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河南省唐河县人民政府为阎普润、周邦彩两位黄埔出身的革命烈士举行迁葬仪式,将两位英烈的陵墓迁至新址。南阳红色文化促进会白浩扬同志出席仪式,与当地干部群众代表及烈士亲属代表共同参与,以庄重仪式缅怀先烈功绩,传承红色基因。
阎普润烈士(1906--1938)系唐河县苍台镇阎庄村人,是唐河本地早期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参与者。1925年,他考入黄埔军校,在肖楚女、恽代英两位革命先驱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投身北伐战争,在战火中锤炼革命意志。1927年12月,阎普润担任中共唐河县委书记,扎根家乡推动党组织发展,为地方革命事业筑牢根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主动请缨奔赴前线,任国民革命军一六六师九九五团团长,带领官兵投身抗敌战场。1938年5月6日,在河南省沁阳县的对日作战中,阎普润率部与日军展开殊死激战,最终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入党誓言,年仅32岁。
周邦彩烈士(1902-1928)为唐河县桐寨铺镇周庄人,是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坚定践行者。1924年,他考入黄埔军校,接受先进革命思想熏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解放事业。北伐战争期间,周邦彩任国民革命军十七军第二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深入部队开展政治工作,以革命理论凝聚官兵士气,为北伐胜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1927年,他参与南昌起义,担任二十军第三师军官教导团参谋长,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关键战役中发挥重要作用。1928年7月,为响应革命形势发展,周邦彩在河南省汝南县领导武装起义,战斗中不幸壮烈牺牲,将26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定格在革命征程上。
作为出身黄埔军校的革命英烈,阎普润、周邦彩两位烈士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等不同历史时期,挺身而出、英勇战斗,他们的事迹是唐河县红色历史的珍贵篇章,也是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此次迁葬工作由唐河县人民政府统筹组织,新陵墓在选址、建设上充分考虑纪念性与教育性,既为英烈营造了庄严的安息环境,也将成为当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
仪式现场,唐河县相关负责人表示,9月25日的迁葬仪式,不仅是对两位黄埔英烈的深切缅怀,更是对红色精神的接力传承。南阳红色文化促进会的参与,进一步凝聚了社会各界传承红色文化的共识。下一步,唐河县将以英烈新陵墓为依托,联合南阳红色文化促进会等社会力量,常态化开展缅怀纪念活动,讲好英烈故事,引导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铭记历史、致敬英雄,让英烈们的爱国情怀、斗争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为地方发展凝聚精神力量。
迁葬仪式结束后,包括白浩扬在内的参与人员依次向两位烈士陵墓敬献鲜花,肃立默哀,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高敬意。据悉,唐河县人民政府已为两位烈士立碑,碑文详细镌刻其生平事迹,让英烈精神永载史册、激励后人。(张清波/白浩扬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