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微网格” 激活“神经末梢”
——十八顷镇东营子村以党建引领 绘就乡村善治新图景
2025年07月19日   13:56 | 来源:中国文信网

  在乡村振兴的浩瀚星空中,内蒙古商都县十八顷镇东营子村如一颗璀璨星辰,以党建为舵、治理为帆,在人口老龄化、常住人口稀少的治理困境中破浪前行。这里9156亩耕地与5673亩林地交织成生态底色,21名党员如星火般散落在170户独居老人的生活里,用“微治理”编织出基层治理的温暖纽带。一、党建引领:点燃治理“红色引擎”


  功能性党小组:精准发力的治理单元


  东营子村以地域和任务为经纬,将党支部划分为东营子、红红梁2个党小组,如同两颗“红色引擎”,驱动矛盾调解、平安巡逻等专项工作。党员联包联重点户,为精神障碍患者、困难家庭送去生活关怀;在宅基地纠纷中牵头组建专班,联动司法所、派出所资源,将矛盾化解在萌芽。党小组会议上的案例分析与技能培训,更让党员成为调解矛盾的行家里手。


  资源整合:凝聚治理合力


  党组织如磁石,将分散的人力、物力汇聚成河。在解决独居老人生活需求时,村“两委”统筹党员、志愿者力量,协调镇级资源增设保洁员岗位,既改善村容村貌,又帮扶困难家庭。这种“握指成拳”的协同模式,打破了传统治理的碎片化困局,让治理效能如春水般奔涌。


  二、综治平台:筑牢治理“第一道防线”


  村级综治室:矛盾化解的“前沿阵地”


  村委会一隅改建的综治室,是守护乡村安宁的“智慧中枢”。通过“党小组+专职网格员+联户长”机制,网格员如“侦察兵”般穿梭在田间地头,联户长以每10-20户为单元编织覆盖网,实现矛盾“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自运行以来,累计调解纠纷5件,开展法律咨询3次,让“小事不出村”成为治理常态。


  联户长队伍: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


  从党员、退役军人中选出的5名联户长,是村民的“贴心管家”。他们走街串巷收集民情,以“老张家的羊圈该修缮了”“李婶的药快吃完了”等细节入手,用温情化解隔阂。一次巡逻中,联户长发现独居老人王大爷家中电线老化,及时上报并联系电工检修,避免了火灾隐患。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东营子村上演。


  三、多元共治:激活乡村“一池春水”


  集体议事:唤醒村民自治意识


  定期召开的“板凳议事会”上,村民们围坐一圈,从牛羊粪便清理到环境整治,从孝老爱亲到移风易俗,每个建议都被认真记录。增设保洁员岗位的故事,正是源于村民对环境卫生的热议。这种“我的村庄我做主”的民主实践,让治理从“被动执行”变为“主动参与”。


  文艺浸润:滋养文明乡风


  村口大舞台上的晋剧清唱、村史馆里的老物件展览,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相映成趣。村民自编自导的小品《老张家的新生活》,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宣传政策,台下掌声与笑声交织,法治意识与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生根。


  东营子村的治理实践,恰似一幅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从“红色引擎”到“神经末梢”,从“智慧中枢”到“毛细血管”,每一笔都勾勒着党建引领的深邃脉络,每一划都浸润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智慧。当独居老人老有所依、矛盾纠纷化于无形、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治理效能的提升,更是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这,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中国答卷。(穆锴)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