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非遗博览会 | 鲁绣传承人徐秀玲: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2022年08月28日   10:47 | 来源:文旅中国

  在济南举办的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鲁绣唯一的代表性传承人徐秀玲在家门口为大家展现了鲁绣的精湛技艺。


  据介绍,鲁绣是中国名绣,是山东省政府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绣种之一,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有别于其它刺绣,是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地方绣种,是济南特有的高档艺术品。1978年始至今,徐秀玲以针代笔专职从事鲁绣(发丝绣)创作,许多绣品作为元首级国礼赠送国外政要,作品深受成功人士及收藏家青睐。鲁绣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品种是“济南发丝绣”。在清朝出版的《顾绣考》一书中就有“远绍唐、宋发丝绣之真传”的记载。最早的发丝绣传世珍品是南宋的《东方朔像》现藏于英国伦敦博物馆,该作品长一市尺,宽八寸。


  1978年始徐秀玲任职于原鲁绣集团研究所,以针代笔专职从事鲁绣(发丝绣)创作。为了传承鲁绣(济南发丝绣)这一古老艺术,徐秀玲自己成立了徐秀玲鲁绣艺术工作室(鲁绣坊),并出资带徒传承鲁绣。


  徐秀玲从业尊崇“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注重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绣作品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鸟兽均是绣制的题材,有独到的功力及质感。作品善长表现中国书画水墨效果,生动自然,逼真传神;人物注重写实,传达精神;花鸟、山水、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作品风格清隽淡雅、粗犷中见精微,独特的工艺使绣品看上去犹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韵味十足。


  在尊重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对发丝绣的工艺进行研究、创新,总结出一套能加强绣品表现力的技法。经过多次的实验,改进了发丝绣的装裱工艺。解决了过去绣出的是精品,装裱完后变废品的历史技术难题。


  目前从事手工绣制发丝绣的人员寥寥无几,且从业人员年龄大,使得鲁绣发丝绣技艺渐失,并且由于年龄问题也难及在鲁绣技艺上进一步提高水准;过去作为主要鲁绣生产企业单位的传带方式及制作工艺也存在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徐秀玲进行了鲁绣技术工艺改进,进行了技艺创新:通过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徐秀玲在近十年中,为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阅读了大量的美学专业书籍,并针对传统发丝绣技艺,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改进。突破以“齐”为标准的衡量尺度,借鉴苏绣“乱针”绣法带来的灵感,根据原创作品神韵,绣制时针法错落有致,使画面层次丰富、立体,粗犷中见精微。


  如创新作品:《鹊华秋色图》整个长卷既体现了气势壮阔,又突出了细腻精微之处,艺术语言纯粹,使鹊华一带山水在画面中呈现出浓郁的生命原色,鹊华山水的清奇灵秀跃然于卷上。鹊华秋色绣品是传统鲁绣发丝绣技术的创新之作,也是徐秀玲女士发丝绣艺术的生涯的新起点。作品2010年获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银奖。


  近几年来主要新作有:《先师孔子绣像》《孔子绣像》《鹊华秋色图》《王羲之》《六骏图》《鹰击长空》《奔马图》《东方朔》《达摩》《簪花仕女图》《纳福迎祥》《藏原放牧》《猴趣》《竹石图》《以介眉寿》《寿星》《鹤舞千年》《中秋帖》等作品,其中多项作品获国家级金银奖、省级金奖。(作者:邱慧、何杰)


20220826060904295.jpg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