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4月8日,公开征求意见结束。如果意见施行,对于全国1000多个县城来说,或将会是一道“紧箍咒”。那么,达州区县楼市目前的供地指标及开发现状如何?未来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征求意见稿:
县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18层
征求意见稿提出:控制县城建设密度和强度,县城建设应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既要防止盲目进行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又要防止摊大饼式无序蔓延,县城人口密度应控制在每平方公里0.6万至1万人,县城建成区的建筑总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值应控制在0.6至0.8。
限制县城居住建筑高度,县城居住建筑高度要与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6层及以下住宅占比应不低于75%。县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18层。确需建设18层以上居住建筑的,应严格充分论证,并加强消防应急、市政配套设施等建设。
县城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县城建设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不挖山、不填湖,不破坏原有的山水环境,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县城新建建筑要普遍达到基本级绿色建筑要求,鼓励发展星级绿色建筑。建设绿色节约型基础设施,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要适合本地特点,以小型化、分散化、生态化方式为主,降低建设和运营维护成本。
加强县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传承县城历史文化和风貌,保存传统街区整体格局和原有街巷网络。不拆历史建筑、不砍古树名木、不破坏历史环境。
建设畅通的步行系统,打造适宜步行的县城交通体系,建设连续通畅的步行道网络。营造人性化公共环境,严格控制县城广场规模,县城广场的集中硬地面积不应超过2公顷。推行“窄马路、密路网、小街区”,打造县城宜人的空间尺度。
推行以街区为单元的统筹建设方式,要合理确定县城居住社区规模,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因地制宜配置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
征求意见稿强调,各地要按照本意见要求,根据本地区县城常住人口规模、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功能定位等因素明确适用范围,特别是位于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县城要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开展绿色低碳建设。
业内人士:
有助于限制房地产过度开发
可以明确的是,如果这项规定正式实施,确实会对达州楼市产生一定影响。建筑高度受限,对于开发商来说,在拿地的时候势必会更加谨慎,县城建设或将进入一个规范期,贪大求洋、无序发展、密度过高等问题将得到有效遏制。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达州各县(市、区)前期开发的项目大多是高层住宅,楼层在20层及以上,部分项目混搭了洋房和小高层。大部分拍卖出让的商住用地显示,建筑限高为“不超过80米”,而80米意味着建筑层高在26层左右。
再看达州中心城区,从去年部分出让地块的建筑限高来看,限高没有太大变化,基本在80米左右,但是33层左右的新建住房已经很少见了。目前达州在售项目层高大多在25层左右,并且容积率还在降低,比如几年前的容积率控制在3.5以内,但是近几年出让地块容积率的要求在2.5左右。
在走访过程中,不少房地产业内人士表示,就居住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来看,如果楼层过高,会存在消防安全、电梯安全等问题。特别是经过疫情,人们对建筑密度更加在意。总之,从全国层面来看,降低新盘限高和容积率已成趋势。
业内人士表示,约束高层建筑的开发,可以更好地协调县城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建筑规划等,有助于限制房地产过度开发,约束企业理性对待住宅开发。对于房企来说,后续产品规划尤其需要注意导入环境品质、消防、商业服务等方面,以更好地符合当地的城乡和住房发展规划要求,真正促进达州房地产项目向着科学、生态、宜居、低碳、环保、绿色发展。
来源:达州日报网
(责任编辑: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