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五重工作法”助推乡村振兴
2021年07月03日   18:29 | 来源:中国发布网-达州发布中心
  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渠县采用“五重工作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常态动态“两防”监测,确保返贫、致贫始终为零。制定《渠县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和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发现和响应机制,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工作,村社干部常态查、驻村队员每月查、县乡干部随机查,并运用自主申报、部门推送、关联监测等多种方式,严格按照入户核实、村级评议公示、乡镇复查审核、县级部门比对等程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家庭纳入监测对象,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不错不漏”。研判风险发生趋势,找准问题症结,“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措施,分解落实到县级行业部门和相关乡镇(街道),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目前新增监测对象168户512人,根据风险类型,分类施策,制定了产业就业、健康、教育等帮扶措施,坚决做到“动态清零”。
 
  二、做大做强“两业”帮扶,确保产业、就业助民增收。扎实开展“两业”帮扶,实现“双增”目标,针对产业、就业制定专项行动方案,采取多种措施、有效模式,引导能人创业,招引龙头企业带动,建立专合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模式,确保贫困户收入稳定增加,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长。发挥龙头企业带贫益贫作用,推行折股量化分红利益机制。精准发放扶贫小额信贷,并给予适当贴息,引导脱贫户扩种大豆、花生、油菜7万亩,增种蔬菜1.5万亩,利用撂荒地1.5万亩,新发展黄花、水果、辣椒0.9万亩,建标准化池塘养殖2500亩,支持全县脱贫户户平增养1头猪、50只鸡(鸭)。通过县内扶贫产业基地、农村公路、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实施,吸纳脱贫劳动力7300人以上就近务工。
 
  三、补齐补优“两基”建设,确保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整合项目资金,多渠道筹措社会资金,统筹推进乡村基础设施(村社道路、供水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便民服务),收集民生需求,及时纳入项目库,加快分期分批实施,补牢底板、补齐短板、补优弱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配套,提升脱贫成色和乡村振兴底色。全县新建乡村大舞台12个、文化综合达标站37个。全县“六网”健全乡镇37个,98.3%行政村“六网”健全,建成美丽宜居乡村达标村(社区)290个。开展农村道路畅通工程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三年共实施新建村级公路2934公里。在全县建设仓储配送中心126亩,在各乡镇建设村级快递物流站点600个,打通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
 
  四、彻头彻尾“两貌”转变,确保村容村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全面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和农村“厕所革命”,分类推进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新(改)建工作。落实河(湖)长制,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攻坚战,实施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开展“千村示范项目”,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示范村和”“五美家园”示范村。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群众改变生活陋习,加强卫生习惯教育,常年保持打扫干净、摆放整齐、穿戴周正,实现村容村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修建标准垃圾处理场37处,村级垃圾收集池56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28个。开展“五大”系列宣传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市场需要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充分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动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五、共建共享“两乡”提升,确保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和谐有序。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干部为民服务能力,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同推,塑造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采取评定创建文明村(户)、卫生村(户)、信用村(户)、星级户等多种方式,倡导孝老爱亲、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良好社会风尚。深入开展“写村史、建村标、立家风、讲家训”“美丽家园·亲清我家”等创评活动,累计创建全国文明村镇2个、省级文明村镇4个,评定“星级文明户”8000余户、“脱贫光荣户”311户、“五美家园”示范户12000余户、“最美渠县人”300余人。引导广大群众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明事理、知羞耻、尚荣誉,移风易俗,倡树新风,真正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乡村振兴局供稿)
(责任编辑:达州)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