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传艺暖校园 匠心筑梦启新程——优秀科技工作者李寿林
2025年11月20日   15:05 | 来源:中国文信网

  当职业教育的春风吹拂校园,当劳模精神的光芒照亮成长之路,省级劳模、优秀科技工作者李寿林走进职业技校的实训室,以一碗青海拉面为纽带,将数十年深耕行业的技艺沉淀与精神传承,化作滋养青年学子的养分。这场“劳模助企进校园”活动,不仅为职业技校的技能培育注入了鲜活力量,更让“精益求精、久久为功”的工匠精神,在青年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西宁1.jpg


  职业技校作为技能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始终以“对接产业、服务就业”为导向。随着餐饮行业的蓬勃发展,兼具非遗底蕴与特色风味的青海拉面,成为市场刚需,也催生了对专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此次邀请李寿林劳模进校园,正是职业技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活动现场,李寿林带来了“理论+实操+互动”的全方位培育模式,从青海拉面的文化内涵到技艺精髓,从行业发展趋势到职业素养提升,为学生们呈现了一堂生动且实用的“成长课”。


西宁2.jpg


  理论课堂上,李寿林从青海拉面“汤浓香、肉酥烂、面筋道”的十八字核心标准切入,揭秘了这碗高原美食的独特密码。他结合自己从山村学徒到行业领军者的奋斗历程,分享了青海拉面从街头小摊到全国3万多家门店、海外72家分店的发展传奇,让学生们明白,一门手艺的传承,既要坚守传统精髓,更要顺应时代潮流。针对职业技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李寿林还专门讲解了拉面行业的就业前景与发展路径,鼓励学生们“技能在手,未来不愁”,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信心。他说:“职业教育没有高低之分,只要肯下苦功、练硬本领,在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不平凡的价值。”


西宁3.jpg


  实操演示环节,是整个培育活动的高潮。李寿林手持面团,在案板上娴熟地完成“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道揉”的工序,手腕轻抖间,原本粗糙的面团便化作细如发丝的毛细面、宽窄均匀的宽面,现场展示的“拉面穿针”绝技,让围观的学生们惊叹不已。他一边操作一边耐心拆解关键要领:“和面的水温要控制在35℃左右,才能激发面粉的筋性;揉面时要‘沉肩坠肘’,力度均匀才能让面团细腻光滑;拉面时要‘眼准手稳’,根据面条形态调整力度,才能保证口感筋道。”针对学生们在练习中出现的面团松散、形态不均等问题,李寿林逐一上手纠正,手把手指导动作细节,用“较真”的态度诠释着工匠精神的真谛。


西宁4.jpg


  互动体验环节中,学生们分组动手实践,从和面、揉面到拉面、调汤,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新鲜感与挑战性。有的学生因力度不足揉不均匀面团,有的因手法不当拉不成形,李寿林始终在旁耐心鼓励:“技能是练出来的,匠心是磨出来的,一次失败不算什么,只要坚持琢磨,一定能做好。”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们逐渐掌握了技巧,当一碗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青海拉面端上桌时,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不少学生感慨:“原来一碗拉面里藏着这么多学问,劳模师傅的指导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不仅学会了一门技能,更懂得了坚持与精益求精的道理。”


  除了技艺培育,李寿林还格外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他分享了自己“诚信经营、服务至上”的从业理念,讲述了在积石山地震中搭建“爱心食堂”送热面、免费开展技能培训助力群众创业致富的故事,引导学生们明白,技能人才不仅要“会干活”,更要“有担当”。他叮嘱学生们:“无论未来从事哪个行业,都要坚守职业道德,以匠心对待每一份工作,以责任服务每一位客户。”


西宁5.jpg


  此次劳模助企进校园活动,不仅为职业技校的技能培育搭建了优质平台,更让劳模精神成为青年学子成长路上的“精神灯塔”。李寿林带来的不仅是青海拉面的制作技艺,更是“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严谨、“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职业技校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将劳模资源、企业需求与教学体系深度融合,持续优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让更多青年学子通过掌握专业技能实现人生价值。


  一碗拉面,连接着匠心与传承;一份坚守,照亮着成长与未来。在劳模精神的引领下,青海拉面技艺在职业技校的校园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更多青年学子以技能为翼,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勇毅前行,让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西宁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责任编辑:张清波)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