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维谈艺术》美盲祸乱何以救赎
2025年06月29日   18:18 | 来源:中国文信网

  在一个到处充满诡异的时代,无论你看到峥嵘万象或是岁月静好,实际上,都是在一个个传说中构建起的虚幻魅影。当新媒体的发展和兴起逐渐取代传统媒介,抖音直播迅速介入到经济热潮,就已经落入一种群魔乱舞的逐利漩涡。加上传统产业与AI技术交错,相互碰撞产生的裂痕,让时代面貌变异的更加无语。尤为呈现在书画行业同样是混乱不堪,因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文化侵染到各个层面,形成了一股逆淘汰的暗流,一直拖拽着书画艺术走向平庸。而在书画发展的进程中,有一种对艺术隐形的伤害却在蔓延,那就是普遍充斥在书画圈的美盲现象。这种美盲现象的无限扩延,就像流行的瘟疫悄然祸乱着艺术价值判断和创作方向,让书画业在喧嚣中逐渐迷失了精神坐标。美盲源于对美学知识的匮乏和无知,在缺失学术引导和审美趋向浑浊的状态下,普遍流布于书画创作与传播之间的无规则倾向。美盲并非简单的审美能力问题,而是一种集体意识上对美学认知的盲从性,且让感性审美识别进入美丑混乱的泥潭。主要表现对美的本质和艺术价值理解产生谬误,对历史文脉和艺术语境的逻辑应用出现误读。这种长期形成的现象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弊端累积而凝结出的必然结果。


8001.jpg


  当下的美盲对书画的解读早已脱离了艺术轨道,且肆无忌惮的越过美学史的本质,以无厘头的调侃呈现,是非常可怕的。而学界却表现出无所作为的失语和默认,甚至顺水推舟的搅弄起波澜,致使书画业更加乱流涌动。尤其是那些网红“艺评”的从业者,为了博取利益和流量,仅仅凭借对书画的一知半解去碰瓷所有名家。在碰瓷过程中往往表现出夜郎自大,企图把当代艺术大家都摁在地上蹂躏,甚至连过世的老艺术家都不放过。最为可笑的是,他们在评判书画名家作品时,面对一幅笔墨苍茫且趣味盎然的极品佳作,却从网红“艺评”者的嘴里描述成“脏乱差”,这种南辕北辙的述评几乎充斥网络,从而暴露出一种赤裸裸的无知而无畏。纵观直播团队推出的网红“艺评”者,他们善于拼凑一些广为人知的书画概念,搜索出大众化的书画点评网络用语,任意曲解名家作品或质疑其艺术水准。在新媒体时代一个最有趣的现象是,只要在网络里能撕破脸皮,编织出一套“行业”流行且生猛的话术,能效仿泼妇骂街的技术就会带来无限的流量。恰恰这种呼啸而来的流量都会以从众的态势直线上升,点赞如流,也许是承受了太多“官本位”挤压的基层书画之众,借助网红直播的“口诛笔伐”裹挟起集体意识的宣泄和共情。网红艺评的表现就如同某市相声圈,为了直播带货吸引流量,一大众相声“咖位”们纷纷登场,制造了所谓的“风波”,开始了狗血剧般的对骂,从揭露家丑到乌龙拜师,从互相掀老底到怼架谩骂,在利益“流量”面前,所有的道德、廉耻、伦理、都会踩到脚下。行若狗彘般的露出贪婪而龌龊的嘴脸,其内在的精神深度与批判力量在“情绪化”与“流量至上”的浪潮中被冲刷殆尽。


8002.jpg


  追溯“美盲”的形成和概念其实很模糊,从审美和社会学的视角看,美盲是因文化层级的偏低而导致对审美认知出现误区,从而对艺术符号产生错误的理解。事实上,上层阶级早已通过“纯美学”建构了艺术符号的权利,而这种权利又被“制度”所左右,在“官本位”的逆淘汰漩涡里,所谓的“纯美学”变异的面目全非。再说下层群体因文化素养的缺失而让审美认知出现断层,这种断层表现出对艺术认识的碎片化和偏见,尤其是被短视频流量诱导成了“识美善变”思维,且碎片文化与狭隘的审美终究会凝固住艺术思维想象的空间,让直观的艺术鉴赏陷入视觉共情的陷阱。当美盲成为一道弥漫在书画领域的背影,对艺术鉴别和创作会造成一定的误导和创伤。首先对艺术价值坐标判断的错位,美盲会让艺术评判整体混乱和失衡,且创作也会追随着流量去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而并非考量作品内在的艺术质感和精神高度。时下评判一幅作品的好坏,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创造出瞬间的关注和热度,是否能抵达到某种视觉上的引流,而不是去挖掘作品的艺术穿透力。至于笔墨上的探索和创新,艺术语境的维度表达和情感展现,皆因无法形成快捷的利益诉求,逐渐在浮躁的书画生态中因利益互动而被边缘化。


