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张军与他的山水画
杨府/文
2021年07月08日   23:18 | 来源:中国发布网
  “道可道,非常道”。中国人奉道,在与自然相依存,即对自然的了解、认识、利用和改造的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在追寻道的存在。庄子说:“唯虫能虫,唯虫能天。”所谓昆虫之微,天机所云,何况灵性自悟、驺役万物的人类?艺术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追求的最高境界,自古以来,人们为了追寻理想中的精神家园,一直高擎着艺术创新之火。艺术家正是从这万世不竭的自然规律中不断汲取力量、灵感,来进行天人合一的智慧性创造。可以说,艺术家的创作发现之道,就是在寻求与自然的和谐之道、净化提升之道。道之所以深不可测,是因为自然规律无穷无尽,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阐释以及探寻才乐在其中。艺术家的天职就是在自然的色彩和形态中,发现至雅的艺术元素,并将这些元素有意义的升华,创造出动人、和谐而又令人神怡的画面来。
 
  中国画自宋代就渐趋完善,有其自身的“六法”和诸多皴法。传统的中国画与唐诗、宋词、书法间的距离几乎亲密无间,“文至极,画也”。不从这个基点上去看张军先生的画是有困难的。
 
  著名画家张军先生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顺道而为,他充分利用和扑捉一切自然元素来进行艺术组合、提炼、升华。张军先生生长在六朝烟雨的南京,自有江浙人颖悟的禀赋、沉潜的品格和儒雅的谈吐、温和的笑容以及大气非凡,敦厚中和的艺术气质。


 
  张军先生的画,具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和娴熟的笔墨技巧,皴擦点染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究其所自,除了六朝古都文化的熏染之外,天赋和灵性自不必说了,更得益于他少年的志向。少年时期,他就在这种浓郁的江南文化氛围中,看书读画,常常上学或放学途中,留连于南京书画老店十竹斋,耳濡目染,当一名画家便是他儿时的梦。有时技痒,也便临摹涂鸦,甚至临摹传世的历代中国名画,居然得到人们的夸赞,信心陡增。天长日久,渐成气象。由此可见,一个成熟成功画家的养成,除了天资与成长学习环境外,还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实践的堆积。无论主动还是被动,持续地勤苦劳作所达成的累积,就是一个优秀画家首先应该具备的功力。有了这个功力以后,智慧和想象力等等才可能寻到较为开阔的施展空间。从而也为他的绘画技艺的提高夯实了基础。
 
  中学毕业后,张军先生先是被招工到第二汽车厂从事技术设计工作,由于专业特长,后调入湖北十堰市群艺馆从事美术工作。几年后,他又考入湖北美术学院,潜心山水。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境界大开。自此,对传统山水、笔墨意趣多有探索,且颇有心得,深得中国画之精髓。南京本就赓续传统,文脉繁盛,而从繁华的六朝古都成长起来,又来到道教圣地武当山脚下的汽车城,两种不同文化的兼收并蓄,自然形成了他独特的人格力量。他留给人强烈的人生印象就是大气,厚重,内敛,谦和,包容,崇德。有意识地多方面的历练,使他的画也自有其宏大的气势和格局,有一种尊道的自然,强烈奔放,大气磅礴,充满阳刚之气。在注重大手笔表现特征的同时,又洋溢着一股秾严的庄严高贵、豪华壮观的气韵。作为画家,正由于这可贵的人生阅历和修养,使我们在他近年的艺术创作中,感受到一种明朗的抒情韵致和崇高之气以及高古之态。渐渐地,名声鹊起。期间,他创作的《除夕图》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中获得优秀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艺术大师黄永玉高度评价他的作品说:“张军《除夕图》中的高岭与雪,那一派寒冷中的生活温暖,是人的力量开辟了一个新的意境,而在空间纵深关系上,处理得那么独到……”
 
  厚积薄发,崇德尊道,使他一出手即不凡,可以说张军先生在全国画坛一鸣惊人。艺术大师周韶华兴奋地说:这是湖北美术界的一颗种子。并欣然收他为入室弟子。从此,张军先生跟着大师致力于传统山水画和周派山水的学习。在大师的指导下,张军先生的运笔更加老辣沉畅,用墨浓烈纯练,构图疏密雅宜,深得国画“三味”。他的作品中运用独特的水墨技法创造的氤氲之气,使整个画面富有了灵性,山川有了精神,墨色也随之灵动,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语言,真正做到了笔墨与自然之美的统一,笔墨与自己情怀的契合,这无疑也是对传统技法的再创造。
 
  从张军先生的绘画生涯可以看出,他的山水画起点高,路子正。结构布局,深具匠心;用墨方式,别开一面。作为工具,它们全部被画家用来营造、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愫所用。大自然中的万千气象,都在他的写生中,成为他胸中的造化,最终成就了他精熟的笔墨,使我们得以在尺幅之间欣赏到画家所营建出的葱郁景象。无疑地,张军先生具有成为大画家的潜质,难怪许多有实力的收藏家以能收藏到更多张军先生的画为荣耀。
 
