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花已盛开,人与人之间有温度
2023年08月16日   16:56 | 来源:中国文信网

  农村的学校里没有豪华的大舞台,也没有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却有一个忠于职守,为学生梦想不顾一切的老师。《远山花开》这部电影是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电影,讲述来自江苏的支教老师与秦岭深处的陕西留守儿童之间的爱与成长。


  老师在教学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成绩、班级的荣誉、自己的利益等,在这些选择面前,没有最重要的,只有自己对于每一个事情的衡量。在影片中,刘晓慧作为老师,她认为孩子心智的成长与人格的发展比考试的分数或是名誉更加重要,于是义无反顾地做起了孩子个性发展的引导人,与夜里独自弹琴的小男孩作伴,彼此交流心声,带领孩子们去城市的大舞台,为孩子们的心灵铺路架桥。


  孔子曾语“学而不厌”,学而不厌一般是说学习不能厌烦,但也可以用来说教师。教师是孩子学习成长的指路人,在学习上也不能松懈,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也要做到孜孜不倦,不知厌烦。如今全社会范围内都在提倡建立学习化社会,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我们要想保持长久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勇于突破和创新,虽然说教师只是引路,孩子的学习要靠自己,但是教师应该比孩子会的增加深奥,内化于心,也注重经验的积累。


  在影片《远山花开》中,时局不断发展,刘老师在这些事情中不断反思,带着学生不断前行,“哪里有磨难,哪里就有勇敢”,一次次的前进,促使师生相互成长,共进退,外人的建议只是建议,真正的选择是自己内心经过的深思熟虑。不断思考,学而不厌,才能掌握成长的秘语。


  “诲人不倦”是说耐心地、不厌倦地教导别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做到循循善诱,有耐心的教诲自己的学生。一是刘晓慧通过音乐教育、喊山、参加合唱比赛等对乡村儿童进行心理的启蒙,特别是对张承峰的救治。张承峰因为母亲去世而心理蒙受创伤,他形单影只、举止怪异,长期不开口说话;刘晓慧等人通过多重的计划和努力,终于打开了这位自闭多年的少年的心扉,让他开口。


  在远山之中传出来的是充满爱和希望的歌声,是用真心感化乡村留守儿童,相互治愈相互成长。无论在都市还是在乡村,走出心理的阴霾,是现代人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对心灵的救赎比身体的救赎更加迫切。本片亦在治愈心灵,刘晓慧来大麦村支教的最初动机便是为了获得心灵的救赎,特别是遇到神奇的小男孩张承峰,与其说是刘晓慧成就了张承峰,不如说张承峰治愈了刘晓慧。


  说到小男孩张承峰爬上树端看风景,便会让人想起电影《怦然心动》,在《怦然心动》中,小女孩也经常爬上树的顶端,树的顶端有什么,其实世界都没有变化,变得是角度,在大树的顶端,视野变得开开阔,世界变得安静,无人打扰,树是向上生长的,正如人,也是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爬上树,与大树一起见证高度,心境自然会不同,也许是大树吧,张承峰和《怦》中女孩都显得不同。刘老师并没有因为刘承峰的与众不同而歧视他,而是用充满爱的“慧”眼去观察,去抚慰,去点亮小男孩儿,在每个充满爱的活动中充满鼓励,以至于刘承峰最终自信而又婉转地演绎起那首美丽歌谣——《远山花开》。


  远离城市的喧嚣,留守儿童们独自在山区角落里被世界遗忘,被时间遗忘。他们从小就接受现状,接受贫困,接受辍学,接受家庭的变故等,被外界强迫去成长,扛起一片天。《远山花开》有温度、接地气、情感真挚地用教师的关爱和智慧走进偏远地区学生的内心,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图文/彭妙兰 编辑/筱枫)


(责任编辑:刘易雄)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