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府谷公安:“指尖”小警务 做亮大民生
2022年09月21日   10:35 | 来源:中国文信网

1.jpg


  “真是便捷,足不出户就把户籍办好了,省时又省力!”8月31日,榆林市府谷县公安局庙沟门派出所辖区居民闫先生通过企业微信联系民警,称自己要为小孩上户,但因各种原因不能到派出所办理,得知这一情况后,民警立即和闫先生进行沟通联系,第一时间为其办理了户籍业务。


  这一便民服务是府谷公安利用“智慧指尖警务”平台精准服务的一个缩影,这背后,是府谷公安聚焦建设“百强公安”新目标新定位,针对传统公安基础工作模式弊端和警力相对不足的现状,推行实施“群众不跑腿、民警少跑腿”警务效能改革,借力政务微信平台,创新推出“智慧指尖警务”,探索出一条现代科技应用与传统警务模式融合创新的路子。经过半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精准防范、便捷服务、实时采集、动态管理”的“零距离”警务工作模式,已成为警民“连心桥”、平安“前沿哨”、反诈“快递员”和社会“减压阀”。


2.jpg


  创新服务群众新方法


  “关键时刻还的看你们公安民警,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民警察的高效和热忱,非常感谢你们!刘女士说到。今年4月,榆林府谷县中心城区开展疫情防控封控演练,刘女士尝试通过“智慧指尖警务”平台向城关派出所社区民警求助,自己孩子拉肚子,因疫情防控演练买不到药,得知情况后民警迅速协调将药送到刘女士手中。


  按照“数据在云上、服务在网上、运用在指尖上”的思路,将业务办理、报警求助、纠纷化解、投诉建议等公安服务类项目转移到微信对话窗口,利用“人工+AI智能回复”实现了与群众24小时的“面对面”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群众意见诉求,打造一站式满足群众服务需求,线上实现业务办理、线索举报、问题解答等多种功能的平台,最大限度节省群众的办事时间和成本,让服务群众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警民关系得到进一步密切,实现“群众不跑腿、民警少跑腿”的工作目标。“智慧指尖警务”平台推广应用以来,目前已添加辖区居民13.3万人,共受理回复群众咨询46.9万余人次,为群众办实事487件。


3.jpg


  构建基层治理新模式


  今年7月,榆林府谷镇居民郝先生通过企业微信联系到警务室民警,自己丢失驾驶证和身份证,心里万分着急,向民警求助。民警通过“智慧指尖警务”平台1小时后便将郝先生的丢失的证件找回。郝先生感叹,“本来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真找回来了,民警办事效率真高!”


  公安之“治”,首在基层。各派出所结合辖区实际,通过“智慧指尖警务”平台添加辖区行业场所从业人员、一般群众为好友并组建警企共建群、行业场所交流群等各类群聊,能够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有力的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工作中,推行重点单位、行业场所“实地+线上”日常管理模式,民警在现场检查的基础上,通过线上复检抽查、整改视频图像上传等方式,及时、便捷开展日常监管、台账更新等工作,实现了安全管理便民利警,有效节约警力、精力,切实为基层减负增效的良好局面。“智慧指尖警务”平台投用以来,动态检查行业场所、重点单位2870家次,化解矛盾纠纷149起,各类可防性案件数同比下降25.3%。


  打造防范宣传新阵地


  今年6月,城关派出所民警通过“智慧指尖警务”接到辖区居民石某某、郭某求助称,有人打电话自称榆林市公安局民警,要求二人配合调查。民警调查发现,来电号码是诈骗电话,立即制止了石某某、郭某准备配合调查的行为,并向其讲解了有关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手段和防范知识,成功阻止了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


  工作中,按照“面对面”“应加尽加”的原则,将辖区16至70周岁重点年龄段群众逐一添加为民警“微信好友”,并按照“两代表一委员”、行业场所从业人员、工作对象、一般群众等9大类81小类实行标签分类,同时逐一注明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同时,根据治安形势,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利用标签分类,一键搜索需要提醒的群众,按地域、行业等精准推送相关安全防范知识和典型案例,避免了大水漫灌式宣传给群众带来的“受众疲劳”。特别是针对重点人群,可通过“签收确认”功能进行反复提醒,切实提高了防范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精准、便捷、常态防范宣传。同时,实时开展线上反电诈预警,及时劝阻电信诈骗。今年以来,利用“智慧指尖警务”平台积极推送各类反诈宣传视频30个。推送反诈宣传、安全防范、疫情防控等各类信息4万余条,受益群众达到10万余人,电信诈骗发案数同比下降24%。


  “智慧指尖警务”工作的走新走实,不仅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通道,密切了警民关系,而且解放了基层民警的工作压力,缓解了警力不足的现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供稿/榆林市公安局 组稿/尹涛 编辑/汪文瑞)

(责任编辑:筱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