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歌嘹亮照见乡野新韵——从全国展演看基层文化发展的四重启示
2025年08月23日   14:11 | 来源:中国文信网

  一曲曲嘹亮村歌,唱响希望田野;一支支民间合唱团,舞动时代新韵。“村歌嘹亮”2025全国集中展演不仅是基层文艺的盛会,更是观察当代中国乡村文化活力的鲜活窗口。夏县城北社区梦之韵合唱团凭借动人歌声斩获“幸福好声音”称号,这份荣誉绝非偶然,而是夏县基层文化土壤肥沃、创作生态蓬勃的生动印证。作为亲历全程的文联工作者,我从这场文化盛宴中收获深刻启示,更清晰锚定了未来基层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方向。


2.jpg


  一、筑实阵地、激活源头,让文化种子在基层扎深根脉

  梦之韵合唱团从接到通知到站上国家级舞台,仅用短短时间便实现高效排练、精彩呈现,背后的关键支撑,是夏县文联在城北社区打造的“艺起来”志愿服务基地。这一平台不只是提供排练场地、乐器设备的“硬件空间”,更通过常态化专业培训、导师驻扎指导、跨团队交流研讨等“软服务”,让文艺资源真正流动起来,让群众的文艺热情彻底燃烧起来。

  这启示我们:基层文化阵地绝非“挂牌子、放音响”的形式工程,而应是融汇资源、孵化人才、激发创意的“文化摇篮”。未来需进一步推动“硬件+软件”双提升,既要完善场地、器材等基础配套,更要在专业指导下沉、交流机制搭建、数字技术赋能等方面深化突破,让每一个社区、每一个村庄都拥有能自我造血、持续生长的文化家园,让文化种子在基层土壤里扎得深、长得旺。

  二、立足本土、彰显特色:让地域文化成为创作富矿

  展演舞台上,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48支代表队,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文化魅力——陕北民歌裹挟着黄土高原的粗犷豪迈,江南小调流淌着水乡的温婉清澈,边疆舞乐洋溢着民族风情的热情奔放……每一首村歌都是一方水土的“深情自白”,每一段表演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

  这深刻表明:基层文艺创作绝不能脱离乡土搞“千村一调”,唯有深挖本地文化富矿,才能创作出有温度、有灵魂的作品。文联组织应主动牵头开展“一村一品”文化普查,系统梳理民间传说、传统技艺、红色故事、乡村新变等资源,建立地域文化档案;同时鼓励创作者用乡亲熟悉的乡音、乡景、乡情,将本土元素融入歌曲、舞蹈、戏剧等多元形式,让文化传承扎根乡土,让文艺创新点亮乡村。


3.jpg


  三、志愿结对、精准赋能,构建“送-种-创”文化服务新生态

  基层文化繁荣,不能只停留在“送文化”的单向输送,更要实现“种文化”的能力培育、“创文化”的活力激发。夏县探索的“艺匠归乡•文润桑梓”志愿服务结对机制,正是破解这一问题的宝贵实践——通过专业文艺工作者志愿与乡村、社区结成帮扶对子,开展“订单式”服务:既定期送去高质量演出、普惠性培训(送文化),更聚焦培养基层文艺骨干、孵化本土文艺团队(种文化),最终激发群众自主创作反映自身生活、表达真实心声的作品(创文化)。

  这种模式变“一次性投喂”为“长期性陪伴”,变“单向输出”为“双向赋能”,让基层文化从“外来输入”转向“内生增长”。未来需大力推广这种精准化、陪伴式志愿服务,建立结对帮扶档案,完善文艺志愿者激励政策,让专业力量真正沉到基层一线,让基层文化能自己“长出来”、“活起来”。

  四、协同联动、凝聚合力,构建基层文化发展共同体

  梦之韵合唱团的成功,是多方力量协同发力的结果。从山西省文联的统筹推荐,到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资金支持与政策保障,再到社区志愿者的后勤服务与群众的自发助力,多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最终托举这支草根团队登上全国舞台。这充分说明:基层文化繁荣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一部门、某一方力量难成气候,必须打破部门壁垒、激活社会参与,构建“政府引导+文联助推+社会协同+群众共创”的发展格局。未来,文联需更充分发挥“枢纽”角色——向上对接优质资源、争取政策支持,横向联动教育、企业、媒体等多方主体,通过举办区域性文化节赛、推动文艺支教常态化、引入企业公益赞助等方式,为基层文艺团队搭建更大舞台,为基层文化发展注入更鲜活的水源。


4.jpg


  “村歌嘹亮”的余音尚未消散,基层文化建设的新征程已在脚下展开。站在此次展演的新起点上,我们更需持续厚植文化土壤、激扬创作活力、强化协同机制,让文化之花绽放在每一片乡土,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为“一园三区两福地”的宏阔图景,渲染上更加璀璨、更有温度的文化底色!(薛会兵)

(责任编辑:李俊)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