓励个体和群体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常挂嘴边的“加油”二字,是源自贵州黔西南安龙县这个地方。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典故的由来绝非偶然,安龙,安龙人民,安龙文化,安龙的未来,理应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更为广泛的支持与关注。


  可喜的是,“加油”的故事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当了解到事情是这样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感觉与安龙一下亲近了很多,并为安龙感到自豪。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安龙人民已经将百余年前这个“加油”的典故及所蕴含的深意,提升归纳概括为一种当地的“加油文化”,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立足安龙面向社会,予以倾力推崇和大力弘扬。并作为中华民族努力向上的一种精神象征,使之在华夏大地蔓延开来。


  安龙地,春秋战国时期,属夜郎古国。


  宋代,今县境在少数民族政权自杞国境内。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年),置安隆洞。


  安龙之名,始于南宋永历三年(1652),因南明永历帝流居于此而得名,意为安顿“真龙天子”的地方。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置南笼县,属黔西道。民国十一年(1922年)更名安龙县。1965年,撤县改置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1982年,撤销自治县,复名安龙县,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安龙这个地方,史上就推崇尊师重教、学以救国的风尚。最为让人感动的是清朝道光年间兴义知府张锳为学子添加灯油的故事,后逐渐将“加油”演变为鼓励性专用词语。其核心要素:一是体现人文关怀为深更夜读书生添加灯油以示勉励和鼓励;二是表现中华儿女当自强的为国争光的激励符号。


  张锳,何许人也?字又甫,号春潭,清直隶南皮人(今河北沧州南皮),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张之洞之父。道光六年(1826)张锳以“大挑”入黔为官。到任兴义府后,励精图治,一时间兴义府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作为有知识,有抱负的地方官员张锳,面对国家危难,民族危机,深刻认识到,只有经世致用,才能救亡图存,只有崇尚教育,兴办学校,培育人才,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张锳坚持“重教兴学,为国育才,以文化人”的理念,兴文教,修书院,建试院,纂府志,强基础,培风尚,促民生,用实际行动全力践行“问几辈能挽河山”的时代之问,让更多的人通过读书成才,为国贡献力量。


  张锳的主要成就包括在贵州兴学重教、勤政清廉,特别是在鸦片战争期间出任兴义府知府后,大力推动文化教育体系建设、修建书院和考场、编写地方志,改善基础设施、引领社会风气、提高百姓生活水平。这期间连续多年坚持“添灯油劝学”,培养了大量高知人才,其中就包括晚清中兴名臣他的四子张之洞‌‌。


  在任道光年间兴义府知府的14年间,做了一件反响最大积德行善普惠众生的大好事,深受百姓的敬佩和爱戴。张锳知府为鼓励贫困家庭的孩子潜心向学,自捐俸禄,自掏腰包,每日令府衙里的小吏,在深夜交更时分,挑担灯油,在兴义(今安龙县城)的大街小巷掌灯巡游。当看到哪户家里还亮着灯,就敲门问询,只要见到屋里有后生还在挑灯伏案夜读,就挑着油担子进到屋里,由衙吏给主人家的灯油罐子里加满灯油,以此鼓励读书人挑灯积累学业,无需担忧灯油耗尽无力添加,尽管安心夜读,不用担心,不必分神,有人及时为油灯加满桐油。


  这就是安龙古城温暖后人、鼓励读书、美名相传的“知府添灯油”的故事,为之后形成安龙的“加油文化”打下了基础。“加油”一词、日用而不觉,但充盈着浓烈的人文情怀、彰显温柔的内心关照!


  据不完全统计,自张锳出任兴义府知府(1840)兴学重教以来,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下旨废除科举,原兴义府所辖地区(含今黔西南州及盘州市),涌现出文武进士6名,文武举人96名,另选拔各类贡生300名。


  “加油”的词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追求卓越的预期及奋发向上的精神一脉相承。“加油”预示着事物继续向好的方向发展或争取更大更好更快目标的实现,最终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预期。


  中国人习惯且喜欢为正在努力攀登的个体和群体喊“加油”。无论是官方海报,还是民间口号,都会频繁借用“加油”一词,为正能量打气,喝彩,助推。加之中国人人多势众,每喊出一次“加油”,就会产生巨大的震动效应,特别是在中华民族每次处于历史的转折关头,“加油”的呼声能产生强大的精神蔚籍和增添信心与勇气。通过这种方式,真就可获得最后的胜利。


  盛世之下,中国在腾飞。在华夏大地喊“加油”的场合随处可见,可闻,可直接感受到那似火的激情与一往无前的豪迈。在奔赴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我们为亲临考场的学生们加油,为现身赛场的体育健儿们加油,为自强不息意志坚强的残疾人加油,为悔过自新改邪归正的失足少年加油,为武汉加油,为汶川加油,为玉树加油,为华夏加油,为中国加油,为时代赋予重任的全体中华儿女加油。实现中国梦,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彼此相互加油!


