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遭遇冒充“公检法”诈骗,大亚湾公安及时按下“止损键”
2022年12月08日   17:03 | 来源:中国文信网

  本网讯(梁绍领 通讯员 胡子聪)“开门,不要转账,这是诈骗!”门外,真警察一直敲门劝阻呼喊。“赶快转账,时间来不及了!”电话里,“假警察”不断催促转账。


  接到自称“公安局”的电话,你会相信吗?别上当!这是诈骗分子惯用的一种套路!


  近日,大亚湾公安成功阻止一起冒充“公检法”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5万元。


4a410f5f468860c7f192c409a2bb419.jpg


  11月27日,大亚湾区公安局龙山派出所接到紧急预警劝阻,辖区居民杨女士接到冒充“公检法”的诈骗电话。接到预警信息后,龙山派出所预警人员立即联系杨女士,在反复拨打电话无人接听的情况下,预警人员根据经验判断,杨女士的电话有可能已设置呼叫转移,于是立即驱车赶往杨女士的住处进行上门预警。


  上门后,预警人员经过沟通得知,杨女士已按照骗子的指示将其手机密码关闭并开启防干扰模式,加入了“线上立案”的群聊,下载了诈骗app,并向对方提供了银行卡的信息资料,此时正在与某地“公安局”进行视频笔录。情况紧急,预警人员见状立即制止杨女士,告知其可能遇到了电信网络诈骗,最终成功保住杨女士的15万元。


  经核实,杨女士接到自称是某地防疫人员的电话,称其身份信息被窃取,被人冒用注册了手机号码在某地到处扫码,需要与公安机关线上做笔录、开证明。期间,对方要求杨女士不能中断视频,保证整个过程不受外界打扰。


  所幸预警人员及时劝阻,杨女士才意识到被骗,及时止损。杨女士对预警人员的及时劝阻连声感谢,称赞不已。同时,预警人员现场对杨女士进行反诈宣传,告知其今后如果遇到此类问题可拨打110进行核实。


  诈骗套路揭秘


  •第一步:

  骗子首先会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事主的个人身份等信息,然后冒充“公检法”的工作人员联系事主。


  •第二步:

  编造事主涉嫌违法犯罪的信息,同步发布伪造的公检法官网、通缉令、财产冻结书等,对当事人进行威逼、恐吓,以使当事人相信和就范。


  •第三步:

  诱导事主远离人群,孤立事主,同时以帮助事主洗脱罪名为由,要求事主将名下账户所有钱款转账至所谓的“安全账户”,从而达到诈骗目的。


  大亚湾公安提醒:


  1、公检法机关不会使用电话方式对所谓的涉嫌犯罪等问题进行调查处理的,不会通过电话、QQ、微信等社交工具办案,不会通过互联网发送“通缉令”“逮捕令”,不会索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更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或“核查账户”。


  2.接到自称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电话时,一定要保持冷静,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3.如遇不确定情况,请及时拨打110或者直接到派出所进行核实,谨防上当受骗。

  


(责任编辑:丘辉)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