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张刚(土家族)
2025年07月02日   15:49 | 来源:中国文信网

  华夏大地,三湘四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自然禀赋独特优异,地域文化源远流长,绿水青山间弥漫着缕缕茶香,她的名字古雅又吉祥——益阳安化。


  


  这片山明水秀之地,是上苍垂青的灵山妙水原乡。


  朝阳初升,资水宏阔,浮翠摇金。随了俊朗挺拔、籍贯安化的北京好友夏先生,我们来到安化城南思归亭临江品茗。


  主人沏的是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斩获金奖的安化红茶。茶具很是讲究,冰碛岩质地,青黑釉面,轻轻捧起茶杯,手感温润,清雅莫名。因是首次见识冰碛岩茶杯,每细品一盏,我都会细嗅杯盏、端详良久,于香气袅娜间,发现杯底泛着淡淡幽光,含蓄内敛,颇为神秘,如混沌初开,若宇宙未来,让人感觉到一种摄人心魄的神秘能量。


  见我兴致盎然,夏先生介绍说,冰碛岩茶杯就地取材于冰碛岩。距今约6亿年前,地球经历冰盖气候和热室气候,极冷与极热交互作用的冰河世纪形成“冰火两重天”的极端气候,造就了地球上奇异的冰碛岩。


  这一石种泥砂混生、成分复杂,砾石含量不足50%,富含数十种天然矿物质,能恒久缓释锌、硒、钙等微量元素,不仅是地质界罕见的活化石,也是当地民间口口相传的长寿石、吉祥石。它2001年才被科学家发现,储量比钻石还稀有,世界上除南非有小面积分布外,中国安化是冰碛岩最集中的地区,约占全球储量的85%,是名副其实的“世界之最”和“地球奇观”。


  湘中偏北、雪峰山麓,钟灵毓秀、天佑安化。


  拜自然禀赋和人民勤劳之福,这片面积达4950平方公里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由冰碛岩经亿万年风化形成的特殊土地上,地形地貌繁复多样,自然资源丰美富饶,乡村振兴势头强劲,令人备受鼓舞。


  境内群山起伏,岭谷错落,水系发达,溪河纵横。县域内生物物种非常丰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金钱松、南方红豆杉、鹅掌楸等19种,木本药材103科、1022种,发现矿产52种,占全省发现矿产的近五成。


  全县特色产品种类繁多,安化红茶、安化松针、安化黄精、安化腊肉、安化小籽花生等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安化黑茶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成为湖南省的领跑公共品牌。全县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两品一标”产品165个,有机产品认证数量居全省第一。


  完好的自然生态造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已向世界亮出了柘溪国家森林公园、六步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峰湖国家湿地公园、云台山国家石漠公园、雪峰湖生态地质公园等5张国家级生态名片,涌现出一批以天然禀赋和森林生态为基础的茶马古道、茶乡花海、百花寨等各具特色、品质上乘的地域文化体验园和风景名胜。


  更令人欣喜的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安化在招商引资中始终坚持高标准的“生态首要门槛”,主动摈弃“吹糠见米”式野蛮生长的GDP,只选择能够与青山绿水和谐共生的战略合作伙伴。不久前,一个投资数亿元的循环经济资源利用项目,因生产工艺涉及化工行业,环评阶段即被一票否决。安化人说:“我们要的是有呼吸感、更具韧性的发展,要的是高质量的绿色发展、永续发展。”


  放眼偌大一个地球村,有的地方有山无水显得枯燥,有的地方有水无山显得单调,而安化大地,山雄水阔、前照后靠,山环水绕、取势纳气,随时随处都让人感受得到大自然对这方水土这方人的厚爱与庇佑,感受得到这方水土这方人对大自然的景仰与呵护。


  绿色为先、生态至上,能量互动、心手相牵,人与自然的这份默契,才是今日安化之大美。


  二


  物质决定意识。有怎样的生态环境,就有怎样的历史人文。在历史的长河中,植根于神奇的冰碛岩,梅山文化于万水萦回、千峦叠嶂间应运而生,绽放出奇异的精神之花。


  安化古称梅山,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名称,梅山涵盖如今安化和新化、冷水江及涟源新邵的部分地区,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据《宋史·梅山峒蛮传》记载:“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其地东接潭,南接邵,其西则辰,其北则鼎、澧,而梅山居其中。”靠着一派雄奇山水,梅山峒民苗瑶杂居,相互熏染,在旷里荒蛮、交通闭塞的环境下,发育形成了独特的梅山文化。


