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届IOIO国际奥林匹克科学艺术展览(IOIO Global SciArt Exhibition)在北京宋庄美术馆正式启幕,并同步计划于IOIO国际奥林匹克科学艺术委员会总部所在地、北京冬奥地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开展。这场被称为“艺科界奥林匹克”的盛会,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的13位顶尖跨界艺术家与数百所院校的千余名选手;以“科学艺术,互融共鉴”为宗旨,开启了一场共探人类文明图景的对话。
图:活动开幕式现场、邱志杰《科技艺术地图》(局部)
一、国际视野:跨越文明的科艺桥梁
作为奥林匹克精神在科学与艺术领域的创新性延续,本届活动以“全球性”为底色,构建起跨越地域、学科与文化的交流平台。参展艺术家与选手涵盖多国顶尖人才,作品融合不同文明的智慧结晶,彰显人类对科技与美学的共同追求。
据介绍,本次展览主题为“无限”,并设有两大核心板块:其一为面向特邀嘉宾的“IOIO国际奥林匹克科学艺术跨界邀请展”,其二为面向参赛群体的“IOIO国际奥林匹克科学艺术竞赛作品展”,形成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格局,旨在为全球创意领域注入新生机,助力艺科融合在国际化进程中迈入新征途。
图:金媛善《几何之美》(局部)、曹雨西《数字山水》
二、前沿成果:13位跨界嘉宾定义科艺融合新高度
展览核心板块的跨界邀请展集中呈现了全球顶尖艺科创作者的突破性作品: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院长邱志杰的《科技艺术地图》,以宏阔视角笔墨勾勒艺科交融图景;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效导演曹雨西的新媒体装置《折叠一朵雪花》《数字山水》,用科技重构自然与人文之美,演绎东方哲学与数字艺术的交响;
国宝级布艺艺术家、2024中国非遗年度人物金媛善的拼布作品《几何之美》打破传统与现代的边界,让非遗技艺在科技语境下焕发新生;
北京高精尖人工智能与数据艺术实验室研究员陈抱阳的机械臂装置《翩翩》,以机械之躯演绎诗意灵动,展现人机协作的哲学思考;
IOIO国际奥林匹克科学艺术委员会共同主席裴浩正的《混沌与秩序之间》《折叠空间》等折叠装置,以极简形态探索空间哲学;
格林威治天文摄影师大赛全球总冠军董舒畅、国家地理首位中国女性探享家豆豆分别以《天地共舞》与《冰原》等摄影作品,定格宇宙与自然的震撼瞬间;
电影金数字荣誉获得者陈铎的AIGC视频《春天即希望》、福布斯中国设计领军人物胡海杰的视频作品《(e)motion》,展现数字技术对情感的多元表达;
巴黎奥运会中国国家队合作艺术家杨淞的光塑装置《绿瞳》、科技艺术跨学科专家李博的光学装置《目之飞星》,营造光影与科学的璀璨互动;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与生物双学位艺术家张小黎的绘画《The Portrait》、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艺术顾问李红的绘画《无题》,则从美学视角诠释科学思考。
IOIO国际奥林匹克科学艺术委员会共同主席、中美和平大使瑞克・马吉表示,这些跨学科创作者同时也是“IOIO国际奥林匹克科学艺术奖”的候选人。作为该委员会授予全球公民的最高荣誉,该奖项旨在表彰科学与艺术交叉领域的杰出贡献者,助力两大学科深度融合,为实现奥林匹克愿景注入新动能。
图:陈抱阳《翩翩》、裴浩正《折叠空间》《混沌与秩序之间》
三、千件竞赛作品:全球院校展现科艺教育成果
另一大板块竞赛作品展则集中呈现了“IOIO国际奥林匹克科学艺术竞赛”(IOIO Global SciArt Contest)的千余件优秀作品,创作者涵盖青少儿与成人,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Andrea Jia《捕捉》、刘阅微《流影》)、普瑞特学院(李满满《Hear Your Voice》)、帕森斯设计学院(李源源《Manipulate》)、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许逸轩《六面交织》)、北京大学(王资隆《巨噬细胞骨架》、杨长江《成纤维细胞》)、清华大学(徐汀芫《52hz》)、中央美术学院(胡一葳《生命景观》)、贝赛思国际学校(Allen He《点亮,在褪色前》)等海内外知名院校。
据悉,这项由IOIO国际奥林匹克科学艺术委员会主办、世界艺术与科学学会支持的国际赛事,涵盖数字生成艺术、轻科技立体手作、数字图媒影像、线上下交互设计、绘画、印刷、非遗等艺术类赛项,以及机器人、无人机、人工智能、3D打印与智能造物、编程与算法等智能科技类赛项;本届以“无限维度”为主题——灵感源自“冰丝带”Logo的莫比乌斯环造型,既象征“无尽循环”的哲学意涵,也呼应了现代社会对多元包容的追求,激励人们突破思维边界,推动不同文化与观念的对话共生,更成为全球科学与艺术教育成果的标杆展示。
图:张小黎《The Portrait》等、杨淞《绿瞳》、李博《目之飞星》
四、未来指向:三大趋势勾勒科艺融合新生态
本届展览活既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致敬,更是对未来图景的勾勒。其以“可持续发展”“跨学科创新”“科技伦理与人文关怀”等前瞻性主题贯穿始终,呼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艺术与科技成为解决全球挑战的共生力量。通过论坛、工作坊、跨领域对话等系列活动,展览搭建起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国际网络,助力培养兼具科学理性与艺术灵感的“未来创造者”,并展现了科学与艺术融合的三大未来方向:
其一,技术突破与美学创新的共生:展览作品普遍采用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可持续材料等),同时赋予其哲学深度与情感表达,打破“科技冰冷论”的刻板印象;
其二,跨学科协作的范式革命:艺术家与科学家、工程师、哲学家的深度合作,催生出全新的创作模式与知识生产方式,预示未来创新将更多诞生于“学科交界处”;
其三,社会应用的实践探索:部分展品已与设计机构、科技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展览不仅展示成果,更成为产学研转化的“加速器”,推动艺术与科技从“象牙塔”走向社会应用。
图:胡海杰《(e)motion》、陈铎《春天即希望》
五、从双奥之城走向世界:共赴科艺之约
展览选址北京——全球唯一“双奥之城”,既是致敬奥林匹克精神的延续,亦是对北京作为“国际赛事名城”与“全球创意中心”地位的彰显。从汇聚7000余名艺术家、全球规模最大的艺术区宋庄,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北京主赛区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在这里,科学与艺术的碰撞迸发出璀璨的光辉,向世界传递中国推动文明互鉴、创新引领未来的坚定信念。
据悉,本次展览活动将持续至2025年9月10日,并通过线上展厅实现全球同步观展,让科学与艺术的魅力跨越山海,触达每一个对美好未来抱有期待的心灵。
作为集学术交流、展赛演艺、智库支持、资源聚合于一体的跨学科平台,IOIO国际奥林匹克科学艺术委员会旨在通过此次活动,为大众提供优质的艺科熏陶,以跨界创新筑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使命。在此处,科学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艺术不再局限于画布与舞台——当二者相遇,便迸发出改变世界的创造力。让我们相约北京,共赴这场全球性的艺科之约,见证人类想象力的无限可能。
图:董书畅《红色精灵》等、豆豆《冰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