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演协会长张海君谈舞台艺术应对外部世界快速发展的变与不变
2022年01月16日   12:16 | 来源:文旅中国

  1月14日,“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暨第22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艺术论坛和演出推介会“艺术向未来”在北京举办。北京演出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在题为“戏剧行业如何应对快速发展的外部世界”的圆桌讨论中提到“四个变与不变”,以下为文字实录:


  对于“戏剧行业如何应对快速发展的外部世界”这个主题,我个人以为,文艺工作者想要更好的实现守正创新,首先要厘清四个变与不变的关系。在我的概念里,变就是创新、不变就是守正。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4个变。


  一、要在认知准备上创新思变。艺术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新鲜的生命力和长久的艺术魅力。创新成功的前提是要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要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要意识到传承不等于因循守旧、拘泥一格、封住自己的前进道路,而是要追求突破、自我革新,创新不等于放弃传统、丢掉根本、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而是要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二、要在技术革新上准确识变。当前,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创新突破,引起了舞台艺术领域的影像、装置、创作观念等方面的变革,随着舞台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推动了文化演艺行业的转型升级,催生了演艺新产品,提升了演艺新体验。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现代科技对传统艺术的改变,不断了解探索新的舞台美学、表现形式、技术技巧,敢于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


  三、要在演出场景上主动求变:世界著名导演彼得·布鲁克有个著名的戏剧定义:“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布鲁克的《空的空间》告诉我们,戏剧不需要任何规则,怎么玩都行。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剧场,很多戏剧艺术的初舞台就是在乡间和户外产生的,如中国宋元时期兴盛一时的民间艺术演出场所“瓦舍勾栏”,清末绍兴在农村庙台或临建野台上演出的乡间社戏。当前,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审美的自由多元拓宽了文艺空间,使得艺术表演舞台逐渐从传统剧场回归到园区、景区、乡村、商区等户外场景。林怀民创办的云门舞集,常常下乡在露天舞台、学校操场,甚至一块树下空地演出,备受民众欢迎。因此,艺术家们在演出空间选择上应打破固有认知,不再拘泥于传统专业剧场的空间,而是要逐步开拓探索多层次、全方位的场域空间,走向更广阔自由的舞台。


  四、要在传播媒介上科学应变:随着新兴媒体发展和各类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万物皆媒”“媒融万物”的时代已然来临,“酒香不怕巷子深”定律被打破。因此,主流媒体在舞台艺术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上,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满足当代观众审美需求,主动适应传播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借力新媒体渠道的多样化传播优势,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打破圈层界限,不断创新和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手段和媒介策略,为多媒体融合提供内生力量,为艺术传播开辟新的领域,推动艺术高质量发展。


  其次,我们来谈谈个四个不变。


  一、艺术创作初心不变:人民是文艺之母。艺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因此,文艺工作者应坚守人民立场,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优秀作品创作生产,秉初心而不改,扎根人民、服务人民、歌颂人民,文艺作品要感受群众的喜怒哀乐、展现群众的悲欢离合,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二、艺术创作理念遵循不变:艺术作品不管属于哪一类剧种、哪一种流派,其遵循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创作理念永远不会过时。一方面,任何艺术的基础都来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创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越强、体会越深刻,其创作的艺术作品越成功。艺术仅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而脱离生活,则无异于空中楼阁。如果路遥、柳青先生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对普通平凡人命运的深入体察和深刻思考,就创作不出《平凡的世界》《创业史》这些经典之作。另一方面,艺术要高于生活,其源于对生活素材和体验的再创造。艺术作品蕴含了创作者对生活的情绪体验、主观感受和理想愿望,而不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或描述。正如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所说:“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其人物创作手法是综合众多人物的突出特点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因此,艺术创作者在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不足时,要深挖洞、广积粮,历练、沉静自己,加深理解、付出思考、丰富想象,才能创作生命力更强的艺术作品。


  三、艺术创作的本体规律不变:当前,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科技进步催生文艺形式创新,不同舞台艺术门类的壁垒似乎正在被“跨界合作”所消弭。对此,我认为舞美、灯光、音乐等舞台技术应用不应占据艺术创作的主流,而剧种融合和艺术形式创新亦不可忽略艺术本体的独特艺术语言,必须遵循艺术本体的创作规律。如话剧的核心是用精美的台词实现有效的表演;戏曲表演则要求演员的唱作念打无一不精,程式化、虚拟化、意象化的美学特征是其精华所在。但当前歌剧戏曲化、戏曲话剧化等不同艺术种类、流派特色的趋同化现象仍不可忽视。艺术家要在立足艺术本体、尊重艺术规律、守住灵魂底线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和舞台呈现,让各具特色的舞剧、话剧、歌剧、戏曲等艺术本体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四、艺术创作追求不能变:经典作品的艺术高度,不仅源于思想内涵、故事情节,更有赖于精湛的技艺。舞台艺术靠表演立于舞台、实现传承。演员是艺术表演中的核心。演员对剧本和角色的精彩演绎是舞台表演艺术经久不衰的重要基础。因此,舞台艺术创作对精湛技艺的追求态度不能变,艺术的核心魅力不能变。但当前,有些演员缺乏一颗纯粹的艺术之心急功近利,不想踏实磨练技艺、只想着如何涨粉丝、赚快钱,最终因演出假唱、替身抠图、虚假代言、偷税漏税等失德违法行为成为行业公害,严重损害行业形象。(作者:张海君北京演出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演出行业协会会长)

(责任编辑:明月)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