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抗旱保秋守护“中州粮仓”
2025年08月06日   10:25 | 来源:中国文信网

  旱情就是命令,抗旱就是责任。


  8月4日,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抗旱应急响应要求,认真履行抗旱责任,多措并举,全力以赴打好抗旱主动仗,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农业1.jpg


  “开闸,放水!”一声令下,唐河县虎山水库总闸口水流喷涌而出,汩汩碧水沿着虎山灌区渠道,奔向10.5万亩良田。“这次放水真是场救苗的‘及时雨’。”唐河县马振抚镇贾庄村村民望着水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邓州市刘集镇小桥李村,抽水机排成长蛇阵,30多台水泵轰鸣工作,清澈的丹江水源源不断地被引入干涸的农田。“我们协调引丹灌区管理部门,加大干渠水流量,并组织力量对机井进行维修,最大限度扩大浇灌面积。”刘集镇镇长王乾说。


  目前正值秋粮生长关键时期,抗旱是不折不扣的民生大事和头等大事。各级党委、政府把抗旱保秋工作摆到突出位置,时刻绷紧抗旱保秋这根弦,迅速行动、科学组织,发动群众、多措并举,坚决打赢抗旱保秋这场硬仗。7月份以来,已先后调度鸭河口、虎山、冢岗庙等25座大中型水库、227座小型水库开闸放水,累计放水总量1.23亿立方米,共投入机电井7.67万眼、各类机械8.76万台,启用各类坑塘堰坝3222个,出动增雨高炮36门、火箭32部,抢抓有利时机开展市县联合大范围人工增雨作业。


  各地不等不靠,积极组织抗旱保秋。社旗县饶良镇干部带领工人头顶烈日、脚踏热浪,马不停蹄地施工,疏通沟渠34公里,打通淤塞堵点61处,排查维修机电井192眼,投入各类抽水泵300余台,动用坑塘22个,确保水源“能提、能送、能灌”。镇平县组织水利、农业农村、气象、电力等部门一起奋战在抗旱一线,各村党支部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410个村全部成立抗旱帮扶服务队,帮助无劳动力村民和外出务工人员抗旱浇灌。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成立市县两级117个粮食专家组,1300余名农技人员包村联县、到田到户开展技术服务,确保每个新型经营主体、每个农户都有技术人员包联指导,全力保障秋粮生产稳定。


  截至8月3日,全市总蓄水量8.91亿立方米、可用水量7.38亿立方米,可用机井9万余眼、水库517座,已累计浇灌各类农田1328.1万亩。同时,市县两级农业农村部门紧盯苗情、水情、雨情、墒情、旱情变化,落实每日调度、全时段动态监测分析机制,对水源不足的地方,挖掘一切水源,通过拉长管道、提级灌溉、打临时井等措施,千方百计扩大灌溉面积;对临近水源的地块,采取设置拦河坝引流、利用泵站机井抽水等措施,组织群众抢浇快浇、能浇尽浇。


  闻“旱”而动,迎“旱”而上。在南阳广袤的大地上,各级各部门正全力以赴,科学组织、精准施策,努力把旱情影响降到最低,坚决打赢抗旱保秋这场硬仗。


  镇平县:全县已动用机电井5732眼、大中小型水库13个、坑塘堰坝125个、投入抗旱机械5215台(套),浇水面积70.34万亩。全县已完成主要秋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110万亩次,其中玉米55万亩次、花生50万亩次、大豆5万亩次,有效控制病虫害扩散蔓延。强化监测预警,目前已发布秋作物病虫情报7期;科学指导防治,按照“早准备、早发现、早施药”,抓好玉米南方锈病的预防;加强技术指导,组织21个技术服务队分包乡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现场示范防治技术,培训农户掌握施药时机和方法,确保防控措施落地见效。


  唐河县:科学抗旱减损失,全力保苗稳长势。累计浇灌作物140.5万亩,动用机电井10098台,抗旱机械10120台,调度水库22个、坑塘堰坝628个。聚焦单产挖潜力,分类施策促提升。围绕全年粮食总产稳定在27亿斤以上目标,以玉米、大豆为重点,增强项目实施力度,建强示范区引领,强化技术与资金支撑,全力推进单产提升。


  社旗县:科学组织开展抗旱工作,已浇灌秋作物面积73.58万亩次。分配该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1万亩,已全部落实到位。强化技术培训,成立5个农技服务组,实行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及时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制发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指导意见,集中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发放技术手册500余份,切实提高农户种植管理水平。