  张军先生创作的《云漫紫宵》、《归巢图》、《醉秋》、《云山春晓》、《静静的山乡》、《苍山暮韵》、《山影千叠翠》、《俯看清流仰看山》、《云岭翠微图》、《神龙安居图》、《天清远嶂山》等,以及他的画册《江汉八家•张军卷》、《张军小品集》、《荆楚画派•张军卷》中的三百多幅画作,第一感觉就是其壮丽的真景似乎超越了具体时空的局限,壮大美丽的景象与崇高的精神融为一体,在苍茫与幽冥中蕴含着神秘。他的作品大多以大山、林泉、松云为主,层峦叠峰、云涌泉流,偶尔在云山深处见到人家,焕发着饱满昂扬的文人精神;或稀疏的篱笆簇拥着数枝秋菊,有浓有淡,墨色横斜,又不能不使人顿生“悠然见南山”之感。


 
  艺术家的经历是其个性化艺术形成的过程。八大如此,郑燮如此,黄宾虹如此,齐白石如此,张军先生亦尊此规律。他虽然生在繁华的都市,但他的心律却早已与山外都市的生活节律同步,他的心灵始终惦记的是魂牵梦系的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和“暮霭苍茫楚天阔”的荆楚大地。他说:“其实,我十分迷恋春雨霏霏、山岚迷濛、偶尔几声鸡鸣狗叫的山乡村落。每当这时,我会感到一种全身心投入的陶醉。”张军先生还说过这样的话:“我喜爱武当山的神秘,三峡的雄险,黄山的奇绝,峨眉山的秀逸……这其间的建筑、植被、山路、舟楫、流云、薄雾都曾令我心旷神怡,也就成为了我笔下描绘的对象。这种描绘有笔、墨、水、色的表达,甚至有西画中光感的表现。”
 
  在画家张军先生的观念中,丝毫没有西方画家主客两分法,有的是中国画家的传统精髓,“亦物亦我”和“天人和一”的融汇。他无论画武当山、神农架,还是五岳、三峡,还是茫茫苍海、峥峥古树、滔滔山河,都无不深情地注入了他对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现实的感慨,他把这种魂魄和充满生机的民族精神都寄寓在高山巨川、大江大河的古老与壮丽之中。因此,其画作生动感人,超越前贤今人。这与他对山水画优良传统的继承、与他游走遍名山胜水的感悟关系至切。
 
  观张军先生的作品,可看出他对写生的理解、对艺术的深化过程。他作品的题材,多是山水,尤其是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具有鲜明的地理地貌特点和人文品味。他的画,笔法十分自由潇丽、运笔的方式在一气呵成中将画面表现得淋漓润畅。他的大山大水,以拙厚繁密的笔墨,表现出了大山的方中有圆的力度。为达此效果,张军先生别具匠心地处理了质与势、远与近、虚与实及以小见大的关系。就是在这种淋漓与运笔无疑的画面中,表现出精良的笔墨技巧。在不经意中令画面具有了包含着高深的美学意蕴。这就是张军先生绘画的基本特征。唐代王维在其《山水论》中有“观者先看气象,后辨清浊”之说。如他的作品《林壑清幽》、《闲将花雨洗溪山》《山谷之音》等,在远与近、虚与实的具体空间层次的营造中,他选择高度简练有力的笔触来刻画山、石、树、水和云气,有油画的凹凸感,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和力量。张军先生作画豪迈大胆,下笔直干,多用点染,大块图像不作细琢,着眼整幅布局。构图大局一经停当,只作细小画龙点睛式调整。画面中虽色系跳跃不大,但明亮的调子构成他山水系列画作的主轴,成为表达其宁静致远和追求山水“高远”气质的重要承载。如果说纯熟的墨法构成张军先生绘画中的血脉,那凌峻的笔法则构建了他绘画的骨骼。
 
  在张军先生眼中,山川河流不仅仅是明山丽水,而是艺术的思索和启示,他如同哲人一样,去感受那有着沉甸甸历史分量的天地山川。他时常垂立于岩峰下,静坐在河滩上,贪婪地吮吸着山崖岩壁的阳刚之气。似乎千仞之岩壁,中流之砥柱,斑驳之岩体才能表现生命之古老、人类之永恒、天地之苍茫、宇宙之玄妙。其实,山水画说到底就是民族生存的伟大空间和高昂精神的感情投射,是中国山水画的宝贵传统。对于深谙传统的画家而言,山水画就是自由旺盛的创造,是精神与自然阴阳相偕的蓬勃生气的统一,也是画家所创造的充满自豪与自信的精神家园。
 