  这一地域文化被视为中华民族祖先神之一的蚩尤部族的世居地文化。它以信仰为源头,通过张五郎崇拜和古老的梅山教延续至今,记录了从九黎、三苗到汉苗融合的文化层积,展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及其独特创造力,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代表。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朝廷派遣章惇开梅山并设立安化县,历史上所谓的“梅山蛮地”才完全融入中央政权版图和中华泱泱文化。而一旦融入,儒家倡导的忠和梅山峒民的勇相结合,安化人身上便展现出湖湘人的血性阳刚、不屈不挠和浓烈的家国情怀,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颇具影响的杰出人物。


  史称“晚清第一人才伯乐”的陶澍即是其中代表。他任两江总督时慧眼识英才,特别赏识落第举人左宗棠,与其结为儿女亲家,助其后来成为与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等并列的“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发现胡林翼非常聪明,就让他跟自己女儿定了娃娃亲,并带在身边悉心教导;他把魏源等青年才俊纳入幕僚亲手栽培。作为清代中晚期改革的先锋,陶澍的经世致用思想深刻影响了近代湖湘的政治格局,成为曾国藩等清末名臣共同的精神领袖,造就了一批名动湖湘,甚至影响华夏历史进程的栋梁之才,被誉为“拉开湖湘崛起序幕”的关键人物。


  生态环境孕育了梅山文化,梅山文化则反哺生态环境,造就一系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赋予山水美景以丰厚的底蕴。


  梅城文武庙古建筑群,由文庙、武庙、培英堂等建筑组成,千百年来相互呵护、交相辉映,共同诉说梅山文化的独特与厚重,报答和滋养着安化大地。


  37座风雨廊桥,星罗棋布于全县23个乡镇的江湖溪河间,作为湘中地区独具特色、保存完好的地域建筑,其精湛的建筑艺术和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湖光山色添彩增辉。


  渠江茶园作为安化黑茶始祖“渠江薄片”的原产地,完整保留了传统安化茶文化的遗存体系,冰碛岩上一片树叶的故事令天下宾客流连忘返。


  湘中安化,神话传说同样可以铺陈为迷人景观。


  马路镇的青云洞,相传爱国诗人屈原为抵抗秦国进攻,曾于此屯兵十万,故青云洞又名屈子屯兵洞。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当地人以屈原诗篇名著《九歌》为蓝本,穿插传统神话故事,结合数字技术手段,以洞内自然观景为舞台,打造《云上九歌》实景剧,创建了全国首个仙侠国潮溶洞景区。深厚的人文底蕴推动溶洞风景提档升级,游客纷至沓来,好评如潮。


  近年来新建的风景名胜亦莫不如是,都悉心赋予这片秀山丽水以更多的人文内涵。


  为报桑梓之情,北京一位安化籍民营企业家返乡投入6.8亿元建设茶乡花海黑茶生态文化体验园。园区占地2500亩,由小巧灵秀、连绵起伏的98座山丘组成,设有春夏秋冬四季性花园和绿野迷踪、多彩迎宾等六大片区,打造茶花结合、果花结合、林草结合、单一花海与混合花海结合的新型观光模式,还有玻璃天河漂流、悬崖宾馆、儿童乐园、悬崖秋千等设施和项目。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园内所有景观的演绎,都以梅山文化、黑茶文化为根魂;讲述和传播的故事,都是如今百万安化人对这片土地的一往情深和感恩惜福。


  敬畏天地、崇尚自然,自然之子最爱自然。梅山文化的这般理念尽在不言中,人们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世代相传。


  三


  读到一首名为《安化黑茶》的小诗,作者回顾和致敬安化黑茶的前世今生,末尾处直抒胸臆、热情讴歌:“安化黑茶/黑茶安化/唯此唯大/誉满天下”,而诗人余生别无他求,“只想在一块六亿年的石头上/蝶变成安化之春/一粒小小的/叶芽”。


  安化黑茶真有这么神奇迷人的魅力吗?


  芙蓉山上,黑茶馆内,品呷着店主谭先生沏泡的1959年的香木海芥片,我向当地朋友请教。


  县黑茶协会的蒋会长微笑着告诉我,与绿茶、黄茶、乌龙茶、白茶、红茶比较,安化黑茶的性格是最安静的,醇厚沉稳、拙诚内敛,含蓄暗香、韵味绵长,就像我们安化人一样。


  哦,安化黑茶,茶如其人。我赞成这个观点。


  是的,安化黑茶实实在在,介绍时不需要花里胡哨的形容和夸张,那会削减安化黑茶的真实;据实白描,说清楚其天然秉赋和后天特质的基本脉络就足够了。


  冰碛岩是安化黑茶的灵魂。茶圣陆羽在《茶经》里说“上者生烂石”,“烂石”即是冰碛岩。“烂石”于时光深处风化形成富含矿物质的优质土壤,加上湿润的气候和恰切的阳光雨露,为茶树生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渥环境,所产茶叶品质奇佳,天然内含诸多宝贵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好石好茶、岩骨花香,每一口安化黑茶都是自然与岁月的美好馈赠。


