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十堰:以战略支点建设撬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
2025年03月20日   19:41 | 来源:中国文信网

  作为鄂西北重要战略支点城市,湖北十堰正以"十四五"规划收官战为冲锋号,以"十五五"前瞻谋划为指挥棒,在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的交汇处,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这座因车而兴、因水而荣的山水之城,正以二次创业的魄力重塑发展坐标系,在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十堰实践中标注出支点城市的新高度。


  一、创新驱动:重塑产业发展的底层逻辑


  在汽车产业转型的十字路口,十堰展现出壮士断腕的勇气。东风商用车智能总装车间内,AGV物流机器人沿着磁条轨道精准穿梭,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时监控着上千个生产节点,传统重卡制造正经历数字化重生。更为重要的是,十堰将产业触角伸向新能源赛道,远景动力零碳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磷酸铁锂电池、氢燃料电池等产业链项目相继落地,形成传统制造与新兴产业的"双轮驱动"。202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30%,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20%以上。


  二、生态筑基:书写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


  丹江口水库碧波荡漾,这里每滴清水都承载着"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政治责任。十堰创新实施"生态银行"机制,将分散的林业资源整合为可交易的生态资产包,已完成碳汇交易额超3亿元。在环库区生态经济带,智慧农业示范园里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武当山茶旅融合示范区年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生态颜值"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价值"。全市森林覆盖率已达73.5%,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0%以上,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特色路径。


  三、区域协同:构建开放发展的立体网络


  十堰深谙"支点撬动"的发展哲学。郑渝高铁开通后,"十堰—襄阳—南阳"城市圈形成2小时经济圈,年货物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在"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中,十堰主动对接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共建汽车产业创新联盟,实现130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中欧班列"十堰号"常态化开行,跨境电商产业园吸引200余家企业入驻,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超40%,昔日"山城"正在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十堰作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具有独特地位的城市,兼具工业根基、生态屏障、文化底蕴和战略价值,其未来发展需立足自身优势,破解瓶颈,在多方面为支点建设形成突破性思路:


  一、锚定“国家使命”,强化战略支点地位


  1、守护“中华水塔”生态担当


  以丹江口库区为核心,打造全国水源地保护示范标杆:


  (1)推动库区全域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专项支持,发展“水经济+”产业(如高端饮用水、水文化研学);


  (2)建设国家级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发展碳汇交易,探索“生态银行”模式,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2、扛起“汽车强国”转型重任


  (1)依托东风商用车基地,向新能源、智能网联方向升级,打造氢能汽车、特种车全产业链;


  (2)建设国家级汽车零部件创新中心,吸引电池、芯片等关键领域企业集聚;


  (3)推动“汽车+文旅”融合,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如三线建设博物馆)、无人驾驶体验区。


  二、深挖“文化富矿”,在差异化、融合化、国际化上构建全域文旅新格局


  1、打造“武当+”超级IP,深化文旅融合


  (1)文化活化:开发太极养生、道医康养、古建筑修复体验等产品,结合《汉水丹心》等文艺作品,构建沉浸式文化场景。


  (2)数字赋能:与故宫合作推进武当山文化遗产数字化,建立线上虚拟博物馆,并通过《黑神话:悟空》类IP联动,实现“线上流量转化线下消费”。


  2、构建“山水道城”全域旅游体系


  (1)资源整合:串联武当山、丹江口水库、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设计“问道武当—探秘恐龙—汉江游船”跨区域线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2)城乡联动:发展房县黄酒非遗体验、竹溪民俗巡游等乡村旅游,形成“核心景区+特色小镇”互补格局。


  3、强化区域协作与品牌营销


  (1)区域联盟:与神农架、西安共建“秦巴生态文化旅游带”,共享客源与宣传渠道,避免同质化竞争。


  (2)国际推广:利用世界武当太极大会、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如TikTok)推广武当文化,吸引国际游客。


  4、破解生态与人才制约


  (1)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中央对水源地的财政转移支付,探索碳汇交易、生态银行等市场化补偿模式,反哺文旅开发。


  (2)人才引育:联合高校开设旅游管理、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引进高端文旅策划团队,提升服务品质。


  5、打造“东方文明探源”超级IP


  (1)以“郧县人”遗址、恐龙蛋化石群、楚长城等为核心,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2)建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策划“人类起源”“恐龙秘境”主题沉浸式体验项目。


  6、升级“仙山秀水”文旅矩阵


  (1)推动武当山与丹江口、神农架联动,打造“世界道文化养生度假区”;


  (2)开发汉江、堵河生态廊道,建设国际级水上运动基地;


  (3)活化上津古镇、郧阳府城,重现“茶马古道”“汉江商埠”历史场景。


  7、创新“民俗经济”消费场景


  (1)将七夕文化、女娲传说转化为实景演艺、国潮文创;


  (2)以房县黄酒为核心,建设非遗工坊集群,打造“中国黄酒之乡”品牌。


  8、展望:从“资源大市”到“文旅强市”。十堰需以“武当突破”为引擎,通过差异化产品、数字化创新与区域协同,将生态约束转化为绿色竞争力。未来,若能有效激活“仙山、秀水、汽车城”的复合价值,十堰有望成为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文旅增长极,并在湖北省“一主两副多极”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实现从“区域名片”到“世界目的地”的跨越。


  三、激活“区域枢纽”,重塑鄂豫陕边界中心


  1、建设“秦巴走廊”立体交通网


  (1)争取西十高铁、十巫高速等干线贯通,形成“十字型”高铁枢纽;


  (2)开发汉江黄金水道,联通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陆海通道。


  2、打造“跨省协作”产业飞地


  (1)与西安、南阳共建新能源汽车、生态农业协同创新区;


  (2)利用“南水北调”纽带,与京津冀共建绿色产业合作示范区。


  四、培育“新质生产力”,开辟绿色增长极


  1、发展“水光氢储”清洁能源体系


  (1)利用丹江口、黄龙滩水电站优势,布局抽水蓄能、光伏互补项目;


  (2)建设鄂西北氢能产业基地,服务商用车、船舶氢动力转型。


  2、构建“生态+”特色农业链**


  (1)推广丹江口柑橘、武当道茶等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智慧农业、定制农业;


  (2)开发“药膳同源”康养产品,链接武当中医药文化。


  五、创新“山区治理”,探索共同富裕路径


  1、推进“数字赋能乡村振兴”


  (1)建设秦巴山区数字物流中心,打通农产品出山“最后一公里”;


  (2)培育“乡村CEO”,发展民宿聚落、非遗工坊等新型集体经济。


  2、打造“中国康养旅居目的地”


  (1)利用高森林覆盖率、富氧环境,建设全龄化康养社区;


  (2)开发“候鸟式”旅居产品,吸引京津冀、长三角避暑客群。


  十堰在支点建设上突破,需以“生态优先、文化铸魂、产业跃迁、区域联动”为纲,从“资源输出型城市”转向“价值赋能型枢纽”,在守护国家战略安全的同时,成为中西部绿色崛起的样板。通过“水、车、山、文”四维共振,十堰有望从“鄂西北门户”升级为“中国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融合创新示范区”。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历史交汇点,十堰以支点建设的杠杆效应撬动发展势能,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命题。当武当山巅的晨光映照在智能工厂的玻璃幕墙上,当汉江之滨的清风拂过生态茶园的青翠,这座城市的蝶变故事正在书写新的篇章——这不仅是地理坐标的支点跃升,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在新时代的长卷上,十堰正以战略定力绘制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样本。(作者:万义早)

(责任编辑:洪鸿)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