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大礼包”来了
对接“赣服通”建设全省公共招聘平台 实现岗位与毕业生精准匹配 中小学教师计划招聘不少于10300人 省国资委监管省属企业计划招聘不少于3670人
2022年05月23日   14:39 | 来源:大江网

  又是一年毕业季,今年江西的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有哪些福利政策呢?5月22日,记者从省政府办公厅获悉,我省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我省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将通过搭建招聘服务平台,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未就业人群帮扶等举措,全力促进我省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组织用人单位参加校园招聘活动


  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各地各高校要广泛收集当地企事业单位、重大项目工程用人需求,筛选优质用人单位和岗位,分学科、分层次、分行业向高校推送岗位信息,组织用人单位参加校园招聘活动。对用人单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要尽快落实到位;对与高校共同举办的招聘活动,及时兑现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同时,完善市场化就业促进机制,建设对接“赣服通”的全省公共招聘平台,实现就业岗位与毕业生精准匹配,定向推送。面向在开发区、工业园区企业,开展高校毕业生对接产业链招聘专项活动。各级企业主管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组织引导用人单位积极填报岗位信息,筛选适合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扩大招聘规模,开展“毕业生进企业”“直播带岗”“千校万岗就业有‘位’来”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在疫情防控允许的条件下,分地区、小规模、多频次地组织线下招聘活动。


  ■引导毕业生在数字经济等领域灵活就业


  推动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科技园、创业园、创客空间等创新载体要安排一定比例场地向毕业生免费提供。各地要打造一批面向大学生的创业孵化基地,盘活现有资源,对入驻的毕业生创业企业,在孵化基地发生的物管费、卫生费、房租费等给予补贴。


  支持引导灵活就业。各地各高校要积极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就业岗位,引导毕业生在数字经济、文化创意、新媒体运营、平台经济等多个领域灵活就业。毕业年度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当月起,3年内按规定给予税费扣减。对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落实个体工商户用工、灵活就业人员中的重点群体按规定享受职业培训补贴和生活补贴范围政策。开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专项行动。


  ■一大批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


  2022年“特岗教师”计划招录不少于4800人;“三支一扶”计划招录不少于1800人,“西部计划”计划招录不少于300人。实施高校毕业生在城乡社区基层岗位就业支持计划,持续深化“校所合作”,安排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公共服务专岗不少于3000个,司法所司法辅助岗位不少于1000个。对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落实毕业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考研加分等政策。


  加大机关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力度。各地要挖掘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存量。全省中小学教师计划招聘不少于10300人,其中学前教育教师计划招录不少于2400人;医疗系统计划招录不少于3000人,其他事业单位计划招录不少于6000人,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不低于40%。


  继续挖掘国有企业用人潜力。省国资委监管的省属企业计划招聘不少于3670人。


  各地各高校要持续加大大学毕业生征集力度,坚决完成省政府、省军区明确的大学毕业生征集任务,全年大学毕业生征集不少于11000人。


  各高校要落实教育部下达的2022年研究生升学、普通专升本、第二学位招生计划,有效应对“双减”对师范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影响,统筹安排各类升学考试招生工作时间。


  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多方募集岗位资源,制定见习单位目录和见习岗位清单,努力实现募集的岗位数量比去年只增不减,计划组织的见习人数比去年只增不减。


  有效开发科研助理岗位。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实施各类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时,招聘更多优秀应届毕业生作为研究助理或辅助人员参与科研工作。用人单位与科研助理要签订聘用合同或服务协议,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科研助理的薪酬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各地各部门要尽最大努力挖掘政策性岗位潜力,专项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岗位不得低于40%。


  ■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帮扶机制


  对毕业前一年的7月1日至毕业当年的12月31日之间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技能培训且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各地各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建立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帮扶工作台账。对低收入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重点群体,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展重点帮扶,为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家庭毕业生提供至少3个就业岗位选择,力争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家庭毕业生100%实现就业。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要在7月底前完成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信息的衔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社区摸排力度,完善实名台账,提高信息准确率。畅通服务渠道,引导未就业毕业生通过线上登记平台、求职登记小程序等渠道主动登记。


  文/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章娜


(责任编辑:徐昀超)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