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坊老师讲健康|八年不生病的秘密:“四通”“一正”“四平衡”
2025年11月17日   09:11 | 来源:中国文信网

  五一假期,又逢雨天,应身边亲朋好友请求,分享一下自己八年不生病的亲身经历和秘密,希望能够帮到大家!我不喜欢写长文章,也不想写专业知识,只想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经过认真回想、思考和整理,我感觉八年来让我重拾健康的秘密还真的有。在思想观念方面:一是思想重视,爱好学习,主动考取营养师证书;二是方向正确,内省而不外求,相信身体,善待自己,我的健康我做主;三是尊天道,重生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做健康的行动派;四是因上入手,根上发力,补充营养,修复器官,提升免疫力,增强治愈力;五是自律,坚持,疗愈自己,帮助别人,传播健康,履行职责使命。


a48bb940c2567cfd4e37b47f3bd45c04.jpg


  调理修复方面做到:“四通”、“一正”、“四平衡”,让我获得了真正健康,找到了健康的秘诀。“四通”:一是肠道要通。肠道是人体第二大脑,90%的毒素垃圾从肠道排出,80%的营养从肠道吸收,70%的免疫力来自肠道,这就是肠道“987”原理。所以,每个人的肠道首先要通,以确保每天体内产生的粪便、垃圾、毒素能及时排出,否则长期便秘、腹泻可能引发肠道癌症。同时,微生物与人体共生,肠道有益菌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人体健康与否和寿命长短。


  二是经络要通。经络看不见,摸不着,但客观存在。而且气滞、血瘀、毒素累积等就会导致经络不通,从而引发心脑血管、颈肩腰腿痛等疾病。所以,人体经络就像公路、铁路一样不能不通,是气机高速通道畅通为本。


  三是气血要通。气血为生命之本,互为表里。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养生就是养气血,气血畅通,百病消。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以,让气血畅通是养生之要。第四情志要通。人是感情动物,都有七情六欲,但情志不畅、欲之不得,往往致病特别是怨、恨、恼、怒、烦是新的“五毒”,容易引发心理失衡,情志失调,从而导致抑郁症、精神病高发。所以,健康的“四大基石”中心态平衡占到了60%,超过平衡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三大基石之和,因此要想长寿情志要通,心态要好。


  “一正”:就是骨骼要正。这一点也是我八年养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在几位正骨高手在给我调理的过程中总结得出的真谛。按照人体解剖学,人体有多少块骨骼,正确位置在哪里,作用是什么,都非常明确而非常重要。大家对腰椎、颈椎压迫、突出、膨出、错位及关节脱臼耳熟能详,也知道颈肩腰腿痛,头晕恶心,行动不便,四肢无力,都可能是骨骼压迫、移位、错位造成的,而且吃了止疼药只管一时,久治不愈,造成了运动不便,甚至瘫痪。其实都与脊椎骨变形,骨骼移位有关。所以,如果你颈肩腰腿痛一定要去正骨。还有找不到原因,久治不愈的病你都要去试试正骨,可能正骨老师手摸一下,困扰你几十年的病就好了!“四平衡”是指营养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脏腑平衡。平衡就是健康,失衡(偏颇)就是疾病,把失衡调整为平衡,就会健康长寿。


  “营养平衡”:人体细胞需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七种营养素,不管是摄入不足、过剩,还是吸收不良、营养失衡,或者说细胞“隐性饥饿”,都是当前70%-80%疾病的元凶。所以,营养调理达到平衡是健康的第一步。“阴阳平衡”:人本身就是一个阴阳结合的平衡体。但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起居”的科学论断,阴阳可以决生死。特别是现代人过度吃冷饮、吹空调、拼命式熬夜等使阳虚患者十有八九,是非常危险的。所以,阴阳平衡调理迫在眉睫。“气血平衡”:气血相生,平衡为本。人活一口气,所以气能决生死,而气机不畅就会生病。血不足,血里面有杂质、垃圾就会头晕、无力。血的质量决定人的体质。但当下人们饮食不节、熬夜、生气等造成了气虚、血虚患者比比皆是,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就是例正。所以,气血平衡是健康的根本和主攻方向。


  “脏腑平衡”:五脏六腑凡十一脏皆相生相克相表里,构成了完整人体生命和功能。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相表里。五脏:肝、心、脾、肺、肾与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相声相克,如果肝气过旺,人就易怒。肺气太虚,就容易便秘。脾湿则胃寒,肾虚就小便清长。所以,五脏与六腑都好才能身体好,脏腑平衡是永远的主题。不知不觉又写多写长了,但大家读后一定有一个疑问,会说我平铺直叙大白话说了一堆,只有观念,但怎么没有方法呢?是的,我八年不生病,靠的就是观念和方向,但也不是没有有效方法,只是篇副所限,只能下次为大家分享八年不生病的神奇疗法。


  小坊老师话健康:公益健康讲堂。作者王小坊,高级公共营养师,健康教育讲师,上工堂堂主,原创爆文写手,调理未病高手,能讲中医营养理论,会调理慢性病亚健康,被称为:“能讲但更重实战的养生专家,有担当但更重使命的公益达人”。


(责任编辑:张清波)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