  《明史·食货志》记载,嘉靖三年(1524年)御史陈讲在奏疏中写到:“以商茶低伪,悉征黑茶,地产有限。仍第为上中二品,印烙篦上,书商名而考之。”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官方文献中首次提到黑茶的记载。由此观之,官茶是从商茶收购而来,鉴于商户常以次充好,陈讲建议全部采购产量有限的黑茶,将其区分为上中两类,印烙在装茶的竹篦表面,并写上商户的名号以便日后追查。直至今日,黑茶包装上仍有延续烙印茶商名号的习惯。


  《明史·食货志》同时记载:“番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因黑茶是饮品,还有保健和药疗功效,遂成为西北游牧民族近乎刚需的“生命之饮”,成为唐宋以降茶马互市的主角,也成为朝廷抑控西部边疆的战略物资。从明太祖朱元璋起,湖湘森林深处千百年来与安化人相依相伴的安化黑茶,承载了国家经略西北、治国安边的重要使命。


  安化黑茶外形色泽黑褐油润,如墨玉般沉稳,汤色橙黄或橙红透亮,似琥珀般晶莹,香气纯正,萦绕着山野松香与岁月陈韵,滋味醇和甘润,微涩回甘,极耐冲泡,韵味无穷。其产品有“三尖”“三砖”之说,“三尖”即天尖、贡尖、生尖;“三砖”即茯砖、黑砖、花砖,还包括“一花卷”,即已纳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的安化“千两茶”。


  安化黑茶的制作技艺极讲究,其中最为讲究的是千两茶和茯砖茶的制作。


  千两茶制作技艺有案可稽,系起源于明代。因制作时踩捆成圆柱形,每支重量为老秤1000两,故有安化千两茶之名。千两茶将散茶筑成圆柱形,外形踩制紧实,篾箍紧扎,茶支圆直且两端大小基本一致。其制作的全过程由纯手工操作,从加工开始到入库,茶叶始终不会落地,确保了环保卫生,也利于长期存放,制作工艺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茯砖旧称湖茶,因需在伏天筑制,故称伏砖茶。这是唯一具有发花工艺、能产生金花即冠突散囊菌的一个茶种,产品特性不可复制,价值珍贵。它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筑制成型和发花等环节制作而成。茯砖茶含有的两种活性物质即茯茶素A和茯茶素B,能分泌出特定的酶催化茶叶里的多酚类化合物,然后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且含有28种微量元素,其所产生的茶多糖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具有降低脂肪、血压、胆固醇、甘油醇、血糖等功效。茯砖茶集医药价值、收藏价值于一体,入列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化黑茶有辉煌的前世,也有英雄般的今生。


  依靠科技加持和数字赋能,2024年安化以黑茶为支柱的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68亿元,税收3个亿,是全省茶叶税收第一县。黑茶制造产业集群入围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总产值达到154.5亿元,拥有中小企业249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7家,全县茶产业从业人员36万人。


  黑茶产业富民强县,推动安化走在中国茶业百强县的前列,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单中,安化黑茶在黑茶品类中以绝对优势排名第一,安化黑茶和茶叶产业成为了安化纵深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2024年,中国茶业传出喜讯,安化黑茶正式进入联合国会馆。


  洋溢着古代丝绸之路驼铃茶香的安化黑茶,将担纲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味觉使者,世界将在一杯茶汤中领略到中国茶文化的山水智慧和博大辽阔。


  四


  过茶马古道上著名的永锡桥,约20分钟车程后,我们来到了江南镇高城村。这里是安化茶马古道的陆路起点,有南方最后一支马帮和保存完整的茶马古道。


  没有直接进村,我们选择舍近求远,沿着当年马帮开辟的古道步入关山峡谷,再由低向高步步向村口攀登。


  峡谷古道巨木参天、奇险幽深,由谷底横过清冽的溪流后,便一直在悬崖峭壁间斗折蛇行、盘旋而上。时时有瀑布飞泉,处处见嶙峋异石,远方郁郁葱葱的奇峰峻岭,层层叠叠地铺向天边。沿途移步易景,触目惊心,罕见的原生态峡谷风光让人感到远离尘嚣的舒心惬意,也能够想象当年马帮翻山过梁的劳苦艰辛。


  半小时后,我们攀上村口,但见高山森林环峙,一片相对和缓的坡丘上,青光鉴人的石板街由低向高蜿蜒,两旁是层层叠叠明清风格的高山民居,一条自上而下淙淙流淌的山溪绕过座座茶园后纵贯古街,于街尾不远处的幽林中不知所踪,间或有游客骑着马儿四处悠游,清脆的马铃声在山谷间回荡。这相对偏远的高城村俨然是茶马古道上一座遗世独立的高山之城。


