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经历两年多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在邻水县教育局领导的热情鼓励与家长的积极支持下,本学期,石滓镇柳塘中心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终于初成体系,以“每日一养护行动+每周一校内技能课+每月一基地观察课+每期一劳动周”的常规状态全面铺开。课程实施以校内为主,基地为辅,强调可行性,旨在培养师生的劳动情感与劳动习惯,促进师生心理健康。校内课除了传统的打扫清洁卫生,新开发了种花、种菜、养鱼、包抄手、包棕子、竹器编织、生活自理等课程。基地于2020年在石滓镇四季花海生态园挂牌,主要设置了园艺启蒙、饲养动物两门课程。
每周四的劳动技能课开讲啦
(一)成立社团
开学第二周,全校学生选择兴趣社团,主动报名参加种植社团的没有几个人,孩子们大多选择了艺体类。我和大张燕老师有点小失望,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俩对种花种菜的喜欢与热情,并以之去带动社团的孩子们,我们期待能用我们的双手让校园更加生机勃勃。
(二)识别杂草
看着园子里上学期种下的碗豆、青菜、香菜、萝卜,老师在思考:这课怎么开始呢?孩子们静静地等待老师的指引。
是啊,没有书本,没有纸笔,甚至没有明确的课时目标,这课该怎么开始呢?
那就从认识杂草开始吧。
嘿,孩子们真还不知道在一片绿油油里,哪些苗苗才该被除掉。是啊,现在还有几个孩子打(割)猪草呢?虽然生长在农村,他们也一样分不出杂草与蔬菜。
"老师,这个是草吗?”好几个孩子发出同样的疑问,在得到老师指点后,他们自己聚在一起讨论——合作与探究就这样自然地发生了。
能识别杂草后,孩子们就开始拔草了,准确地说是“抓”草、“掐”草,于是就有了下一教学环节。
(三)扯草与拔草
“拔草,要去寻找草的根部,将它连根拔掉。如果抓着乱扯,根没去除,很快又会长起来。我们写作文时,“拔”字和“扯”字在使用上的区别也在这里。”我一边给孩子们示范一边讲解。哈哈,语文教学也到菜地里来了。生活中我给女儿聊过的话题,现在用到了课堂上。
(在劳动里,老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的交谈少了一些规矩,更多的是生话式的对话——问得随意,答得自然,师生关系无声地切换到亲子模式。)
(四)快乐劳动着的学生
拔萝卜依然让农村的孩子惊喜,这惊喜缘于发现、来自收获,这惊喜让所有的孩子心情豁然放松,他们的笑容感染着老师,唤醒了老师的童年。
放学的铃声很快响起,黄端端意犹未尽地笑着问:“老师,我们可以加班吗?”
(五)热爱土地的老师
因为其它地里的菜长势很好,我们决定先开垦这一块草多菜少的地。大张燕老师说,她明天上午有三节课,现在有时间就把土挖出来。
排球训练结束了的文超主任路过,兴冲冲地抢过锄头,挖地的动作相当有范儿。
大约20分钟后,大张燕老师满脸通红地赶到办公室签退。“那块菜地已经挖完了。”她兴奋地说。
(真正投身于劳动时,无论学生老师,都能从中找到快乐,这就是劳动之美。当然,劳动的量也刚刚好,重在体验,落脚教育。觉察劳动中被唤醒的身体潜能、体验因付出而带来的变化与成就。)
(六)管理:社团+班级
上学期,六块菜地分别划规给三、四、五年级六个班,供各班师生作初步尝试,培养大家的劳动意识,各班已对自己的地有了归属感与责任感。现在有了种植社团,我和大张燕老师就负责统一规划、技术跟进,带着社团队员定期协助养护,但耕作管理主要由班级负责,让更多师生参与。
当然啦,所有成果大家分享,能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已经很满足了!
在泥土与青草的芳香里,在共同的劳动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疗愈,由至六年级的孩子组成的混龄社团居然可以和谐共事,真的很美妙!
而学校社团首先应是发挥教师特长的平台。有爱好的教师才有灵魂、有热情,才有能力去滋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才不会流于形式,而是心泉的灌溉。
【后记】前期不定时地随兴记载了部分劳动教育探索活动。此系列的活动将连续记载课程的常态开展。因时间有限,以记实为主,与活动之实践性相应。
四川省邻水县石滓镇柳塘中心小学 作者 覃异邻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