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逵营村的“千年古镇铜瓦店农耕民俗博物馆”正式落成。这是刘老师多年心血的结晶,也是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里程碑。
据了解,刘老师多年来潜心收藏农耕民俗文物,藏品数量不断增加,原本分散存放在瓦店街周边的闲置房屋中,不仅占用大量空间,也难以系统展示。为了给这些老物件找到一个合适的“家”,他四处寻找合适的场所。
在多次考察无果后,刘老师想到了老同学鲁国甫。2012年,鲁国甫响应省政府新农村建设号召,对逵营村进行了社区改造,因决策失误留下了一批未售房屋,由其子鲁明鑫管理。起初,刘老师因面子问题不愿直接开口,还担心未来馆的可持续运营。最终,他委托学生兼同事蒋敬浩出面协商,并明确了两个原则:一是博物馆为公益性,不追求商业收益;二是由刘老师负责建设和初期运营,未来交鲁明鑫代管。
蒋敬浩向鲁家父子说明建馆意义后,得到了积极回应。他们将社区中最好的一栋三层半拐角楼——当时正作为养老中心使用——无偿提供给博物馆使用。为支持文化事业,养老中心主动腾退。2020年5月1日,双方正式签订免费使用合同。
原本刘老师只期望几百平方米的旧房子,最终却获得了由12套单元房组成的1200平方米空间,外加第四层200多平方米的房间。拿到钥匙时,他激动地表示:“得多少东西往里放呀!”
2020年,刘老师办理退休手续,并将13万元住房公积金全部投入博物馆建设。他与蒋敬浩四处收购藏品,足迹遍布周边县市、乡村、物流园,北至洛阳,东到山东,并远赴西安、深圳、南京等地考察博物馆,学习藏品陈列、图片制作和物品标注等专业知识。
如今,这座承载着浓厚乡土情怀的博物馆,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了解农耕文化的窗口,也为年轻人传承历史提供了重要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文信网南阳发布厅特邀请刘国方先生担任客座发布厅嘉宾,这既是对他个人多年文化保护工作的肯定,也为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苏先花、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