  这时,对面的茶园传来一浪又一浪交织着锣鼓声的激情呼喊,一人引领,众人跟和,山鸣谷应。虽听不清内容,但古老的起调拖腔让人联想到梅山文化傩戏表演中带有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虔诚和神秘。


  这是干嘛呢?同行的肖先生说,这是高城茶人沿袭千年的喊山仪式,也就是当地茶园的开茶节,一般会在谷雨前后举行。喊山的内容大意是开山开茶、茶树发芽之类,表达的是感恩天地、致敬自然,这种发自心底的真情呼喊能够唤醒沉睡的茶山、茶树和茶叶,从这一天起,万千茶农和八方来宾就可以同山采茶了。


  呵呵,这可不是围炉煮茶的小景,而是热烈喜庆、代入感强烈的春之声盛景啊!


  我忍不住一路小跑着加入了喊山的人群,跟着他们接力呼喊,表达着对生活的挚爱、对传统的坚守和对未来的信心,座座茶园、棵棵茶树、片片茶叶,你们听得见吗?


  万物有灵,我相信它们已经听见,这里的茶园、茶树、茶叶是一个与茶人相伴而生、相依为命的生态系统和生命系统,在人们的呼唤和期盼中它们正如梦初醒,看向人间,一定会带来丰收的喜悦,这里的人们也一定能够接得住这份深情的福报。


  仪式结束,山风格外清朗,遍地弥漫茶香,我们随着游客来到了高城的水街。


  清亮山溪的两岸是长约百丈的小街,散布着临水而居的高山民宅。左岸房舍似更稠密,我们便取道左岸漫游。


  家家户户房门洞开,如质朴山民敞开了欢迎山外宾客的胸怀。房舍临溪约有3米左右,门前多有檐棚伸出,为的是替路人遮风挡雨,有的人家还在临溪坎边建有简朴牢实的木质桌凳。


  时值午后,街面有主妇在晾晒衣物,溪中有游人在捕捉鱼虾。最吸睛的是街面稍宽阔处有一张长条木桌,桌前围坐着一群神态安闲的老人,几个小孩围着长桌在相互追逐嬉戏。应和着潺潺溪流,桌上的烧水壶正咕嘟作响,一位老人慢慢撬开一块芥片,仿若撬开一片凝固的琥珀色时光,然后缓缓放入壶中熬煮,令人禁不住心生艳羡。


  朋友介绍说,平时的这个时间段,这里间或会有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湖南农大的专家向人们讲述安化黑茶的故事,比如云台大叶种为何能够在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益生菌种咋就能够开出“让人返老还童的金花”;陆路水路并进、船舱马背式运输是如何默契配合护送黑茶一路远行的;万里茶马古道上有的国家和民族为什么会视安化黑茶为“黑金”和“货币”;1915年万国博览会巴拿马荣获金奖的为什么会有湖南安化茶;安化黑茶与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中国黑茶理论相互成就的来龙去脉……


  没能踩在缘分的时间点上,只能怪自己运气不佳了;而受到水街居民的邀请共享一盏芥片茶香的礼遇,我感到很是荣幸和舒心。其实,从孩子们那山泉般纯净的眼神和老人们那孩子般纯良的笑容中,我已能够感知,那些故事说的应该都是安化黑茶的美好和这里的人间值得。


  “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高山之城,云淡风轻,慢饮细啜间,我品味这茶香也品味这人生。不经意间,从这里的人们明亮眼眸中那一闪的眼神,我似乎领悟了梅山文化精髓“吃得苦、霸得蛮、会生活”的深意:朗朗乾坤、岁月无欺,他们的日子早已不再局限于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吃饱穿暖,而是把生活的目标和生命的价值释放于近水远山和日月悠长。


  这就是理想生活的“诗意栖居”吗?也许是吧,今日之安化已不是梦想而是现实;但安化似乎又远不止于此,她的过去和现在不断交互作用,应该蕴含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酵,是安化人和微生物签订的一份特殊契约。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安化人依靠心口相传,巧用天时、地利、人和,把茶叶堆放起来,静待肉眼看不见的力量神秘造访,悄无声息地实现茶叶品质和风味的升级革命。


  美丽和精彩系于因茶而立、因茶而兴、因茶而富、因茶而强的安化,正集先天禀赋之美、自然生态之美、历史人文之美、万千风物之美于一体,进行着一场相互激荡、相互成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天人合一的发酵。


  发酵正在进行。时间还在,大美安化之未来,令人充满想象和期待。


  中国,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她的名字叫安化。


  刊于《民族文学》汉文版2025年7期


1746868482796560.jpg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