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文信网南阳发布厅《红色传承》栏目特邀红色文化研究专家马永光,为观众深度讲解红25军转战桐柏、泌阳期间情报传递的尘封往事。在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里,这份关乎红军战略转移的关键情报,究竟是如何突破重重封锁,在暗流中完成传递的?马永光将通过详实的史料与生动的讲述,揭开这段历史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
马永光出生于1962年,虽已年过六旬,却依然精神矍铄,投身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事业的热情丝毫不减。他走上这条道路并非偶然,童年时,民间艺人的评书唱本以及祖父们亲身经历的鄂豫边战斗故事,为他的童年记忆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红色烙印。马永光的祖父同族兄弟十人,其中八祖父在做匪运工作时惨遭国民党杀害,其他九位皆参加革命、经受战斗洗礼,成就了“红色家族”的丰碑。
得益于家中老人的健在,马永光走访60多位曾战斗在鄂豫边的革命前辈,搜集、整理了第一手珍贵历史资料。他不仅是鄂豫边革命纪念馆名誉馆长、泌阳新四军研究会会长,还荣获“鄂豫边红色宣讲员”称号、泌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故事”传承人。2021年,马永光被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评为“河南省党史专家”。多年来,他在国内红色宣传刊物上发表文章,对一些重要革命历史斗争的故事进行客观、真实地还原。其著作《鄂豫边的回响》(上下册)系统记述了鄂豫边区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以纪实小说笔法、章回体形式生动展现了地下党员的英勇事迹,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还填补了驻马店党史研究的空白。
时光回溯到1934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会议,决定红25军长征,目标直指桐柏山区和豫西伏牛山区。然而,彼时信阳柳林地下交通站已遭破坏,紧急情报的传递成了迫在眉睫的难题。
陈锦秀夜送情报:寒风中的使命
关键时刻,郑位三想到了与确山豫南特委地下交通站的旧联系。曾参与地下联络工作的陈锦秀主动请缨,称自己知晓联络暗号。郑位三当即派一排战士暗中保护,命他将情报送达豫南特委地下交通站负责人徐中和,并要求五日内务必转至鄂豫边工委——而这五日的最后期限,正是红25军从何家冲出发长征的1934年11月16日。
据徐中和1952年回忆,那个寒风刺骨的冬夜,二更天的门环声带着两年未用的暗号节奏响起。陈锦秀进屋后口头传达:“红二十五军要去桐柏,请让桐柏地下党组织做好迎接,准备粮草供给,五日内情报传到桐柏。”一句“保证提前完成任务”,承载着地下工作者的坚定信念。
接力传递:从徐焕到马氏兄弟
徐中和接报后,立刻让妹妹徐焕以串亲为名,乘马车飞奔张楼,将情报交给豫南特委鄂豫边地下交通站的马长富。马长富星夜兼程,在平氏后洼菜园找到地下联络员马长兴,二人一同见到鄂豫边工委宣传部长张旺午,提前两天完成任务。
张星江得知情报后,迅速部署:派王立松、朱炳业在月河店一带寻找红军,指示唐河县委割断电话线切断敌军联系。当红25军到达田王寨时,张星江亲自带领韩本清与程子华、吴焕先会面,主动请缨担任向导,助红军在鄂豫交界山区摆脱敌军阻击。
粮草筹备:情报落地的关键一环
张星江结合敌情预判,认为红军需从泌阳向西北转战,遂写信给张旺午,布置泌阳东部地下党组织准备干粮。张旺午接信后,由马长兴将密信送达泌阳县高邑区委书记侯太俊,指示“准备千斤干粮不等,迎接红军过境”。正是这份及时的筹备,让红25军在泌阳境内三天两夜未遇战斗,得以养精蓄锐,迎战后续的独树战斗。
1986年,原中顾委常委程子华赠马长富狼皮褥子并题字“马氏兄弟是红二十五军过泌阳的功臣”,正是对这段情报传递史中英雄们的最好致敬。
在中国文信网南阳发布厅《红色传承》栏目中,马永光凭借深厚的研究积累与家族传承的红色记忆,循着历史足迹,还原革命先辈们在暗夜里的坚守与接力。这段情报传递的历程,不仅是红25军长征史的重要篇章,更是无数无名英雄用忠诚与勇气谱写的红色传奇,值得每一个人铭记与传承。(苏先花、张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