  从另一个视角观察,文化层级的失衡导致艺术鉴赏的谬误,貌似知识丰富却往往落入审美贫瘠的怪圈,让追随时代审美渐变成了空疏的符号。实际上,美盲会成为评估艺术水准的最大障碍,纵观那些借助直播推销书画的网红表演,经常携带出自身的文化劣势。他们诱导而催生出众多“伪艺术”品流入市场,折射出了资本对艺术审美的猎杀。在利益和流量为上的实用主义驱动下,因美盲会随意曲解和构造价值的判断标准,致使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被解析的支离破碎。美盲左右下的书画业对美学史表现出异常的排斥,造成艺术语言深层意蕴上的迟钝,而让美学素养成为一种稀缺的幻梦。同时,美盲对书画创作的深层戕害更为严重,因功利化的诱导让创作走向流量屈从,加上书画创作让渡于流量规则和妥协,多数艺术家为迎合资本将艺术演化为视觉奇观。脱离开美学的创作尽管获取了流量和关注,却会在炫技的游戏中弱化了艺术本质,导致书画创作落入平庸化的危机。美盲现象推出的一波波不懂艺术的网络“艺评”热潮,针对艺术家和作品的评判经常是北辕适楚,这种现象在直播视频中尤为突出。那些逐利的网红“艺评”者们为吸引流量,把艺术批评当作一种道具,抛掷出一组组看似锐评的“生猛”话术,堆砌一幕幕驴唇马嘴的画面用来消解经典作品的深度。实际上,美盲现象一直挫伤着书画发展的进程,因创作导向出现异化和迷失,对利益和流量的过度追逐和泛滥化,严重伤害了创作的初心。面对学界话语的失声而尸位素餐状态,伪艺术批评者们就会制造话题和噱头,追逐着利益流量制造话术奇景。一个个网红集结到网络说不上血雨腥风,但翻腾起的书画风云足以摧毁美学的根基,这是一场持久的艺术与利益之间博弈。


8003.jpg


  相对于艺术创作而言,美盲会引诱创作追求符号化的格式,形成一种固化的审美盲区。当某种风格或形式因流量的推崇成为范本,大量缺乏内在美的劣质作品就会涌现,模仿或克隆的书画作品会沦为流量利益的狂欢。因此,书画创作的情感体验被格式化所湮没,笔墨语言陷入套路化的模式或重复,作品应有的思想深度和境界随之被流量清空。在追求利益和流量为上的竞逐中,艺术家逐渐会失去对人生与社会的洞察及表达能力,因缺乏深度的思考和沉淀过程艺术就会落入蜕化的险境。甚至美盲效应约束了创作灵感波及到表达而迟钝,让笔墨的创新语境乏力和空洞,从而在技术迷恋中走进一种玄幻。如果缺乏深厚的美学支撑和历史传承,艺术创新和技巧就会流于表面的炫技,最终沦为空转的视觉杂耍。实质上,历史文脉的断裂和误用,在应对多元文化和经典艺术的传承中,缺乏深刻的理解和敬畏,所谓的创作终究会成为拼贴游戏。创作一幅具有艺术质感和思想厚度的作品,需要表达的是人文精神与通透的情感和境界,除了精妙的绘画语言之外,更应有的是深透的艺术感知力。所以,美盲极易让创作走向苍白的概念化和乏味感,难以唤起深层的审美共鸣与心灵震撼。


  如何重塑艺术创作的激情和活力,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转化期,倡导对时代审美的认知尤为重要。要想消解美盲造成的创伤和影响,应该重建人文艺术的创新精神和维度,这需要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如果让书画成为网络吸引流量的道具,而学界在无为和沉默中逡巡畏缩,美盲祸乱何以救赎。回归主题艺术的思考和价值,重构审美视野与艺术创作的自律,唯有如此,书画作品才能摆脱被美盲虐杀的命运。吴冠中先生曾言:“扫除美盲比扫除文盲更重要”,这不仅仅是对书画艺术的救赎,而是践行传承与创新的唯一路径。在重新梳理美学史的脉络中,必须建立独立的审美判断和批判性思维,让美学成为评判艺术的尺度。业界在尊重艺术和市场规律的同时,必须形成一个独立的艺术批评体系,重建严肃而多维的学术评论渠道。跳出作品与评论合谋的温柔陷阱,探索出涵盖多元的美学与人文历史及思想深度评判生态,削减那些表扬式的赞美话语垄断。其实,真正的艺术批评是建立在服务市场和引导大众审美而占位,是消除因审美误区对艺术收藏的创伤,减少公众对书画作品的迷茫和疏离。唯有重塑批评语境而立足于学术以公允的视角,重构书画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拓宽美学知识与作品审美的对话通道,书画作品才能摆脱美盲的劫持,寻求具有生命力的艺术精神和境界。(作者:乔维,艺术评论学者。文字配图选自乔维涂鸦)


8004.jpg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