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医根脉 以文化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原创文化思政课
南阳医专 李明哲
2025年10月18日   10:05 | 来源:中国文信网

  开课:一场“医药文化”与“思政育人”的深度对话


  当甲骨文中的“医”字与《黄帝内经》的“治未病”思想相遇,当中医药非遗技艺与人类文明互鉴的命题碰撞,一堂兼具文化厚度与思想深度的“以文化人”原创文化思政课。2025年10月17日,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精彩开讲。四位思政课教师以“文字、文化、文明、文脉”为脉络,巧妙融入中医学丰富内涵,在古今对话、医理与哲理的交融中,为学生们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育人盛宴。


  授课:“四文”为钥,解锁医路思政密码


  “大家看‘醫’字,本义是治病的人,即医生。”首讲教师钱琎以汉字为钥,带领学生追溯中医药文化的源头。“医”“药”的字形演变,生动阐释了“文字是文明的基因,更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第一载”。当屏幕上呈现出“仁”字与“医者仁心”的对应解读时,学生们深刻领悟到,汉字不仅是表意符号,更承载着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医专1.jpg


  “《黄帝内经》提出‘阴阳平衡’的生命观,与‘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特质何其相似。”第二讲教师张倩以中医典籍为切入点,深挖中医药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与时代价值,让同学们认识到中医学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原来中医药不只是治病的技艺,更是涵养文化自信的富矿!”课堂上,学生们的轻声感叹,道出了对“文化之韵”的全新理解。


医专2.jpg


  “中医是中华文明在应对各类挑战中逐步形成并完善的’健康保障体系’,它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技术,更是将自然规律、人文理念与医学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存智慧。”第三讲教师谭皓方将视角投向文明维度,指出中医早已超越“医学技术”的范畴,成为中华文明“生存智慧”的具象化体现,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中医药文化正是人类文明共享的宝贵财富,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命题高度契合。


医专3.jpg


  “文脉就是中医跨越千年的‘传承纽带’——它串联起中医的理论、典籍、流派与实践,让中医从古代走到现代,能够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第四讲教师张熠伟以“文脉”为主题,生动讲解了“文脉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动态的传承”,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传承文脉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与自身专业、人生选择紧密相连的具体行动。


医专4.jpg


  感悟:学生悟“医道”,互动碰火花


  “中医药里深藏着中国人的生命智慧,更深藏着民族的精神密码。作为中医专业学生,我不仅要学好医术,更要传承好‘医者仁心’的文化基因。”来自中医学专业的同学分享。课堂互动环节,各抒己见,从专业学习延伸到文化担当,从理论思考落实到实践路径,不仅深化了对中医药文化时代价值的理解,更明晰了作为医学生的责任方向,涵养理想信念、凝聚奋进力量。


医专5.jpg


  寄语:学子守医心,青春担使命


  罗青霞老师结合中医药发展的时代机遇与使命,深情勉励同学们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专业信念,把“医者仁心”的初心融入实践,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为人民健康贡献青春力量。


医专6.jpg


  此次“以文化人”原创文化思政课是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探索“思政育人+专业文化”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尝试。授课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引导师生们穿透医学教育表象,直抵育人更为本质的根本。老中青师生共讲一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是一次中医药文化的洗礼,更是文化价值引领的启航。将中医药文化这一“活教材”融入思政课堂,让思政课有了更浓厚的文化韵味、更鲜活的时代温度,为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时代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植入根魂。(供稿: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



(责任编辑:苏先花)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