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深秋,我背着陈旧的相机与磨破边角的采访本,跋涉在社旗县兴隆乡泥泞蜿蜒的乡间小路上。连续三个昼夜,我穿行于阡陌纵横的田野与炊烟袅袅的农舍,白天用镜头与纸笔定格乡亲们奋斗的身影,夜晚则在昏黄的灯光下伏案整理素材。
夜幕降临时,乡党委书记总会摇着古朴的蒲扇,在院子里与我促膝长谈。月光如纱,笼罩着寂静的院落,他手中的蒲扇轻摇,不紧不慢地讲述着这些年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随着的晚风,悄然融入我的采访笔记中。
最终,在墙皮斑驳剥落的招待所里,伴着蚊虫的阵阵嗡鸣和身上密密麻麻的红肿,《兴隆人圆兴隆梦》这篇浸透汗水与心血的长篇通讯稿,在泛黄的稿纸上逐渐成型。每一行文字,都凝聚着我对乡土发展的深刻观察与思考;文末那工整的记者署名,是我对这片土地最庄重的承诺。
然而,三个月后的一个下午,我偶然翻开当地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赫然发现头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兴隆人圆了兴隆梦》的文章。仅仅一个"了"字的添加,便将原文中展现奋斗进程的进行时态,变成了宣告目标完成的完成时态,彻底背离了我想要传递的"奋斗正当时"的核心内涵。
这看似细微的文字变动与署名缺失,却如同一记重锤,在我心中激起千层浪。它无情地撕开了新闻行业的遮羞布:原创保护的薄弱、文字严谨性的缺失,以及职业操守的滑坡。这段经历,从此成为我新闻生涯中一枚永不褪色的烙印,时刻警醒着我:新闻工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丈量真相的标尺;每一次署名,都是对责任与使命的庄严承诺。唯有以敬畏之心对待文字,方能守住新闻事业的初心与底线。(《人民周刊》杂志社地方事业部 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