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有幸在蓟州紫瑞庄苑见识到“书二代”著名书法家宁书伦之子宁春圃先生。宁春圃1955年3月生于天津,自幼受书香世家熏陶,其父宁书伦为著名书法家,其成长成才之路深受家族教化影响,自幼便在父亲指导下临习汉碑,后专攻行书创作,坚持临池,勤奋不辍,其“书香门第”源流氛围为其书法启蒙开悟提供了坚实基础和肥沃土壤。
我们知道,汉代隶书碑刻临摹是书法研究的重要方向,主要涉及临摹技法、风格演变及艺术价值等方面,关键要点在于临摹技法。如,《礼器碑》以方整秀丽著称,临摹时需注意波磔挑法的节奏感,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而《张迁碑》则以古朴厚重为特色,横画舒展跌宕,结体略带扁形,章法紧密连贯。宁春圃谈到,临摹时对原碑理解的深化和艺术表达的创新很重要,汉碑临摹有助于理解汉字演变规律,通过比较汉碑与楷书结体差异,为研究、传承书法技艺提供了新课题、新视角。
上世纪90年代前,宁春圃先生主要临习《赵孟頫胆巴碑》《集王羲之圣教序》,2000年后,他潜心行书创作,其书法以行书见长,注重传统笔法融合个人风格,作品结构俊逸、气韵灵动。受父亲宁书伦指导传教,强调的是“遵循传统、博采众长”学书理念。我以为,对于创作方法论的研究,宁春圃先生的这些实践具有大而广的现实意义。今人学书法,由于与古人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也不同,因此,在创作方法上,就不能生搬硬套,步趋古人,而应当采用科学的、合乎理性的方法,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其作品笔法刚劲细腻,结构巧妙,兼具赵体风范与个人创新,尤以行书见长,代表作包括《春江花月夜》《渔歌子》等诗文扇面。其为人谦和低调,邻里评价为“厚道热情”,艺术造诣与品德修养兼具。
宁春圃先生谈到,何谓“创作”?那就是艺术家按照美的情趣、美的法则去进行探索、尝试的创造活动。现今艺术家搞创作,多以“创新”为时髦,其实呐,“创新”二字含意更加深刻!这其中,主要涉及“眼”“手”两个方面:“眼”即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手”即笔墨技巧和传统功力。一个书者一生的学书过程大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入帖”和“出帖”。“入帖”之目的在于熟练地掌握笔墨技巧并从中摸索出一套书法艺术的内部客观规律;“出帖”之目的在于从规律中获得创作上的自由,从而可以形成一种新的风格面目。“入帖”阶段以“手”为主,“出帖”阶段以“眼”为主。“入帖”不是目的,而是一种必要的手段。“入帖”容易“出帖”难,故“眼”在创作阶段极为重要。一位书法家应当时时处于“眼高手低”的状态,才能不断有所追求、有所进步。
宁春圃先生任职中国楹联学会及天津书法家协会、天津楹联学会会员,是天津南开书画院、李叔同书画院等机构成员,多次参与书画雅集及网络作品展,如2024年“艺苑撷英”书法作品网络展。其作品笔法刚劲细腻,结构巧妙,兼具赵体风范与个人创新,尤以行书见长,代表作包括《春江花月夜》《渔歌子》等诗文扇面。其为人谦和低调,被邻里评价为“厚道热情”,艺术造诣与品德修养兼具。其书法创作进入高峰期后,先后创作出大量的团扇、扇面作品,书写团扇折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墨池记,集多样书法作品于一体供给各界鉴赏。宁春圃先生将书法艺术与实用工艺品结合,大大提升了书法的大众欣赏价值。他重视社会活动,积极参与书法表演、商号牌匾题写等公益事项,推动书法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他并应邀为商号、饭店题写众多令人赏心悦目的牌匾。其所擅长创作的行书作品,被许多国内外机构及百姓个人广泛收藏,拥趸多多。其书法作品还被日本、马来西亚及联合国等机构收藏,获得广泛好评。(龙飞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