  在中国,四处可见关于“加油”的场面或场景,这是一个蒸蒸日上勇攀高峰的民族,所以要为他们打气,为他们“加油”,为他们能创造更大的财富和成就而欢呼加油。


  个人的成长需要加油,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需要加油,即将成功的最后一搏需要加油。


  “加油”,是中国人使用频率最高的激励、勉励、鼓励的一个词汇。曾有专家考证,证实“加油”一词确切发源于今天的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


  张锳自费买来桐油,免费给读书人添灯油,以此勉励当地学子求学上进、报效国家的举动,值得世代颂扬称赞。


  如今,这一典故在当地已口口相传。“知府添灯油”的历史典故在影响着一代一代安龙人,成为激励安龙人艰苦奋斗、后发赶超的精神力量。


  “加油”一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拼搏奋斗,积极向上,努力攀登,勇往直前,快马加鞭的理念高度相似。


  中国人再熟悉不过的“加油”一词,每个人都喊过,会写字的也都曾写过。但要问怎么来的,从哪儿来的,恐怕还是有人一时说不上来。


  几天的参观考察,县政协主席郑少典一直陪同我们。我问他:“外国人对我们安龙“加油”的故事好理解吗?”他说:“曾有几位东盟的留学生来到安龙,他为他们讲了关于“加油”一词的来历。因为他们几人本国没有这种油灯,感觉这东西很陌生也就不大感兴趣。于是郑主席拿来油灯和桐油一边讲一边为他们做演示。这一过程他们看明白了,当油灯里的油不多了的时候,灯芯的火苗又小又暗,再不补充油料,就会渐渐熄灭。这时将桐油及时加满油灯,灯芯的火苗立马又大又亮。这时几个学生终于看明白了,一起发出了“哇”的感概,然后几人齐声用汉语高喊:加油!加油!他们回去后,也会将“加油”这个来自中国安龙的典故,说给他们周围的人,一传十,十传百,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外国人知道“加油”的来历。


  中国人习惯且喜欢喊“加油”。无论是官方语言,还是民间呼声,都会用到“加油”一词。加之中国人人多势众,每喊出一次“加油”,会产生或收到巨大的激励效果。喊“加油”的场合随处可见。为高考的学生们加油,为赛场的健儿们加油,为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加油,为悔过自新改邪归正的失足少年加油,为中国加油,为人类加油……


  这些激励人心的“加油”话语,具有催人奋进的力量,可以从自我突破、行动力提升、逆境应对等多个维度切入,结合经典格言和名人语录更能激发内在动力。“加油”是最给力的“加油站”。


  大量的事实佐证,“加油”一词并非外来语,而是地地道道源自中国的一词汇。它既是动词,也是名词,还有比喻形容的意思。‌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许多外国记者向中国人咨询“加油”的含义,各种答案或说法表明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个词的来源‌‌与词义。


  各国在比赛现场使用的类似词语含义各不相同。例如,俄罗斯版的“加油”含义是“万岁”,英国版的含义是“尽力向前”,西班牙版的含义为“上”,意大利版的含义为“永不言败”等‌‌。可见,“加油”专属中国,和外国没有丝毫关系。


  中国的词汇千千万万万千,辐射方方面面,含义立体而广泛。‌“加油”一词相对简单,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为机器或车辆添加燃料油或润滑油,这是字面意思。二是比喻为他人或自己提供鼓励和支持。


  在奥运会、亚运会、国运会,各种体育盛会的赛场上,都会听到、看到观众为运动员高喊“加油!加油!”的场景。‌“加油文化”在‌成为“鼓励激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国人会以饱满的状态,高喊:为安龙加油!为贵州加油!为中国加油!(作者:周振华,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900002.jpg

《“加油”源自安龙》发表于《中国作家》纪实版第8期。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