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安院校学子到基层“服务员”——梅笑寒在卯都乡锻炼的为民答卷
2025年08月14日   15:50 | 来源:中国文信网

  夏日的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卯都乡,草原书屋前的宣传栏刚换上新的惠农政策海报,几位老人正围着看得仔细;泉子沟村的“两代表一委员”联系室里,民情信息员正记录着村民的买药需求;团结村特困户王大爷家的窗台上,刚送来的米、油还带着温度——这些场景里,总少不了一个年轻的身影:梅笑寒。


90001.jpg


  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课堂到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的机关办公室,再到卯都乡的田间地头,这位2022年毕业的年轻人用一年多的时间完成了身份的“三级跳”。2023年9月,带着“在基层读懂民生”的初心,他来到卯都乡开展基层锻炼。如今近两年快过去了,他的足迹遍布全乡1001户建档立卡脱贫户,700公里巡逻路、500公里巡山路记录着他的脚步,32件为民实事、3000余人次政策普及见证着他的成长。从“穿警服的警官”到“村民信赖的小梅”,他在基层的沃土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为民答卷”。


  一、从“机关干部”到“民情熟手”:把“陌生台账”变成“心头明细”


  刚到卯都乡时,梅笑寒心里是有些忐忑的。“在机关做的是文字协调工作,到了基层,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村民和五花八门的需求,怕自己做不好。”他坦言,第一次跟着乡干部走访时,连村里的辈分称呼都记不住,村民说的方言有时也听不太懂。


  但他有股“钻劲”。为了摸清全乡脱贫户情况,他把1001户1987人的信息整理成电子台账,按“是否有慢性病”“是否独居”“是否有子女务工”等标签分类,白天跟着同事入户核对,晚上在宿舍对着地图标注位置。“王大爷家住在泉子沟村最东头,腿不好;李大姐家孩子在外打工,家里就老两口……”如今提起村民的情况,他像说自己亲戚一样熟悉。三个月下来,他不仅能熟练用方言和村民打招呼,还摸清了全乡41个村的分布、路况和主要产业,成了同事口中的“活地图”。


  走访中,一个问题让他格外揪心:二道渠村的李奶奶患高血压多年,家离乡卫生院有5公里,每次买药都要等子女回来;泉子沟村的李老太太因行动不便,连社保认证都成了难题。“村民的‘不方便’,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梅笑寒琢磨着,光靠干部上门代办不够,得建一套长效机制。


  他开始“攒队伍”——发动村里有威望、有热情的老党员、致富能手,组建民情信息员队伍。“张叔在村里人缘好,负责收集二道渠村的需求;魏姐会用智能手机,能帮大家传消息。”很快,30余名民情信息员上岗,成了连接乡政府和村民的“毛细血管”。他又在二道渠、泉子沟村建起“两代表一委员”联系室,把村民的诉求、办理进度、反馈意见都记在台账上,100余份工作台账越记越厚,23名村民在这里解决了难题。


  为了让服务更规范,他结合走访经验总结出“访、记、研、办、评”五清工作法:每月定期入户“访”,确保底数清;随身带笔记本“记”,确保情况清;开会商量对策“研”,确保条理清;盯着问题“办”,确保问题清;请村民打分“评”,确保民意清。如今,村民有需求,先找民情信息员,信息员报给联系室,乡干部跟进办理,形成了“村民张嘴、干部跑腿”的闭环。前不久,张奶奶的降压药快吃完了,民情信息员一上报,第二天梅笑寒就和乡卫生院的医生一起送药上门,还顺带帮她测了血压。“小梅比我家娃还贴心。”李奶奶拉着他的手不肯放。


  二、从“政策宣传员”到“便民达人”:让“纸上福利”走进“寻常百姓家”


  “种大豆的补贴怎么领?”“养老保险怎么交最划算?”在卯都乡,惠农政策是村民最关心的话题。但梅笑寒发现,不少村民对政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老人看不懂手机,有的年轻人忙着打工没精力了解。“政策再好,传不到村民耳朵里、落到实处,就是‘空中楼阁’。”


  他先当起“政策翻译官”。把上级下发的惠农政策文件拆开揉碎,按“种植补贴”“医疗报销”“养老保障”等类别整理成通俗的“明白纸”,连“申请材料要带啥”“找谁办”都标得清清楚楚。“比如大豆种植补贴,我就写成‘种1亩补多少、啥时候发、到哪个银行领’,村民一看就懂。”


  接着,他搭建起“线上+线下”的“政策直通车”。线上,他运营起乡级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一条政策解读,还拍了“小梅说政策”短视频,用方言讲解补贴申领流程,300余条信息成了村民手机里的“政策库”;线下,他带着宣传单走进草原书屋、村头广场,用大喇叭喊政策,在公示栏贴清单,连村里的小卖部都成了他的“宣传点”。