  方城县独树镇:抓实抓细抗旱救灾和机井排查管护工作。成立6个专项排查组,对全镇985眼农用机井开展“拉网式”排查,目前排查发现问题96个,已完成整改42个,18个正在整改,36个机井水位下降,目前恢复灌溉面积1.8万亩。今年以来,投入资金40余万元,新打机井13眼,维修、购置水泵40台,配备电线865米,打好“抗旱主动仗”。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党员抗旱先锋队”44支,170余名党员带头冲在一线,帮助缺劳户、种粮大户操作机井灌溉。


  邓州市张村镇:积极整合上级项目资金和社会资金,集中力量整改问题机井27处,新打机井5眼,疏浚二级、三级灌渠4公里;严格执行验收标准,对各村整治沟渠的长度和质量逐一把关,对质量不达标的现场督促整改,对工作量质双优的村及时落实奖励,以严督实导推动工作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镇累计出动大中型挖机及运土车辆410余台次,疏通渠道60余公里;利用机井850眼、坑塘堰坝84个,动用潜水泵、喷灌机等各类机械300余套,已完成4.6万亩农田的抗旱任务。


  内乡县王店镇:聚焦“水源通、设施灵、效率高”三大目标,投入机械30台套,疏通灌溉主支沟渠33千米,解决“最后一公里”输水难题;激活水库、河流、机井等各类水源,通过引水补源、临时提水等方式新增灌溉面积0.3万亩;重点推广玉米滴灌、花生喷灌等技术,使亩均用水量从80立方米降至50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8%。明确“谁受益、谁管护”责任体系,与27眼机井的使用主体(村集体12眼、合作社8眼、种植大户7眼)签订管护责任书,细化日常巡检、故障报修、费用分摊等条款。同步将机井管护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红黑榜”公示引导村民自觉维护,目前已开展设施保护宣传23场次。


  内乡县大桥乡:面对旱情,内乡县大桥乡党员干部迅速行动,组建了15支“抗旱突击队”,全力保障抗旱工作顺利推进。


  这些平均年龄45岁的队员,每天凌晨4点就进村,带着水泵、软管、湿度仪等设备奔赴田间开展抗旱工作。他们白天顶着烈日疏通沟渠,夜晚蹲在田头调试设备,还积极动员各村富余劳动力,采取“邻里相帮、机械共享、劳力互换”模式,帮助困难家庭解决灌溉难题。程岗村花生种植户张浩开着拖拉机,免费为村里15户缺劳力家庭运送灌溉用水。目前,全乡已形成“三级互助机制”,累计为百余户村民解决了灌溉难题,同时也节省了抗旱成本。


  此外,大桥乡通过“保险+信贷”金融模式,为万余亩玉米、花生投保,惠及8000余户农户。


  宛城区红泥湾镇:连日来,持续的高温少雨天气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此秋粮作物生长关键期,宛城区红泥湾镇迅速行动,周密部署,织全镇干部群众全力以赴开展抗旱保秋与病虫害防治工作,守护粮食安全。


  齐心协力,抗旱保秋争分夺秒。面对旱情,全镇迅速组建了多支抗旱先锋队,对辖区内的机井、沟渠等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和清淤,确保供水稳定。根据不同地块的差异,科学指导农户错峰灌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同时,为了解决部分区域水源不足的问题,镇政府积极与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支持,调度灌溉设备,从周边河流、干渠等水源地引水,保障农田灌溉用水。截至目前,全镇已完成了大面积的农田灌溉,有效缓解了旱情对农作物的影响。


  精准施策,病虫害防治全面铺开。在抗旱的同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开展病虫害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动态。通过广播、微信群、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向农户宣传病虫害防治知识和技术,提高农户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病虫害特点,组织专业防治队伍,对重点区域的农作物进行统一防治。在玉米、大豆病虫害防治中,通过科学用药和精准防治,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蔓延,保障了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全镇各村及时协调解决困难群众在抗旱和防治病虫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帮助他们解决灌溉用水、农药购买等实际问题,最大程度减少因干旱和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目前,全镇抗旱保秋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镇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将继续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情况,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打好抗旱保秋和病虫害防治这场硬仗,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南阳农业农村)


(责任编辑:张清波)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