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儿”学术交流研讨会在青海开放大学举行
2025年07月21日   10:52 | 来源:中国文信网

  近日,青海开放大学2025年度暑期小学期学术交流活动“青海开放大学非遗文化学术交流研讨会(花儿专场)”顺利举办。来自全国的“花儿”专家学者、省内高校教授和“花儿”传承人以及青海省花儿研究会、青海省花儿专业委员会、海东市文联、海东市河湟花儿研究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话“花儿”百年学术。


青海1.jpg


  青海开放大学副校长魏增勃代表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说:“花儿”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维系着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通过此次交流会,我们希望借助各位学者的影响力,让“花儿”文化走出西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花儿”,喜爱“花儿”。他还说:青海开放大学杨生顺教授在“花儿”领域的研究工作成果斐然,由他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口头诗学河湟“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以“优秀”成绩结题,在全国同批次项目中名列前茅,彰显出卓越的科研实力。其专著《河湟“花儿”综论》,是20年潜心研究的智慧结晶,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多学科研究交叉,融学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系统论证了“花儿”渊薮的“江南说”,深入探讨了江南民歌与西北“花儿”、河湟文化与河湟“花儿”的渊源关系,同时对河湟“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该书荣获第二届青海省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是“花儿”百年学术研究的硕果,也是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重大突破。去年,杨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花儿”百年学术史研究》成功获批,展现出精准的选题眼光与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他的学术成果在各大期刊上发表、连载,在全国“花儿”论坛上频频亮相,学术影响力广泛而深远。此外,杨教授通过科研、教学、社会服务,提升了河湟“花儿”的文化地位,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青海开放大学也一直致力于推动非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我们希望通过研讨会这个平台,凝聚各方力量,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青海2.jpg


  此次研讨会紧扣《“花儿”百年学术史研究》开展研讨交流。杨生顺教授概述了一百年来“花儿”研究从中国著名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在北大《歌谣》刊登“花儿”、朱自清先生在清华大学将“花儿”纳入教学体系,“花儿”研究从北京回归西北、从西北扩散到世界的历史。省外专家团队成员王冰博导、王薇薇博士结合各自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阶段性成果作了重点发言,“花儿”的口述史更加深入,“花儿”的传播学有所突破。省内专家团队成员郭晓莺教授和许四辈副教授向大会提交了相关论文,“花儿”的渊薮逐步清晰。青海民族大学苏娟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河湟“花儿”音乐文化的兼收并蓄与交融共生》、石秋月教授的《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河湟“花儿”音乐交融性研究》,青海大学贺福生副教授和哈尔滨音乐学院艺术学硕士丁琦的《民间音乐在跨地域音乐交融下所形成的差异性解读——河州令与青海“花儿”曲令的关系问题辨析》,从音乐层面突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成为本次研讨会的热点。专家学者们围绕“花儿”的称谓、族源、渊薮、文化传播等学术核心问题与“花儿”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开展深入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青海4.jpg


  整场会议,讨论、展演、叙事、研学相结合,理论有突破,文化有传承,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花儿皇后”、海东市平安区“花儿”省级传承人张存秀、西宁市大通县老爷山“花儿会”国家级代表表性传承人马得林、海东市互助县丹麻镇土族“花儿会”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马明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全绪,引人入胜地讲述了自己的“花儿”故事;海东市乐都区瞿昙寺“花儿会”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焦彩兰、西宁市湟中区南朔山“花儿会”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汪黎英和撒拉族族源史骆驼泉传说海东市级传承人韩佩兰精彩地展演了乐都、湟中和循化的“花儿”曲令;海东市文联副主席张臻卓从文化认同、民族团结、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方面论述了“花儿”的时代价值。三江源国际合作中心外宣部部长王遂社、三江源国际合作中心秘书长刘克勤、青海省花儿研究会顾问郭兴智、青海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张启元和海东市河湟花儿研究会会长马清华的发言进一步深化了会议主题。获得中国金唱片奖、孔雀奖、群星奖,三江源形象大使张朵儿,展示了“声带小擞唱法”,将会议推向了高潮。另外,省外专家赴贵德,考察了黄河生态;在青海省文化馆观摩了西北五省(区)“花儿”演唱会之“国音‘声歌’与青海‘花儿’艺术对话音乐会”。


青海3.jpg


  这次会议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三江源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张朵儿认为:“本次研讨会最大亮点:理论有突破,文化有传承,艺术有引领、唱法有新标,学术有先河,并对百年‘花儿’研究史做了回顾与系统梳理,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儿’专题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艺术学博士王薇薇说:“在今天这些优秀‘花儿’唱家面前,我肯定是个小学生,听着他们从心底里唱出来的歌,我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花儿’是土地里长出来的歌,是民众的心声,这种感动无以言表,这也是我一直坚持花儿研究的动力。传承花儿,我们在座各位同仁责无旁贷,我们要共同努力、群策群力,让这朵花儿越开越艳!”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副秘书长许四辈发出三点感慨:“一是尽管人数不多,涵盖的面也可能不够全面,但各位学者表现出以前一些貌似高规格会议上没能体现出来的大视野、大格局和不存任何私念的坦诚。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花儿’的层面确定了立场,表明了态度。二是尽管我熟悉‘花儿’传承人,但我还是再次从内心深处体会到了‘花儿’作为中国西北人‘精神牧园’的原初意义和永久价值,也为‘花儿’的传承含蓄而坚定地规范了方向。三是问题意识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宏观、清晰,学者们的思考成熟而深入,明显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甘肃岷县去伴奏的清唱、对歌手调查的深入值得借鉴,跨区域文化生态保护区、‘花儿驿站’都是值得付诸行动的学理性措施。”(图/文:张臻卓)


(责任编辑:张子林)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