  今年春天,种粮户最关心的补贴政策下来后,他连着三天泡在村里。在二道渠村,他对着村民的台账算“补贴账”:“你家种了20亩大豆,能领这些;他家种了5亩黍子,补贴标准是这样……”在团结村,他发现有的村民不会用手机查补贴进度,就把查询步骤写成大字报贴在村委会门口。“以前总怕补贴发错了,现在小梅讲得明明白白,心里踏实!”村民老李说。


90002.jpg


  据统计,他累计开展政策宣传20余次,张贴宣传单1000余份,3000余名村民了解了惠农政策。更让他欣慰的是,越来越多村民主动来问政策:“小梅,我家想养牛,有补贴吗?”“我孙子上学,能申请助学金不?”在他看来,这意味着村民对政策从“被动听”变成了“主动问”,这正是政策宣传的意义所在。


  三、从“公安学子”到“平安卫士”:用专业所长护一方安宁


  “小梅,东海沿有人因为浇地吵起来了!”去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梅笑寒接到乡综治办的电话,放下刚端起的饭碗就往村里赶。到达现场时,两户村民正为灌溉顺序争执,情绪激动。他一边安抚双方,一边联系村干部和水管员,查看灌溉时间表,最终协调出“轮流用水、错峰灌溉”的方案。“都是乡里乡亲,别因为这点事伤了和气。”他笑着劝道,一场可能激化的矛盾就此化解。


  在基层,矛盾纠纷往往小事不小。梅笑寒协助乡综治办完善了“四所一庭”联动机制,遇到土地纠纷找国土所,邻里矛盾找司法所,民生诉求对接12345热线。他把公安院校学到的“调解技巧”用在工作中:先听双方把话说完,再找“中间人”帮忙劝说,最后依法依规讲清道理。50余条12345热线诉求、10余件矛盾纠纷,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一一化解。


  他的“专业优势”在平安建设中更显价值。协助派出所出警时,他会留意村里的治安隐患;参与巡逻时,他默默记下哪些路段偏僻、哪些时段人少。17次巡逻、700公里行程,让他对全乡的治安状况了如指掌。“卯都村主干道岔口多,晚上没路灯,容易出事;三面井村靠近山路,得防着牲畜走失。”他结合这些观察,画出了一份“卯都乡治安重点区域图”。


  去年村里要装监控,他主动请缨规划点位。“这个路口是村民赶集必经之路,得装一个;那个拐角容易藏隐患,角度要调正。”他拿着图纸和施工队反复沟通,结合道路走向、居民分布提出10多条建议,都被采纳。“这些建议很专业,既覆盖了关键区域,又没浪费资源。”派出所民警说。


  除了守护村民安全,他还把目光投向了生态保护。卯都乡有部分矿山和林地,林地用火、违规放牧是常见问题。他跟着乡干部加入巡山队伍,每周至少走一次山路,500公里的巡山路磨破了鞋。“看到山上的草长得越来越好,心里就敞亮。”他说,有次发现有人在林地边缘烧荒,他立刻上前制止,还借机给村民讲了森林防火的政策,“生态是咱的根,得守好。”


  四、从“外来干部”到“村里一员”:把“异乡”当“家乡”


  在团结村,梅笑寒还有个身份——支部书记助理。村里35户特困户是他的“重点牵挂”。今年7.1前,他用自己的补贴买了米和油,挨家挨户送去。“陈大爷,这油是非转基因的,适合老人吃;李奶奶,米我帮您放灶台上了。”他不仅送物资,更留心观察村民的生活需求:温大爷的窗户漏风,他协调村里帮忙换了玻璃;滑奶奶的手机坏了,他拿去修好了还给她充了话费。


90003.jpg


  “小梅不像来‘镀金’的,倒像来‘过日子’的。”团结村支部姜书记说。他会帮村民干活,会陪独居老人聊天。从“记不住村民名字”到“能叫出每家的情况”,从“听不懂方言”到“能用土话唠家常”,梅笑寒早已把自己当成了卯都乡人。有老人给他缝了鞋垫,这些“小温暖”让他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基层工作苦吗?苦,冬天巡山冻得手发麻,夏天走访汗湿透衣服。但看到村民的笑脸,就觉得值。”


90004.jpg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如今,卯都乡的便民服务更顺了,政策知晓率更高了,矛盾纠纷更少了,治安环境更好了。这些变化里,有梅笑寒的汗水,更有他对“为民服务”的理解:“从公安院校学子到基层‘服务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基层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把每件小事做好,就是对百姓最大的负责。”


  夕阳下,梅笑寒又带着民情信息员的台账往村里走,身影被拉得很长。他说,基层锻炼的“答卷”还没写完,接下来要帮村里搞电商培训,让农产品卖得更远。这份在卯都乡写下的“答卷”,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傅国强 通讯员:张建军)


(责任编辑:宗元)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文信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