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大幕即将拉开,长春这座浸润着电影基因的城市再次聚焦全国目光。而对于长影集团(简称“长影”)人力资源中心负责人孙伟晔来说,这不仅是光影的盛会,更是一场人才的集结——又一批怀揣电影梦想的优秀人才即将加入长影这个有着八十年历史的“大家庭”。正如电影《天下无贼》中那句广为流传的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对于走过八十年风雨历程的长影而言,人才始终是其在时代浪潮中屹立不倒、续写辉煌的核心密码,是中国电影“摇篮”永葆生机的根本所在。
历史积淀:中国电影“黄埔军校”的人才基石
回溯长影的光辉历程,其人才培养的历史几乎与新中国电影史同步书写。作为被誉为“中国电影的黄埔军校”的电影制片厂,长影在人才培育与输送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电影事业亟需专业人才支撑,长影义不容辞地扛起了人才培育的大旗。1958年,为支援西北电影事业发展,长影抽调骨干力量援建西安电影制片厂,从导演、摄影师到美术师、录音师,一批经验丰富的电影人背上行囊奔赴西安,将长影的创作理念与技术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团队。1975年,长影再次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峨眉电影制片厂建设,又一批优秀人才扎根西南,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电影事业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据统计,仅这两次大规模援建及后续的人才输送,长影累计向全国各电影制片厂、影视机构输送了2000余名专业电影人才,他们如同星星之火,在新中国电影事业的版图上燎原,成为各单位的中坚力量。
正是这份对人才的极致珍视与无私培育,让长影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成为中国影视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头羊”。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怀揣着电影梦想汇聚长影,在简陋却充满热情的创作环境中,用才华与汗水浇灌出一部部传世经典。《白毛女》中喜儿的纯真与坚韧,《上甘岭》里志愿军战士的英勇与无畏,《英雄儿女》中王成“向我开炮”的呐喊……这些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背后,是长影人才梯队的集体智慧。导演水华在《白毛女》的创作中,带领年轻演员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将民间艺术与电影语言完美融合;摄影师王启民在《上甘岭》的拍摄中,创新运用实景拍摄与特技结合的手法,让战争场面震撼人心。当时的长影,不仅是创作基地,更是“传帮带”的育人课堂——老艺术家手把手教新人灯光布控,资深编剧与年轻创作者围读剧本,录音师带着学徒在片场反复打磨音效,这种沉浸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让长影真正成为培育影视人才的“摇篮”,奠定了其在中国电影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聚才引智:签约名家充实艺术梯队
步入新世纪,随着数字技术的革新与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长影紧扣“六大办影”理念(精品立影、人才兴影、产业强影、开放活影、科技助影、文化铸影),将“人才兴影”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在人才建设上再次发力,通过建立集中签约机制吸纳顶尖人才,为老厂注入新活力。
2024年8月29日,“2024长影之夜”交响音乐会上,一场特殊的“签约人才”授牌仪式成为全场焦点。长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庄严走上舞台,向阿蒂娅、李玉刚、唐国强、汪海林等30位在编剧、导演、表演、音乐等领域卓有成就的电影人颁授聘书。聚光灯下,这些行业名家与长影的握手,不仅是一份合作的承诺,更是一次艺术理念的共鸣。据孙伟晔介绍,这样的集中签约已连续举办两届,累计签约69名顶尖人才,其中既有唐国强、侯天来等德艺双馨的表演艺术家,也有冯小刚、汪海林等在创作一线深耕多年的导演与编剧。
“签约不是简单的‘挂名’,而是深度的创作合作。”孙伟晔解释道,长影为签约人才量身打造了“创作扶持计划”,通过提供剧本开发资金、拍摄资源支持、发行渠道对接等方式,让名家们的创作理念在长影落地生根,让顶尖人才的创作经验转化为长影的创作生产力,也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近距离学习的机会。
产教融合:校厂联动培育新生力量
在吸纳名家的同时,长影更将目光投向未来,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为影视行业培育后备力量。与长春师范大学的合作办学,正是这一探索的成功实践,让“人才兴影”战略有了可持续的“源头活水”。
2022年12月,长春师范大学文旅与电影学院(长影电影学院)正式揭牌成立。作为吉林省省属公办院校与老牌电影制片厂的强强联合,学院自成立起就承载着“培育新时代影视人才”的使命,不仅是长影与长春师范大学联合打造的“卓越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基地”,更被吉林省教育厅认定为首批“高水平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授课老师既有长春师范大学的专业教师,更有长影的资深导演、摄影师、美术师等“实战派”专家,还会不定期邀请斯琴高娃、刘佩琦等资深表演艺术家给学生上课。
成立三年来,在“理论+实践”结合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们深度参与拍摄了40余部作品,从长影旧址博物馆的沉浸式悬疑戏剧《消失的母带》,到第三摄影棚的大型歌舞剧《光影星河》,从长春莲花岛影视城的实景剧《抗联抗联》,到韩三平编剧、孔二狗执导的电视剧《老舅》,每一部作品都是学生们成长的见证。
长影电影学院大三学生刘玥在《光影星河》中饰演赵一曼,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在长影档案馆查阅了大量史料,在老艺术家的指导下反复打磨台词与形体,“穿上戏服的那一刻,我仿佛真的走进了历史,扮演赵一曼让我更懂历史与英雄,这种成长是课本无法给予的。”
大一新生许皓茗的成长轨迹同样令人欣喜。入学仅半年,他就在电视剧《老舅》的拍摄现场学习,参与了悬疑短片《谍网追凶》的配音工作。“在《老舅》片场,我看到郭京飞老师如何快速进入角色状态;配音时,也得到了长影著名配音演员郭金非的亲自指导。”许皓茗说,这些实践让他快速明确了职业方向,也让他对电影创作充满了敬畏与热爱。
从历史上的人才输送,到如今的名家签约与新人培育,长影的“人才兴影”之路既是对八十年优良传统的传承,更是对新时代电影事业发展的回应。在数字化、工业化的电影新语境下,长影正以开放的姿态汇聚人才,以务实的举措培育人才,让这座中国电影的“摇篮”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书写着中国电影的下一个辉煌八十年。(文:孙凌伟)