  对于生活,他十分重视感受,他喜麻将,每当他创作灵感阻滞之时,便会与三五好友搓几圈,输赢不论,关键在于意趣;或深入大山深处,去领略那巍巍高山的魂魄。但他从不满足于写生,不满足于耳目一新,注重畅神悟道的东方哲学,用全副身心去感受那已与历史文化合一的内在精神。对于传统,他十分重视前人创造的艺术规律,思索前人表现在境象与精神、质与势、笔墨与功夫与天然中的艺术思维方式。他有一种大美情怀和以退为进的人生态度,这很难得。正因为他这种与世无争的至情至性,才成就了他的练达人生观,成就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如前所述,张军先生绘画风格的形成,除与他的个性、气度、天赋有关外,更多的是来源于他内敛谦和、不计得失的性格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来源于他对社会文化、对自然、生命不同寻常的感情与理解,来源于他对中国传统绘画本、真、精神的理解与追求,而这一切,无不与他执着的求道心态和修养息息相连的。
 
  可以说,张军先生很好地继承了传统,并沿着传统文化这一路径完成了他的艺术理想。书画界的许多同行在看了他不同时期的画作后,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艺术大家周韶华不但亲自为弟子张军画集撰写《胸中藏宇宙,笔下走风雷》赏析文章。欣慰的评价道:“张军与我同行四十年,言忠行笃,慎独自强;俯仰无愧大地,褒贬自有春秋。在他知天命之年显现出的他的艺术本色与为人本色的一致性,是很可贵的。在我诸弟子中他是佼佼者……”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评论张军的画说:“神山圣水孕育了张军的艺术生命,形成了他的艺术特色,他把客观的山和他心中的山,主观感受和笔墨语言结合起来,画出了山的苍茫与圣洁,浑厚与隽永。在传承古法的同时表现现代气息,以笔墨表现结构,以笔墨抒情达意。他给我们构建了一个个鲜明的武当山水。”书画评论家康巴汉子说:“张军先生深得国画精髓,不愧大家手笔,未来有极大地期待空间。用笔老辣沉畅,色彩浓烈纯练,构图疏密雅宜,深得国画‘三味’。在此,我寄望他不断超越自己与古人,遵循自然之道,成为艺术的探索者和智慧者。”


 
  哲学家斯宾诺莎说“一切规定都是否定!”艺术的前行就在于不断的否定。画家不可能一成不变地守着一种风格和图式,即使像我认为是老成持重的张军先生以写实为主要基调且成就不菲的著名画家也不例外。张军先生既有扎实的基础技术,熟练地掌握了绘画语言,又敢于大胆创新。
 
  近些年来,张军先生专项重大题材的创作。他与李文信、秦剑铭、陆一飞、施江城等九位画家合作的《三峡史诗》,一经问世,便好评如潮。他和画家施江城应国家有关部门邀请,创作三幅宏篇巨幅《高峡平湖图》,这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的美术工程,画作以史诗般的艺术记录着时代的变化,耸峙的山岳与澎湃的江流,宏伟的时代工程与壮丽的江山图景,在沧桑浑然的气息中洋溢着一种时代精神气概,是几年来巨幅画作中少有之精品。作品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收藏。
 
  如今,张军已是湖北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馆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文史馆馆员,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数次获奖。多次出访美国、荷兰、日本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并获得美国旧金山文化贡献奖和荷兰哥罗宁根国际文化交流大奖。其数百件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和个人、团体收藏。
 
  翰墨人生真雅士,自在云山是俦友。毫无疑问,张军先生属于实力派画家,已经进入到了中国当代的美术史,正走在登上艺术顶峰的路上,但他依然那么内敛,谦和,他对笔墨、题材、传统的理解和把握更趋精彩,表达的手段亦趋成熟老练,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和把握更是恰到好处。所以,我们有理由将张军先生作为一个典型个案来研究,认真地探讨一下他是如何生成中国山水画之境界的。这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文/杨府)
 
 
  张军简介:
 
  张军,又名末子,当代著名山水画家,一九五零年生于南京,就读湖北美术学院。师从周韶华先生。现为中国画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武汉市文史馆馆员,曾为十堰美协主席,武当画院院长,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有部分作品获奖。
 
  参加过武汉国际水墨画节,二、三、四届山水画展,获两次铜奖,中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第十一届新人新作展,跨世纪暨建国五十周年山水画大展,《三峡史诗》巨幅通景画九位创作者之一,中国扇面画展,画说世界遗产28巨幅作品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第二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参加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工程《高峡出平湖》——大坝合拢的创作任务。
 
  97年随湖北省美术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作品获旧金山文化贡献奖。荷兰哥罗宁根国际文化交流大奖,首届欧洲中国艺术大展,附日本中国画展等,2000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辽宁美术出版《张军画展》,湖北省名家作品集,台湾出版《国画名家百幅集》,《神龙故居》入选品集,被广东美术馆收藏。湖北电视台做专题(魂系武当——画家张军)。
 
  多年来作品常被海外多家艺术机构及名人士收藏。
 
(责任编辑:编辑部)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