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武整理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作品,这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先秦时期,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作为六经。《乐经》后来失传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一、《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作,当代很多学者认为是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提出了“三纲领”(明德、亲民、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
二、《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合作编撰而成的一部经典,成书于战国前期,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全书共20篇492章,记录了孔子以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三、《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著作。孟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这部书主要体现的是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
四、《中庸》。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是由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五、《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共六十四卦,每一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传》包括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系五、下系六、文言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共有十篇,故称《十翼》。《周易》出自于《易经》,《易经》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六、《尚书》。意为“上古之书”,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作品的汇编。记载上起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下至东周(春秋中期),约1500多年。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尚书》相传为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七、《诗经》。在先秦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是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原三百十一篇),《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诗经》还有“赋”、“比”、“兴”这三个修辞手法。此书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八、《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相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和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九、《春秋》。又名《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等,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四书五经”详实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
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定合编,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朝末年共四千多年的历史。
其具体史书构成如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相关信息补充:前四史:指前三部加上《三国志》,即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和陈寿的《三国志》,被视为正统史书的典范。“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由清代乾隆皇帝钦定,历来被视作正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纪传体的形式,记载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涵盖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多年的历史事迹,二十四部书,除《史记》《三国志》外,13部称作“书”,9部称作“史”。最早出现的名称是“三史”,指《史记》《汉书》《东观汉记》。
从魏晋以至唐朝,三史往往与六经并列,称“六经三史”。后来加上《三国志》,称为四史,也叫“前四史”。唐朝还有“十三史”的说法,出现了像吴武陵《十三代史驳议》之类的书。宋朝,有“十七史”之名,南宋史学家吕祖谦编写的《十七史详解》。明朝在十七史以外,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称为二十一史。乾隆朝开四库馆,修《四库全书》,并“钦定”合称“二十四史”。
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等。2006年,中华书局启动“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二十四史”书名规则从形成、延用到演变的进程,也是中国错综复杂的文化变迁史的缩影,是一套展现中华民族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典籍,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数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堪称中华文明史的全记录,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