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中国文信网南阳发布厅《历史微课堂》农耕民俗收藏特辑中,刘国方馆长带大家走进一件承载着时代记忆的“镇馆之宝”——鼎子床。这件馆内最大的藏品,不仅是传统木工技艺的巅峰之作,更藏着旧时农耕社会的家族实力密码,为观众揭开民俗文物背后的历史玄机。

据刘馆长介绍,鼎子床是传统木工技艺的集大成者,构造复杂精巧,装饰极尽华美。床身以历史典故、吉祥祈福、多子多福等寓意为核心纹样,通过镂空雕、浮雕、芽子等纯手工工艺精雕细琢,每一刀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与巧思。在旧时,鼎子床绝非普通家庭所能企及,它既是身份的象征,更是经济实力的直接体现:仅有三二十亩耕地的小地主,无力将其作为女儿陪嫁;唯有拥有百亩以上耕地的大户人家,才有能力斥巨资打造——一架优质鼎子床,需技艺精湛的木工耗时一年多才能完成,其珍贵程度不言而喻。

图左:主持人 刘娟 图右:馆长 刘国方
这架珍贵的鼎子床,由刘馆长从西峡一位古董商手中悉心收购,前后耗费近万元,如今成为馆内农耕民俗收藏的核心展品。它不仅见证了传统木工技艺的辉煌,更折射出旧时农耕社会的生活图景与价值取向,为研究南阳地区乃至中原农耕民俗文化提供了鲜活的实物例证。

在《历史微课堂》中,刘馆长特别强调,收藏农耕民俗物件的意义,在于留存即将消逝的传统记忆。这些承载着匠心与文化的老物件,是连接过去与当下的重要纽带,能让更多人通过触摸历史遗存,读懂传统民俗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让古老的农耕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张清波)



















京公安备11010102004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