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文信网南阳发布厅《红色传承》栏目组走进驻马店市泌阳县红色教育基地,探访那棵矗立在邓庄铺村口的红军大槐树。革命后代、泌阳县非物质文化“红色故事”传承人、河南省地方党史专家马永光,现场讲述了老槐树背后血火交织的往事,让这段沉睡在年轮里的红色记忆再度鲜活。
在泌阳县邓庄铺村口,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团部旧址处,这棵历经八百年风雨的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树干需三人合抱,皲裂的树皮间嵌满深浅不一的子弹痕迹——这些特殊的"年轮",镌刻着土地革命时期的烽火岁月,是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邓、焦保卫战胜利后,从此结果了豫南三年游击战争。红旗猎猎,军号嘹亮,从大槐下集结出发挺进竹沟,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八团邢集整编后,1300多名中原健儿,走上了皖东抗日前线。
“您看这道弹痕,边缘还带着焦黑,"马永光轻抚着树干西侧一道凹陷的痕迹,指尖划过树皮时微微停顿,"这是1938年1月8日至11日,邓庄铺、焦竹园保卫战战斗时留下的,据我爷爷马长富回忆,别廷芳派吴定远团来攻打焦竹园,就是从邓庄官道过河而来,首先打的就团部所在地。当年,团部就设在寺院内,这个大槐树在寺院的中间(注:原寺院一进两院1975年8月涨洪水灭失)。独立团警卫连以大槐树为掩体,和敌人展开战斗,这树皮至今弹痕清晰,硝烟早已散去,子弹锈蚀树内。时刻提醒我们后代,珍惜今天的国泰民安,不忘英雄的丰功伟绩。"作为红军游击队战士的后代,马永光从小听着大槐树的故事长大,如今他是基地的义务讲解员,也是当地红色传承的代表人物。
据马永光讲述,1936年深秋,联保主任王廷杰在槐树下残忍勒杀两名红军侦察员,又杀害为红军带路的村民吴倔头,鲜血浸透了树下的泥土。1937年6月,红军游击队队长陈香斋为复仇伏击王廷杰,不幸中弹,转移到马寺西边竹园后牺牲。临终前,他还对我爷马长富说:”请转告省委同志们,我不能和大家一起战斗了,中国共产党万岁!
“面对敌人和泌阳县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强大,鄂豫边省委派我四爷马长兴去大别山寻找红28军,援助打开游击区的僵局。我四爷马长兴,1935年5月中旬,给红28军当向导带领红28军从泌阳县东五道岭返回大别山,给红28军从此有了联系。他在信阳九里关找到了红28军,讲了鄂豫边区的情况后,红28军来到鄂豫边区开展外围援助,配合鄂豫边红军游击队打开了邓庄铺寨,处决王廷杰为民除了害,也为陈香斋报了仇。"马永光指着树说,前几年大槐树枝叶枯萎,泌阳县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郭晓勇主任,去县林业局就大槐树的保护,提到和红色遗址一样的重要。引起林业局的重视,并对大槐树进行了养护。才有今天的枝叶茂盛。”
我们在大槐树下拍照,那老槐新枝在夏风中摇拽,像在点头示意,欢迎我们传承红色的后人的到来。
栏目组镜头下,老槐树上的弹痕仍清晰可辨:它象是在红色地标上,穿越时空的一位老人,见证了三年游击战争的艰难险阻,也亲历了豫南人民抗日军的峥嵘岁月。被战火烧燋的树身,已形成百年的树空洞,但树皮上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出新枝开出白色的槐花。像是献给无数烈士的花,白色的花一簇簇,在这夏日炎炎的空气中飘着一股清香。如今,这些痕迹被编号建档,成为教育基地的"活教材"。马永光俯身拨开树下的草丛,指着一块不起眼的土块:"这里是当年游击队热血浸润过的地方,焦竹园革命纪念馆里,展柜里有一颗没响的炸弹,就是槐树西边的沙河里挖出来的。挖出的还有锈蚀红色的子弹头,那是烈士的血渗进了土里。"
谈及传承,马永光:弘扬革命精神,宣传红色文化,我的实际行动是讲好红色故事,让人们永远记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祖国的繁荣昌盛,是我们幸福生活的来源。现在我每次都来给孩子们讲这段历史,看着他们摸弹痕时认真的样子,就知道红色基因没断。"栏目组负责人表示,此次探访旨在通过镜头记录红色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大槐树背后的精神密码,让革命记忆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此树洞为当年红军隐藏的弹药库
夏时蝉鸣在古槐树上,不为树高声自远,而是象歌唱今日的盛世。槐花盛开,洁白花瓣覆在弹痕上,宛如对烈士的致敬。而像马永光这样的传承者,正以讲述为桥,让老槐树的故事走出泌阳,成为照亮后人的精神火炬——这棵以子弹为笔、以年轮为纸的"活史书",终将在代代相传中,续写红色传承的新篇。(马永光、张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