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让千年古堡鲜活生动起来
2022年08月30日   10:07 | 来源:中国文信网






  阅读提示:


  张壁古堡,融军事、居住、生产、星象、宗教活动于一体,当代作家冯骥才赞其为“遗落在民间的聚宝盆”“中国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其夏商遗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等诸多文物古迹,蜚声海内外。


  “坚持文旅融合,以文化留人,让张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让历史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讲好张壁故事,唤醒历史记忆。”山西凯嘉张壁旅游公司负责人路杨说。


  介休,一座饱含历史深情的城市,因太多古遗迹隐落其中、深藏其里,总是让人无尽回味。出城约10公里,东南一隅的张壁古堡,便是这样一处特殊存在。


  张壁古堡,融军事、居住、生产、星象、宗教活动于一体,当代作家冯骥才赞其为“遗落在民间的聚宝盆”“中国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其夏商遗址、北朝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戏台等诸多文物古迹,蜚声海内外。


  站在张壁村口,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直射斑驳墙堡,尘封千年的古堡蓦然醒来。


  如往常,山西凯嘉张壁旅游公司员工陈立群吃过早饭,乘坐通勤车直达张壁古堡,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入禅弓院,着汉服,行礼、握弓、搭箭……“咚、咚、咚!”伴随着韵律清晰的鼓点,陈立群三箭全部正中靶心。这是张壁古堡的非遗传承项目——乡射礼。


  从讲解员到非遗传承人,从年复一年训练到日常表演,入职5年,29岁的陈立群对师父“心不得不宁”的礼射境界逐渐理解。


  礼射,顾名思义,带有传统礼仪文化的射箭技艺。周王时,射箭与礼、乐、御、书、数并列为“六艺”,是古代成年男子必备的技能;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宾客时,常邀请客人射箭,因此射箭成为古礼之一。而张壁前身为古军堡,村民普遍尚武,乡射礼正是对起源于西周的礼射文化的保留和传承。


  5年前,张壁古堡根据介休本地在文庙东北开展射圃、教民习射的历史,参考《仪礼·乡射礼》《介休县志》等诸多典籍,开始整理完整的乡射礼。当时应聘讲解员的陈立群机缘巧合成为张壁古堡乡射礼传承人。5年过去了,陈立群的感受是“这份工作很适合自己。”


  “希望通过乡射礼的恢复与重现,再现介休人的习射风貌,体现当地人文风采,弘扬传统礼仪文化,展示乡射礼在端正明礼方面的积极作用。”陈立群说。


  张壁古堡乡射礼已经传承三代,除了陈立群,还有武春萍、贾晓敏、贾江、罗建忠等人,他们平均年龄27岁。更让人欣喜的是,在张壁古堡不仅有乡射礼,还有红拂袖剑、象棋、形意拳、干调秧歌等一批非遗项目。而这些项目也已融入拙朴院落,一步一景,满是生机。


  “道可道,非常道。”这些非遗文化被延伸至研学活动中,设置古法造纸、拓碑、扎染、琉璃上釉等课程,开展少林禅弓走进校园、图书馆等活动,让游客感受到从初识到了解再到传承的文化体验氛围,更有来自山西大学的多名大学生、研究生参与乡射礼的系统学习。


  门楼高耸,青砖斑驳,穿行其间,沧桑堡墙、庙宇祠堂……诉说着岁月沧桑。在古堡内的兴隆寺山门前,千年古槐环抱粗壮柳树,来自北大培文晋中实验学校的学生们正在画素描。古堡居民介绍,数十年前,古槐根部部分中空,形成坑洞,村民于坑洞处植种柳树,成就了“古槐抱柳”奇观。


  “早些时候,古堡房屋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村民重新装修时贴了瓷砖……古堡原貌破坏严重,看着很痛心。”虽是外地人,王艾元对张壁古堡却有着放不下的情感,从张壁古堡开发时的建筑总工,到张壁古堡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十几年来,他和他的团队始终以不同方式推动着张壁古堡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我们修复前要做很多社会调查,让村里老人回忆房子70年前是什么样子,然后把房子还原成最原始的样子,这就是我们说的‘修旧如初’。”王艾元介绍。


  2009年,山西凯嘉能源集团接管张壁古堡,成立山西凯嘉张壁旅游公司,聘请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制定《张壁古堡文物保护总体规划》,依“先建新村迁出居民保护历史遗存,再吸纳居民就业和引入业态活化古堡”路径,恢复古堡原貌和当地自然生态。


  山西凯嘉张壁旅游公司负责人路杨介绍,张壁古堡作为一处具有1600多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的古代袖珍军堡,经过十几年的持续保护修缮,累计投资7亿多元,目标就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古堡原始风貌,突出古军堡、复兴古村落、营造原生态理念是古堡人始终坚持的方向。


  浓缩千百年时代变迁,古堡焕然一新,更多的文化资源被挖掘激活。“地道中国年”、全国传统射箭比赛、汉服旅游节、国际围棋大师赛等活动,让张壁古堡的资源优势正在转化为产业优势。


  2022年春节期间,张壁古堡“地道中国年”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8万人(次)。路杨介绍:“旅游公司吸纳张壁村300余人就近就业,从事导游、安保、绿化等工作,民宿、餐饮业渐成规模,人均年收入由2009年的8000元,增加到目前的近3万元。”


  登高眺望,古堡胜景尽收眼底。绵延千年而不废的古堡,浓缩着中国农耕文化和传统民间智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坚持文旅融合,以文化留人,让张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让历史会‘说话’,让文物‘活’起来,讲好张壁故事,唤醒历史记忆。”路杨说。文/史俊杰图/冀古陶

(责任编辑:畅言)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