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老兵永远跟党走”马秀华摄影艺术展在南阳市文化馆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展览以镜头为笔、光影为墨,生动展现老兵群体的初心坚守与时代风采,徐锡昌、张绍华、周金宇、秦治国四位老兵亲临现场分享红色故事,中国文信网南阳发布厅《红色传承》栏目编导张清波全程跟踪报道,用镜头记录下这场兼具温度与力量的“初心课堂”。

此次展览由南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南阳市国防教育中心联合主办,南阳市文化馆、南阳市摄影家协会共同承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南阳分公司、河南研宇宙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展览聚焦“老兵永远跟党走”核心主题,精选马秀华多年来拍摄的系列摄影作品,内容涵盖老兵追忆峥嵘岁月、参与社会公益、传承红色精神等多个维度,既有战火年代的珍贵影像,也有新时代老兵服务群众的鲜活画面。现场,张清波手持摄像机穿梭在展区,时而聚焦展墙上的照片细节,时而记录老兵与观众互动的温暖瞬间,并不时与老兵交流,深入挖掘影像背后的故事,为《红色传承》栏目积累鲜活素材。

“1969年我穿上军装,背着背包就去了边境,一守就是8年!”徐锡昌指着展墙上一幅“老兵敬礼”的照片,手指轻轻摩挲着相框边缘,声音依然洪亮,“那时零下30多度,脚冻得流脓也不敢离岗,就一个念头:党指到哪,我就打到哪、守到哪!现在虽然离开了军营,但社区组织反诈宣传、看望独居老人,我都第一个报名,这颗跟党走的心永远不会变。”话音刚落,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观众举起手:“爷爷,您在边境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家人?”徐锡昌笑着回答:“想啊,但想到身后是千万个家庭,就觉得值了!”这一问答场景,被张清波完整记录在镜头中。

张绍华曾是一名工程兵,服役12年,胸前还别着当年获得的“三等功”奖章。他指着展中一幅“抗洪抢险”的照片,眼眶微微泛红:“1998年我在九江抗洪,连续72小时没合眼,双手泡得发白;2021年南阳暴雨,我还是第一时间报了名,和年轻志愿者一起扛沙袋、转移群众。军装脱了28年,但军人的本分不能丢。看到展会上这些照片,就像看到了无数和我一样的老兵,不管在哪个岗位,都在为党和国家使劲儿。”张清波特意上前,近距离拍摄了张绍华胸前的奖章,以及他讲述时动容的神情。

周金宇退伍后进入一家机械制造厂工作,服役5年的经历让他养成了“不服输”的性子:“我退伍后牵头成立了‘老兵突击队’,车间里遇到难啃的技术难题,我们几个老兵就凑在一起钻研,最多的时候连续加班半个月,终于把生产线效率提了上去。这些照片记录的不是我们个人,是一代老兵‘永远跟党走’的承诺,不管在军营还是工厂,都要做最靠谱的人。”

“我1979年入伍,在部队入党,至今已有43年党龄。”秦治国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塑封的小红本,正是他的党员证,“现在我每周都去社区老年大学讲课,给大家讲党史、讲军旅故事。”他转向身边围坐的年轻观众,语气格外郑重:“希望年轻人能从这些照片和故事里,读懂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永远记住是谁为我们守住了岁月静好,更要把‘跟党走’的信念一代代传下去。”张清波适时调整机位,将党员证的细节与年轻观众专注的表情纳入同一画面。

四位老兵的讲述与展墙上的影像相互呼应,不少市民驻足聆听,有的拿出手机记录,有的悄悄擦拭眼角,还有家长带着孩子轻声讲解照片里的故事。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专程赶来:“以前都是在课本里学红色故事,今天听老兵爷爷们亲口讲,孩子听得特别认真,还主动问了好多问题,这种教育比讲道理管用多了。”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有影像呈现与老兵分享,更有专业媒体的全程记录,希望通过多维度传播,让红色基因更鲜活地传承下去,在全社会营造尊崇军人、学习老兵的良好氛围。张清波也提到,后续将把本次展览的素材精心剪辑,在《红色传承》栏目推出专题报道,让更多人了解老兵故事,感受红色力量。(张清波)



















京公安备110101020040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