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皮为偶,借影做戏,岂中华之一绝乎;生绡三尺,人生百态,实天下之奇迹也。田郎野老,贩夫走卒,耳熟能详,津津乐道者,考两千年之历史,舍皮影而其谁”。
在历史文化幽长的回廊里,辽宁凌源皮影宛如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不仅仅是一种民间艺术,更是凌源这片土地上历史与文化交织的生动注脚,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凌源人的记忆与情感。
凌源皮影是中国北方皮影艺术的重要分支,由冀东滦州皮影传入凌源,融合当地民俗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2006年,凌源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地域文化的璀璨名片。2011年经联合申报,包括凌源皮影戏在内的中国皮影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支脉,是辽西黄土地上盛开的一朵魅力四射的艺术奇葩。
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传入凌源三百余年。在国内众多的皮影戏流派中,凌源皮影戏造型优美、雕刻精致、唱腔委婉、韵味悠长,并以影卷量大、名家众多、善演大戏享誉全国,驰名海内外。凌源皮影戏是汉族民间古老艺术奇葩,深受大众喜欢,深深扎根于凌源百姓的生活之中。那时,无论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还是丰收庆典,皮影戏都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盛宴。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将当地的风土人情、传说故事一一呈现,成为人们精神世界里的一抹亮色。其唱腔丰富多样,融合了当地的民歌、小调,或高亢激昂,或婉转悠扬,声声入耳,直抵人心。影人造型更是独具匠心,线条流畅,色彩鲜艳,通过精心雕刻与绘制,每一个皮影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被赋予了生命。
凌源皮影以驴皮雕刻而成,影人造型分为生、小、大、髯、丑五大类,采用“五分脸”雕刻技法,线条简练,色彩对比强烈。雕刻工艺讲究选料与刀法,驴皮按部位因材施用,头茬、躯干、四肢分别取自驴皮的不同区域,经浸泡、刮制、雕刻、着色、上油等工序,最终呈现出通透灵动的艺术效果。唱腔方面,以四弦为主要伴奏乐器,融合民间小调与地方戏曲元素,形成平唱、硬唱、大悲调、凄凉调等丰富板式,尤其擅长通过掐嗓演唱表现人物情感,高亢悠扬,韵味独特。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娱乐方式如潮水般涌来,凌源皮影也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观众群体逐渐缩小,年轻一代对其了解甚少,传承人的青黄不接等问题,一度让这门古老艺术的未来蒙上了阴影。为了让凌源皮影焕发出新的生机,当地政府与民间艺人携手共进,他们怀着对凌源皮影深深的热爱与执着,坚守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学校里,开设了皮影兴趣班,邀请老艺人走进校园,为孩子们讲解皮影的历史、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孩子们好奇的目光、专注的神情,成为了凌源皮影未来发展的希望。同时,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凌源皮影也走出了传统舞台的局限。录制皮影戏视频,在网络平台上传播,让更多人能够跨越地域的限制,领略到这门艺术的独特魅力。一些创新的皮影剧目也应运而生,它们在保留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与时代主题,让古老的皮影艺术与当下生活紧密相连。
在传承的道路上,凌源皮影也在不断探索发展的新路径。它积极与旅游产业相结合,打造特色皮影文化旅游项目。游客们不仅可以观看精彩的皮影表演,还能亲手参与皮影的制作,沉浸式体验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这种融合,不仅为凌源皮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走进凌源的街巷,偶尔能听到那熟悉的弦乐与唱调,顺着声音寻去,或许就能看到一场正在进行的皮影戏。那一方小小的白色幕布,在灯光的映照下,仿佛成了一个奇幻的世界。皮影艺人手法灵动,操纵着手中形形色色的皮影人物,让它们在幕布上演绎着悲欢离合、传奇故事。每一个动作、每一次转身,都饱含着艺人的精湛技艺与深厚情感,引得台下观众时而欢笑,时而落泪。凌源皮影的传承体系完备,现有各级传承人58名,影团(班)9家。皮影艺术团常年活跃于城乡舞台,并通过收徒传艺、捐赠影卷资料、参与数字博物馆建设等方式,推动皮影艺术的活态传承。
凌源皮影,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坚定前行。它就像一棵古老的大树,深深扎根于凌源的土地,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下,不断抽出新枝,绽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将那跨越时空的美好,继续传递给每一个热爱它的人。(图文:露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