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字号:福同惠(十七)
2016年08月11日   08:16 | 来源:中国发布网

  作者:冯建国

  第四章 福同惠与舜帝孝行(3)

  中华文明无处不在,假若我们留心去看那个“孝”字的形状,就不难看出是缘于儿“子”绕在“老”子的膝下之故。明太祖朱元璋就曾在其《立极开辟垂训》中明示:“孝顺父母,见得在堂则问安,对于饮食,要冬温夏清。父母有了疾病则衣不解带,药必亲尝。父母病故后,衣衾棺橔,殡殓祭葬,尽心尽力,以时以礼。孝尤要顺,天下无不是父母的,凡父母言行好恶,一一体贴顺从,毫无违背,方谓之孝。”

  据说福同惠的创始人吴掌柜,也正是源于感悟舜帝的孝行,才使得产品福同惠能取信于民,长盛不衰。福同惠刚出产后,由于其味道独特,外表精美,很快就成为孝敬老人,走亲访友的上乘礼物。然而因为其价格较贵,使许多人敬而远之,望而却步。其时猗氏县王寮村,有个刘姓小伙子是个孝子,老母卧病在床一心想吃“福同惠”。但是眼看到了年关,小伙子却因无钱去买,唉声叹气,成为母子两人的一块心病。

  刘姓小伙子为了能让母亲吃上福同惠,便不顾三九寒天来到盐池里担盐拉硝。他起早贪黑,省吃俭用,终于攒够了买福同惠的钱,便在除夕之夜冒着风寒赶到鼓楼旁边的店门外,谁知福同惠的店铺却关门打烊了。小伙子无奈,就哈着气跺着脚来到掌柜家门外,直等了一两个时辰,吴掌柜才从外面回来。他了解了情况后,被小伙子的孝心深深感动,当即从家里取来两包福同惠,免费送给了小伙子。

  小伙子道过谢后,连夜赶回王寮村,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让母亲如愿以偿吃到了福同惠。俗话说:点心,点心,心意一点,一点心意。母亲一边吃着一边作念道,心里一高兴,精神随之好转起来,病情也很快痊愈了。

  小伙子因施孝而守岁苦等,吴掌柜因感孝而赐送点心,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便传遍了运城一带。人们都说“福同惠”是“福点”,能给人带来福音,也能为老人带来福寿。从此以后,福同惠便成为运城一带的儿女们孝敬老人,人们探亲访友送“福”上门的馈赠佳品,至今上百年了都不曾改变。闻喜县有个叫王金堂的老先生曾感怀于此,写了一首《我们家的美食习惯》诗歌,发表在当地一家刊物上,很能惹人思绪。现今附录于此,可与大家共飨:

  我们家有一个美食习惯,

  就是都爱吃福同惠的糕点。

  说起来还有段非凡的历史,

  祖一辈父一辈代代相传。

  父亲说他十六岁那年,

  在运城一家点心铺里当店员。

  当时还小嘴却真馋,

  各种糕点都偷吃个遍。

  这品种那花样全吃得腻烦,

  唯有福同惠百吃不厌,

  后来父亲辗转经商到西安,

  福同惠却让他时时惦念。

  每逢河东老乡回家探亲,

  他总要托人捎上几包去解馋。

  父亲万年返乡务了农,

  可那美食习惯依旧不变。

  每年他老人家过生日,

  我都要买几包福同惠为他庆贺寿诞,

  父亲七十五岁那年得了重病,

  在病中仍叨念着福同惠细点,

  我当即借了几斤粮票去运城购买,

  谁知买回来父亲却辞世长眠,

  我含着热泪把糕点放在灵前,

  毕恭毕敬地将他老人家祭奠。

  从自后每年父亲的忌日,

  我都要买回几包福同惠来敬献,

  祭祀完将糕点分给全家人,

  你一块我一块人人喜欢,

  而今我已是花甲之年,

  也继承了父亲的美食习惯。

  说句 不怕人见笑,

  提起福同惠我就垂涎。

  幸好儿子在运城工作,

  他总不忘满足我的心愿。

  每次我也不甘一人享用,

  左邻右舍父老乡亲都尝一点。

  大家都夸我儿子孝顺,

  成年都能吃到福同惠糕点,

  更可喜小孙孙也是父好子传

  全家四代人都有这种美食习惯。

  我愿天下有孝心的儿女,

  都能为父母敬送福同惠糕点,

  我愿天下每一个人,

  探亲访友别忘带上福同惠糕点,

  我还想告诉五湖四海的美食家们,

  假若没吃过福同惠糕点,确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愿我们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

  亚非欧美处处传遍。

  (周建设 推荐)

(责任编辑:周建设)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