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竹罐藏匠心 五代传承《非遗工匠》探秘
2025年11月14日   17:22 | 来源:中国文信网

  11月12日,中国文信网《非遗工匠》栏目组编导刘娟、邱玉娥专程走进黄氏中药竹罐工坊,与第五代传承人黄书第深度对话,用镜头记录这门始于清代、延续200余年的古法疗愈技艺。


黄4.jpg


  工坊内,阳光透过木窗洒在整齐排列的紫竹罐上,泛着温润的光泽;墙角的老木架上,摆放着泛黄的祖传药书与磨损的制罐工具,沉淀着五代人的匠心。“这门手艺是祖上留下来的宝贝,清道光年间我太祖公偶然习得竹罐技法,又结合本地草药特性改良配方,慢慢形成了黄氏独有的中药竹罐疗法。”黄书第手持一枚打磨光滑的竹罐,指尖轻抚罐身纹理,话语里满是对传承的敬畏。从最初仅有的6味草药配方,到如今凝聚五代人临床经验的38味药材专属配方,黄氏中药竹罐疗法在时光沉淀中不断完善,始终以“调理肩颈腰腿痛”为核心,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自幼跟随父亲学艺的他,12岁便开始辨识药材、练习打磨竹罐,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工坊,谈及传承现状,他直言:“老手艺学起来苦、耗时长,光是认全药材、掌握火候就得三年五载,现在愿意沉下心钻研的年轻人太少,我就想通过栏目让更多人知道它、喜欢它,不让祖宗的智慧断了根。”


黄3.jpg


  作为栏目组重点探访的非遗项目,黄氏中药竹罐与普通拔罐的差异,核心藏在“中药炮制”的匠心工序中。栏目镜头下,黄书第完整展示了技艺流程:选材环节,他从堆积的紫竹原料中反复甄选,只留取生长5年以上、质地坚韧的竹段,“年份不够的竹子纤维松散,吸不住药气也经不住蒸煮”,他一边用尺子精准量取直径2~5cm、长度6~12cm的部分,一边向编导解释选材门道;随后以传统锛子手工切割成筒,端坐案前手持细砂纸,从罐口到罐身一遍遍顺时针打磨,直至触感细腻无棱,“罐口要是有毛刺,会磨伤皮肤,老手艺就得讲究个细致”;炮制阶段,大铁锅内的中药汤正咕嘟冒泡,当归、川芎、独活、杜仲等38味药材的香气弥漫整个工坊,黄书第将打磨好的竹罐缓缓放入锅中,“火候得保持文火,煮够70分钟才行,时间短了药气渗不进竹纤维里”,他不时用长柄工具搅拌竹罐,确保每一枚都能均匀吸附药气;施术现场,他先为体验者搭脉辨证,在肩颈病灶区用记号笔精准标记5~8个点位,手持特制小瓷针轻刺表皮,再迅速将温热的药竹罐吸附其上,罐内瞬间形成负压,皮肤随之微微隆起。“负压拔浊、热力通络、药气渗透,三者结合才能发挥功效。”黄书第介绍,单次调理仅需20分钟,多数患者两三次后就能感受到明显改善,这也是老手艺能流传至今的关键。


黄1.jpg


  “黄老师,您祖传的药书里有没有特别的记载?”“这些药材的配比是一成不变的吗?”拍摄过程中,编导刘娟、邱玉娥全程紧跟,近距离捕捉每个细节,并不时抛出疑问。黄书第从木架上取下一本线装药书,页面上密密麻麻的毛笔字迹记录着历代配方调整:“我祖父那辈加了艾草,我父亲又根据现代人的体质添了丹参,老手艺不是墨守成规,得跟着实践调整,但核心的炮制方法不能变。”当被问及最难忘的传承故事时,他回忆道:“小时候跟着父亲去山里采药,遇到暴雨被困在山洞里,父亲还在教我辨认崖壁上的独活,他说‘手艺是根,药材是本,少了哪样都不行’,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黄5.jpg


  《非遗工匠》栏目始终以“记录匠心、传播非遗”为核心,此次探访通过沉浸式拍摄,完整呈现了黄氏中药竹罐从原料甄选、手工制罐到中药炮制、辨证施治的全流程,让观众直观感受非遗技艺的严谨与温度。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黄氏中药竹罐既延续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又保留了手工技艺的独特质感。黄书第表示,未来将借助栏目影响力,整理完善祖传技艺资料,开设线下体验课、线上教学视频,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老手艺,让200年非遗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生。(邱玉娥、刘娟)


(责任编辑:苏先花)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