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地一产”激发活力

晋中政协委员吴旭召
政协委员吴旭召:晋中市委、市政府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紧抓住农村改革这个“关键一招”,通盘审视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形成“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思路和举措。这一举措,在脱贫攻坚战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了集体经济强起来、治理能力提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的目的。
榆社县云簇镇东庄村的太铁东庄生态园是该县“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缩影。该村依托丰富的土地资源和便利的交通优势,采取“集体整合、政府征收”方式,探索“村企校”多元合作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市改革,大力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建成东庄食品工业园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榆社县箕城镇北马会村在先行先试闲置宅基地入市改革上“解困局”,以每分地3000元的价格回购、6000元的价格租赁入市,规划建设新居60座,18亩闲置宅基地被盘活。
让沉睡土地变成了村集体的生财资本和村民增收致富的“产业活水”,我市在“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进程中,最大限度地激活了农村资源资产,促进了城乡融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乡村建设产业支撑

人大代表张宝艳
人大代表张宝艳:乡村的每一次跃升,都离不开产业发展带来的人气集聚。要想让乡村成为“农村人满意、城市人向往”的地方,就必须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的同时,以产业为支撑,不断提升农民科技种养素质,提高农业对人的吸引力。
太谷区农科资源丰富、农业条件良好,就拿我所在的水秀镇水秀村来说,它既是晋中国家农高区所在地,又是蔬菜、粮食的优质种植基地。近年来,我们依托科普中国乡村驿站主要开展3方面工作,推动乡村建设。一是线上线下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此,我们通过远程视频平台、微信微课堂、抖音等线上平台,邀请农业专家、教授授课,利用晚上农闲时间,通过微信微课堂让专家和农民互动交流,帮助农民解决平时生产中遇到的疑难杂症,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二是推广农业科研新成果,将其转换到农业生产中。将科研新成果应用到蔬菜、粮食等生产中,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尤其是去年以来,在农村就地创业成为很多农民的新选择,为乡村留住了人气,留住了年轻力量。三是发挥农谷科技带动作用,利用农谷科技优势,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引领农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脱贫之后振兴接续
晋中政协委员乔小连
政协委员乔小连: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以后,“三农”工作重心将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3个方面,全面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摆脱贫困的县,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重大要求,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保留并调整优化各项扶贫资金,进一步完善驻村工作制度,继续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力量弱的地方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确保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二是做好规划和项目衔接。编制好“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规划,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举措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结合加快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特”“优”战略,将产业、就业、生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向脱贫地区倾斜。三是打造有机衔接试点样板。以左权县成为全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试点县为引领,围绕项目政策衔接、规划蓝图衔接等,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善和提升,在全市打造一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村。
注重“特”“优”农业高效
人大代表李永虎
人大代表李永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农业“特”“优”发展,在我看来,其中的“特”就是立足于市场的稀缺性,打造当地的特色品牌;“优”就是注重农产品的品质。
近年来,祁县紧抓百里乡村振兴廊带等发展机遇,立足山西位于北纬37度这一植物生长黄金带的自然资源禀赋,在祁县山区——来远镇,打造来远小米有机旱作谷子种植基地,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种植富锶小米,不仅口感好,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基地已发展到1100亩,总产量约50万斤,带动186户种植户每户平均增收3000元。富锶谷子种植基地由合作社进行封闭式、统一化管理,着力打造精品工程,2020年,省农科院把来远镇北关村定为“富锶谷子基地”。
来远小米是祁县有机旱作农业“特”“优”发展的一大体现。“十四五”期间,我们计划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有机旱作农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一是要抓示范引领,整体推进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二是抓标准化建设,提升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水平;三是抓统筹协调,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四是抓品牌建设,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提质增效;五是抓政策扶持,完善各项支持体系,助力农业高效发展、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